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道教沒有興修巨大神像的習慣,而佛教卻有呢?

西涼攻城獅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兩種文化傳承的差異造成的。

首先,佛教和道教的核心內容不同,導致外在的行為不同。

佛教講求的是對來世的嚮往,今生的一切苦難都是通往來世的通行證,講求通過嚴格的戒律去規範自己,並且佛教宣揚精舍,佛祖就曾經接受過黃金鋪地的精舍,具體傳說可以上網查證的。另外宏大的寺廟可以襯托佛祖的威嚴,對吸收信徒有很大的好處。

道教講求的是逍遙自在,道教是神仙的體系,修道是修仙,並不是修神,從這裡不難看出,道教的神仙是分開的,神類似於公務員,在天庭是要上班的,而仙就自由很多,當然福利就少的可憐了,要靠自己養活自己,總體而言道教更注重今生,認為來世縹緲,我命由己不由天,通過順天養性,逆天養命的手段與理念期待可以超脫於世外。建不建塑像其實都無所謂,反正是自己的也跑不了。

這兩種意識形態的差異,導致了外在的展示方式就不一樣了。

其次,入門的門檻不同,漸漸導致財力物力的差距。

佛教是一個很大眾化的教派,無論有無文化,無論自身什麼條件,只要信仰就接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嘛,佛家廣開方便之門,慈航普度,信徒越來越多,上至耄耋老人,下至濛濛童子,社會各個階層來者不拒,就像電影院免票了,不管有沒有座位都可以進來,這樣一來可謂八方納財,很容易達到目的。

道教的門檻就相對高了很多,認識字是最最基礎的,還要通古文,要求悟性,對信徒也是高高在上的,覺得修道不同與凡人,修道者也確實上通天文下曉地理,對占卜吉凶,治病解痛都有所建樹,所以一般百姓都覺得神秘難於交流,這樣一來信徒的圈子發展的就慢,而假道士騙來錢財也是供自己享樂,哪裡會修建道觀?沒有財力,又曲高和寡發展起來自然就不如佛教。

最後,我要說的是,修性修命修的都是自己,與塑像的大小其實無關,不是大像就靈,小像就不靈,修者自有緣份,入佛門還是道門都是自己的緣法,真心不希望看到互相詆譭,各修各人,貶低他人真的能抬高自己?本篇回答筆者也是儘量站在客觀的角度,希望不喜者勿噴!


混元楊承一


這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

首先,佛教造像的歷史,要遠早於道教。實際上,佛教早期也是不推崇造像的。釋迦牟尼生前的時候反對偶像崇拜,因此,在他生前以及死後的數百年時間裡,佛教沒有雕鑿佛像的傳統。而到了公元前後,貴霜王朝時期,大乘佛教開始興起。於之前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相比,大乘佛教,吸收了古希臘文化中的偶像崇拜傳統,因此開始大規模的雕鑿佛像。至於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這是佛教歷史上在印度的兩個發展階段,由於和本問題關係不大,這裡就不展開。大乘佛教,後來通過西域傳入中原漢地,併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形態,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佛教造像傳統也一併傳承了過來。所以從佛教傳入中國的一開始就有了塑造佛像的傳統。在大乘佛教當中,塑造佛像是一種功德,因此信徒對於這一行為趨之若鶩。再加上,南北朝以及其後的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佛教快速發展和鼎盛階段,所以在這一階段形成了大量的佛教石窟造像,其中不乏規模宏大的佛像。比如,四川樂山的大佛。實際上除了樂山,在四大石窟當中,都有大型佛教造像。而道教造像的歷史則要比佛教晚得多,直到很久之後,才開始在某些地方出現了小規模的道教石窟。

其次,宗教理念上的差異,也造成了兩大宗教,在營造石窟方面不同的態度。漢傳佛教將營造石窟是為功德,因此無論是和尚還是在家信徒,在這一方面都不遺餘力。反觀道教,並不將營造佛教石窟和造像,視為一種重要的功德,對於這種行為顯然缺乏足夠的宗教內在激勵。

