成人的負面情緒,雖然很“喪”,但並非無藥可治

心理學從不高深,它就隱藏在你生活中的雞毛蒜皮裡,不管你發現沒有,它時時處處在你身邊。就像榮格所言: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將其稱為“命運”。

成人的負面情緒,雖然很“喪”,但並非無藥可治

這兩天,一個普通的交通違規視頻卻意外"火"了。一個騎共享單車的小夥子,因為逆向行駛被交警攔住,在接了一個電話之後,小夥子忽然情緒崩潰,怒吼、歇斯底里、大哭。他的情緒崩潰來自於著急趕回去給女友送鑰匙以及著急趕回家加班的雙重壓力。在小夥子崩潰的時候,他還沒忘了向交警道歉:"對不起"。

"我壓力好大,每天加班到十一二點,女朋友沒帶鑰匙要我去送。"

"這邊在催,那邊也在催,實在沒辦法我才這樣的。待會我還要回去"

"求你們了,求求你們了。讓我走吧。"

"我只是想哭一下…"

這樣一段看似普通的視頻卻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就像網友說的那樣:莫名心酸,彷彿看到了自己。評論區裡大家紛紛留言,回憶自己曾經或正在經歷的艱難,看了大家的評論,既感慨萬千,又如釋重負——原來大家都一樣

是啊,在今天這樣一個社會里,成年人的委屈和崩潰總是來的猝不及防,因為每個人都積壓了太多、太多負面的情緒。

成人的負面情緒,雖然很“喪”,但並非無藥可治

村上春樹在《舞!舞!舞!》中的一句話: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這句話被很多人認可,看來大家都想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但是我想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到底什麼叫大人?大人就不能情緒化,不能偷偷想念,不能回頭看了嗎?

為什麼會對這句話這麼推崇?是因為很多人都認為"情緒化、回頭看、偷偷想念"這些是幼稚、不成熟、會被別人嘲笑的做法。而保持淡定、冷靜、理智則是一個成年人的標配。但是我們要區分,淡定、冷靜、成熟、理智…這些聽上去無比正確的"標準",是你真能做到?還是不得不、要求自己必須這麼做?

負面情緒之所以被積累,最後因為一件小事而崩盤,除了情緒管理能力欠缺之外,更為主要的原因是負面情緒積壓太多。

當情緒到來的時候,選擇壓抑,做一個"看上去"淡定、冷靜的"不動聲色"的大人,這才是導致負面情緒累加,直到被的最後一根稻草壓倒的最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錯誤的歸因方式,自己內化的高標準, 不會使用正確的方式宣洩或疏導自己的情緒等等都是造成負面情緒累加的重要原因。

成人的負面情緒,雖然很“喪”,但並非無藥可治

1. 接納情緒

很多人對情緒本身有著深重的偏見。尤其是負面情緒,視之為洪水猛獸。就像村上村樹這句名言,我想他的本意是讓人們學會做一個擁有成熟思維和更具建設性方向的人,但是在文學作品的語言組織形式中,很多人會只看字面意思,而忽視其真實的含義。"不準情緒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事實上,情緒化會帶給我們和身邊的人很多傷害,同時,也是一種不夠成熟的處理方式。但是簡單的禁止,並不能做到"不情緒化"的,恰恰相反,很可能因為我們認可這個"正確的"標準,但又不知道正確的處理方式,反而對我們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了約束,對自己的情緒產生了壓抑。而面對負面情緒,如果一味壓抑,必會導致極端。

當單一事件產生的負面情緒得不到有效處理,沉降在情緒池中持續發酵時,情緒就會不斷的發生可怕的裂變,一級、二級、三級…..直到爆炸。

這是一個並不難理解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很容易找到相類似的物理現象,例如高壓鍋如果不放氣,持續加壓則會爆炸。但是因為情緒是更為複雜的情感體驗,所以人們很容易忽略壓抑情緒的危害。

雖然嘴上大家都承認情緒是不應該被壓抑的,但在實際生活中面對情緒壓抑隱忍的現象卻比比皆是。這裡面有幾個主要原因。

成人的負面情緒,雖然很“喪”,但並非無藥可治

① 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判

人是一種社會動物,我們生活在各種各樣的關係當中,當有關係的時候,就一定會和人打交道。所以,如果我們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聲,就會對自己的行為產生塑形作用,當面對情緒又不知如何處理的時候,我們一般會選擇壓抑。

比如這個騎單車的小夥子,在事情發生的第二天做出瞭解釋,大意是"很失態,很丟人","自己情緒控制能力弱","自己挺不成熟,挺巨嬰的"。

他的這個解釋,除了第二點算是一個不帶評判的描述之外,其他兩點都明顯的帶有對自己的評判,不管是失態,丟人,還是不成熟,巨嬰。這些帶有明顯的負性評判的詞彙放在一個人自己身上時,就比較容易理解他為什麼會容易崩潰了。