再次,從兩大宗教的歷史發展來看,道教一直要遜於佛教。主要原因在於,道教相對而言起步較晚,宗教理論體系和神仙系統,遠不如佛教完善。在對信徒的吸收和管理上面,也不如佛教。這就必然導致道教的財力,始終不如佛教。從而自然也就使得道教在進行類似於雕鑿佛像這樣的大型宗教工程的時候,沒有佛教那樣的財力支持,成果就遠不如佛教。

最後,不能一概而論的否認道教,沒有大規模的神像。但總的來說,無論是在分佈還是在數量,以及藝術成就上來看,道教明顯的要遜於佛教。至於近年來,很多地方採用現代工藝鑄造的神像,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宗教行為,而是商業行為。和宗教的關係已經不大了。


zyb38537240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去過武當山嘛?看過真武大帝的神像嘛?

所以道教也是有巨大神像的。只不過從總體而言,道教相對佛教,是弱勢的。所以題主才有佛教都是巨大神像,而道教沒有的錯覺。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佛教的巨大神像這麼多?而道教的這麼少呢?

這跟兩個教派之間的影響力有很大關係。

道教講究修此生,有追求的道士都是追求自我的飛昇,這輩子你要是修行不成功,你就塵歸塵土歸土,所以呢,精進修行的道士都自己玩去了,帶徒弟這回事,有句玩笑話就是——愛信信,不信滾,別耽誤我修行。至於那些抓鬼畫符煉丹的……混飯騙人的居多,不說也罷。


佛教呢,講究普度眾生,四處傳教,而且宣揚的是來世。從老百姓的角度來說呢,更加接地氣。你想啊,都是信教,一個對你親切熱忱,一個對你愛理不理;一個告訴你來事世還有希望,一個告訴你這輩子不修行成功啥也不是,你說你信誰?


所以啊,群眾基礎決定了,佛教比道教更加的平易近人,所以和尚廟香火旺盛,道觀裡,自然就冷清了。所以 ,佛像越修越多,稍微有點名頭的山上,都修了佛寺,而道教,也就日漸式微了。


這裡還要囉嗦一句,道教宣揚的白日飛昇,攏共也沒幾人能看見,即便是真的,別人都去當神仙了,也沒空回來跟你講道理,而且抓鬼畫符煉丹這一類的,很容易被人證偽;而佛教呢,根本不需要證明自己的真假,只需要灌輸一種思想,眾生皆苦,來世得救,誰也不能證明他是假的。


從這個層面來說,道教幹不過佛教,也是正常的。


萌萌的糯包子


這主要是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不同造成的現象。道教宣傳的是修今生,崇尚的是清淨無為,而佛教講究的是修來世,主要思想是普渡眾生。

道教的思想就註定了道教的行為---清淨無為。道教追求的今生今世,只看今生,不看來世,就追求今生無悔,今生成就大道。清淨無為,注重的內心的平靜,平和,不驕不躁,追求的是天地自然,萬物和諧的自然之道。


他們的清淨就註定不會與世俗有多大交集,一個人就是道,一群人怎會清淨呢?而且道教只拜祖師,不敬諸神,所以道教不會新建眾神像,因為在他們心裡,除了祖師以外,只有天地自然的“道”。

而佛教不同,不修今生,追求來世。而來世是什麼樣的取決於今生的所作所為,今生多做善事,多行善果,來世必然會大富大貴,今生作惡多端,多行不義的話,來世就會墮入畜牲道,當牛做馬。那些想要來世求得好的富貴的人就會以人的思想來行事,給眾佛大修佛像,渡金身,捐贈香油錢,以此來賄賂眾佛,一求來世的一世富貴。




這裡說幾句題外話,來世有誰說的清楚呢,不要把希望寄託在虛無縹緲的來世上面,有沒有來世尚且不知,更不要說今生行好事,來世就會富貴在天,所以還是好好把握今朝吧。不求來世,只看今生(不求來世富貴吉祥,只願今生無怨無悔)。


小杰講神話


道教沒有神只有祖師,祖師只能算前輩。

道教信仰裡唯一有神性地位的是天,天道。

天之子在龍椅上坐著呢,你敢把祖師像修多大??