視負面情緒為洪水猛獸,視宣洩情緒為丟人失態,其實本身就脫離了真實,因為情緒是真實存在的,而我們如果漠視真實,就會離化解情緒越來越遠。

② 原生家庭的影響

這一條和上一點相關,很多人在從小成長的環境中,情緒從來不允許得到釋放。很多父母,自己本身也是情緒管理能力極差的人,所以他們看到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往往也會激發他們自己內心深處的憤怒。這個時候,他們往往會喝止孩子:閉嘴,不許哭。

而長期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孩子,不但學會了壓抑情緒,更會產生一種負面消極的心態:即我是不好的,不值得被愛的,無價值的,我的情緒是垃圾,是不值得被任何人理解的。而這往往就是罹患抑鬱症的基礎。

父母必須知道,自己的一次偶然之失,可能帶來的是對孩子終生的影響。

③ 懼怕衝突

很多人對沖突有著天然的恐懼,在人際關係中,當遇到令自己不滿、憤怒的事情時,往往會採取迴避的應對模式,或者自欺欺人轉移注意力,或者隔離自己和負面情緒之間的關係。比起扭曲自己的真實情感,他們似乎更恐懼面對人際的衝突。

一些性格上比較懦弱悲觀的人,與其說他們是懼怕衝突,不如說他們是害怕斷裂關係。這種對關係斷裂的恐懼,其根源還是在養育環境中依戀關係沒有獲得良好的建立,所以在成年後產生泛化。

當一個人獲得了比較充足的自我成長之後,會逐漸滋生出內心的力量,明白衝突有時候比壓抑更能長久的保護自己。

所以,外界的刺激只是導火索,深處的壓抑才是負面情緒一觸即發的根本原因。正視情緒,接納情緒,允許自己有情緒….這是面對情緒的正確打開方式。

成人的負面情緒,雖然很“喪”,但並非無藥可治

2. 正確的解讀方式

情緒的來源都是我們的認知,我們一般默認自己的認知是正確的,而別人的是錯誤的,但是真相往往並非如此。

對別人言行的解讀是認知的一個層面,也是導致我們產生情緒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方面,情緒ABC理論可以有效的幫助我們。

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簡單說,就是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

說的再簡單一點,A是事件,B是認知,C是結果。正是因為對事件的"不合理認知",才會導致我們產生負面的情緒,並因此產生不良後果

所以,這系列導引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B——信念,認知,也就是對事件的一些看法、解釋、評價等。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忽略B,只能看到A(事件)和C(結果)。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ABC理論。

張三走在馬路上,迎面過來路人李四,李四看了他一眼。張三認為李四在挑釁他,於是罵了李四,並最終打了一架。

在這件事情中,結果是"雙方打了一架"(C),事件是"迎面走來的李四看了張三一眼"(A)。而A為什麼會引發C呢?是因為"張三認為李四看他,是在挑釁他"(B)。

B是導致張三和李四打架的最核心的要素。也就是說,張三對李四看他一眼這個現象的的解讀為"挑釁",才有了後面的打架結果。這個解讀,就是張三產生壞情緒的認知根源。

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張三對於李四看他一眼的解讀,不是"挑釁",而是"好奇",他們還會打架嗎?我們可以假定一個2號張三,他看到李四看他,想的是:"為什麼他要看我呢?是不是我早晨沒洗乾淨臉,臉上還有眼屎,所以才看我呢?"於是,2號張三馬上掏出小鏡子,仔細觀察自己有沒有眼屎,然後,兩人各自離開。

再比如,同樣是李四看張三,3號張三也有可能理解為"一定是我今天穿的新衣服太帥了",於是張三得意的走過去,同時,路人李四飄過~

又比如,4號張三對李四的解讀是"無感",雖然李四看了他一眼,但是他根本沒有感覺,於是李四飄過…..

看,同一個現象(張三被李四看了一眼),因為有不同的解讀,就會引發後面不同的結果。

這便是ABC理論。我們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在實際生活裡,我們對一件事情的解讀,往往是直接的、自動化的反應。這個反應,來自我們過往的生活經驗。而這些經驗,往往又帶著自己認知的侷限性,當我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得出一個最熟悉、最直接的答案,並根據這個答案,產生相應的情緒,觸發進一步的行為時,就進入了一個自動化的鏈條機制,如果自己的鏈條總是伴隨著大量的負面情緒,這時候我們需要停下來看看自己的認知了。

我們的認知需要經常"修訂",看問題的角度除了從自身出發,還要從對方出發,從全局出發,只有看待事物的角度越豐富,緯度越寬廣,我們的認知偏差才會越小,而自己的負面情緒才會越來越少。

成人的負面情緒,雖然很“喪”,但並非無藥可治

3.放下對自己和別人的過高要求和期待

通俗的說,痛苦往往都來自慾求不滿。作為一個現代人,不斷的往自己身上增加籌碼,制定目標,似乎成了一種習慣。太多的人,就像穿上紅舞鞋的舞者,對於"停下來"這件事心有餘而力不足。歸根結底,是因為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標準太多了,慾望太強了,當自己的能力不能和自己的期望相匹配,產生焦慮、不滿等負面情緒就顯得非常容易。

很多人會說,我是被現實逼的,生活就是這樣,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但我還是希望你問一問自己:到底是生活逼的,還是自己的要求或者慾望逼的?

很多媽媽都會有類似的體驗:在備孕階段,對即將到來的孩子有著各種各樣的憧憬和期待,但是等真的懷孕,會發現自己的期待只剩下希望這個孩子一生平安就好,哪怕粗茶淡飯,平安快樂就好。

但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的焦慮和期望又變得越來越多:健康不夠,還得學習好,快樂不夠,還得有特長。對孩子的期望逐漸偏離了自己的初心,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在這樣的焦慮和緊張的心情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會發生動作的變形,結果,孩子越來越和自己的期望背離,出現逆反、頑劣、學習成績差等一系列問題。

再比如,當一個人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夢想是在這個城市落腳,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但是當這個願望實現的時候,又開始希望更上一層樓,換更大的房子。原本有一份工作就滿意了,後來還希望賺外快,賺快錢…

整個社會也處在一種惶惶不可終日的氛圍當中。不管是自律還是奮鬥,這些正向的褒義詞在這個社會被濫用,成為販賣焦慮和強迫自己的緊箍咒。

馬斯洛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級。分別是(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Love and belonging)、(Esteem)和(Self-actualization)。我們可以比對一下,自己的需求在哪個層級?

成人的負面情緒,雖然很“喪”,但並非無藥可治

固然,人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但是這個追求指的是物質基礎滿足之後的精神層次的追求。但是很多人在物質追求這方面給自己製造了太多的焦慮和恐懼,正所謂慾壑難填,如果我們將自己的追求方向只單一的侷限於向"外"求,試圖從物質層面獲得滿足感,那幾乎可以斷定,這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物質在滿足了基本生理需求之後,剩下的滿足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安全感需求。

換句話說,很多人拼命奮鬥,不是因為基礎的生理需求未獲得滿足,而是卡在了"安全需求"這個層級,而且永遠無法滿足,無論有多少錢,都覺得還不夠。這是因為精神上的匱乏導致了對物質的極度渴望與追求。

真正的安全感的獲得,是向"內"求的精神層面的滿足。

真正的自我實現是排除干擾做自己,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而追求自己眼中的"了不起",需要讓別人"看得起",或者在內心深處希望被別人豔羨…這樣的心理會導致自我滿足的匱乏,心理的焦慮和對現實(自己)的憤怒。

生活在一定階段內需要做加法,但是也要同時學會做減法,這個"減",指的是心靈的自由和裸體。

我們需要知道,累,往往都不來自於身體上的累,身體上再累,睡上三天三夜也能修復,而心理上的累,則需要我們為自己"減負",看看自己已經擁有什麼資源,看看自己真正需要(而不是別人期望或自己虛榮)的是什麼目標。眼睛可以看到遠方的目標,但腳下每一步路仍需踏實的走完。

只有當你把自己的心理節奏放慢,才有可能活在當下,體會當時當刻的感受,獲得來自豐富生活層面的"小確幸"。

在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 裡,他寫過這樣一句話:"人生並非如某些人所說,很短暫,事實上,有時候,它很漫長,特別是對苦難中的人,漫長的想死。但我堅持,無論有多絕望,無論有多悲哀,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對自己說:這個世界很好,很強大。這句話,不是在滿懷光明時說的,很絕望、很無助、很痛苦、很迷茫的時候,說這句話。要堅信,你是一個勇敢的人。因為你還活著,活著,就要繼續前進。

"

當前明月這段話給了我極大的感悟,所以也把它當成文章的結尾。身而為人,的確並不容易,甚至有時候我們會感覺很"喪",很迷茫,很絕望,但是生而為人,我們更要看到希望,能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星球、文明的時代,作為幾億分之一的"偶然",我們何其幸運。負面情緒並不可怕,只要你敢於直面它、接納它、學會和它共處,當它來到的時候有效的疏導它,那麼它絕不是你恐懼的洪水猛獸,而是我們成長道路上的一道風景線。

成人的負面情緒,雖然很“喪”,但並非無藥可治

如果喜歡,請點贊並關注我:“有夢想的唐糖”。持續輸出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角度幫你拆分生活裡“雞毛蒜皮”背後的深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