而道家崇尚自然,依道而行,講究無拘無束,縹緲灑脫,道心堅定者更是勘破生死,這麼一群不怕死不聽話的主,要不是有自知之明,躲在深山老林裡不出來,早就派兵剿滅了。

佛教就不一樣了,完全是另一個神秘學體系,冒犯不到天子龍威。

再加上本土化之後的佛教文化弘揚吃苦耐勞、樂於奉獻、安守本分之逆來順受的奴才思想,朝廷喜歡還來不及呢。歷朝歷代無不花費大量民脂民膏修建佛像,越大越好。

道教什麼時候明悟了,放下身段給朝廷做狗了,道教就離擁有巨大的祖師像不遠了。說不定還有巨大的天子像可以拜呢。可是,直到大清國滅了也沒成,也不知是蠢還是骨。


親耐的指揮官


道教有“老子天下第一”、有大足石門山三皇洞石窟…有看評論裡面,一個個“羨慕嫉妒恨”啊!一個個假道士或者假道學恨不得把佛教滅了取而代之。道教創立之初是不允許造像的,後來看佛教有佛像就開始塑像。佛教造像多是因為佛教傳中國,已經完完全全融入中國文化,不僅基礎理論完善,而且管理嚴明,所以能夠發展壯大。而道教在創立之初,就是為了顛覆政府,看看“黃巾之亂”!唐朝時期因為皇室姓李,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所以推崇道教,也正是那個時候,佛教發展得更加厲害。唐武宗滅佛,道教也沒能力爬起來;宋朝時期,皇帝合稀泥,要求佛儒道三教合一;元朝時期,王重陽拋棄宋朝子民,投奔成吉思汗,被封為國師,等成吉思汗死後,忽必烈把這些道士給開除了,大力推崇藏傳佛教。明朝皇帝怕死,煉長生不老藥,道士又有出頭之日了。清朝推崇推崇藏傳佛教,雍正皇帝吃丹藥毒死





加減法457


學道的都沒幾個,道教要求太高,得有天分才能學道,不是世人就能學的了的,所以沒有興盛起來。

佛法人人可學。為世人斷除一切煩惱之根本,修心改過,改過自新,投胎換骨,轉凡入聖,完善自我,完美人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佛法深得人心,為眾生拔苦得樂,所以興旺發達起來。歷代皇帝也信佛,所以大興寺廟,造佛像也多。還有好多道人,從道轉佛,像燃燈古佛,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他們最終修證佛果。世間就是信佛的人多才佛像多呀。


用戶和言悅色




什麼事情都是個因緣條件的制約,一般社會大眾看到的表面現象,都有較為複雜的內因外緣。

塑造偶像,不是什麼習慣問題,而是起因於宗教本身的教義。凡是宗教,都有偶像崇拜的問題,其需求目的是一樣的。現在所說佛教丶道教在這方面的差異,其主要原因是本門的社會影響實力所致。並不是道教沒這個習慣,或沒這種需求,或比佛教清高。

佛教有個觀點說法很現實,"結緣″,"廣結善緣″。社會緣深廣,自然就具大勢派頭。也不是佛教徒強勢,也不是和尚能耐。清淨無為的宗教理性,佛家道家是一致的。但是究竟教義是有差別懸殊的,總根源在這裡。

佛教的"普度眾生″理念,五乘法理,普攝群機。這是道教望塵莫及的。往究竟裡說,"一切法都是佛法″,佛教雖然不拉信徒,但具普世效果。

英國著名權威學者,湯恩比先生說,拯救二十一世紀的世界,要靠儒家學說和大乘佛法。這一觀點越來越被東西方社會精英和高知所認可。

對當今佛教的興盛,佛法的傳播普及,不能不從其教義本身去深入認識思考研究一下。當然塑像丶建廟,僅僅只是形像佛法,信仰入門的嚮導,不可或缺的方便。


真空妙有無量壽


一個百億富豪會嫉妒一個千萬富翁嗎?

一個老師會嫉妒學生的優秀嗎?

大家都喜歡錢,那我就先穿上金裝讓大家先相信我,信我之後再帶你玩點更玄妙的。

大家喜歡學易懂的,入門後再學終極的。

由佛入道。最終都是要拜倒在道門下。只有他優秀了,才更能襯托出我的偉大。

當然不是我想要偉大,而是大家明白一些道理之後,才能明白我的偉大。

這是個哲學問題啊,引用一句話吧,老二哲學(我也不知道這句話合不合適)


我不是車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