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雲南“兩會”」雲南多項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增速居全國前列

「聚焦雲南“兩會”」雲南多項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增速居全國前列

記者從1月27日召開的2019年雲南省兩會新聞發佈會上獲悉:2018年,全省“穩”的基礎進一步夯實,“進”的勢頭進一步增強,經濟運行穩中向好,經濟社會發展特點突出、亮點紛呈。經國家統計局審核反饋,2018年,雲南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7881.12億元,同比增長8.9%,增速比全國(6.6%)高2.3個百分點,排全國第3位。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498.86億元,同比增長6.3%,比全國(3.5%)高2.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6957.44億元,同比增長11.3%,比全國(5.8%)高5.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8424.82億元,同比增長7.6%,增速與全國持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全省經濟保持平穩運行。

2018年,省委、省政府早謀劃早部署,及早出臺穩增長22條措施、一季度“開門紅”方案等政策,紮實做好“六穩”工作,著力解決實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全省經濟展現出較好的韌性。

一是農業經濟平穩向好。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實現量效齊增,綠色食品產業不斷髮展壯大。全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完成2552.78億元,同比增長6.3%,增速較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排全國第2位。全年糧食產量1860.54萬噸,同比增長0.9%。

二是工業高開穩走。大力推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加快培育新動能。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8%,增速較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高於全國(6.2%)5.6個百分點,排全國第2位。其中:菸草製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非煙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9%,石油加工業增長1.5倍,電子製造業增長75.5%,拉動了全省工業的快速增長。

三是固定資產投資結構不斷優化。聚焦重點,精準發力,推動全省固定資產投資持續較快增長。全省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11.6%,增速高於全國(5.9%)5.7個百分點,排全國第3位。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保持快速增長,全年同比增長36.8%;第二產業在連續2年負增長的情況下扭負為正,同比增長11.3%;第三產業企穩回升,同比增長10.6%。從重點領域看,民間投資連續23個月同比上升,全年同比增長20.7%,佔全部投資的比重為37.6%,佔比較去年上升5.3個百分點;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4.3%,佔工業投資的比重達61.7%。從房地產市場看,全省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16.5%,其中,住宅投資同比增長21.3%;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4.7%,待售面積下降23.1%,銷售額同比增長33.0%。

四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消費需求。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25.97億元,同比增11.1%,高於全國(9.0%)2.1個百分點,增速排全國第3位。限額以上單位實現零售額2733.66億元,同比增長10.3%,其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銷售33.93億元,同比增長39.7%。全省城鎮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5878.34億元,同比增長11.0%;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947.63億元,同比增長11.4%,鄉村市場快於城鎮市場0.4個百分點。

五是外貿進出口總額創新高。不斷加快對外開放步伐,2018年,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1973.02億元,同比增長24.7%,增速較上年提高4.8個百分點,排全國第5位。其中,出口完成847.68億元,同比增長9.4%,進口完成1125.34億元,同比增長39.3%。

六是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增速平穩。12月末,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為30518.85億元,比年初增加555億元,同比增長1.9%;12月末,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為28042.02億元,比年初增加2643.06億元,同比增長10.4%。

第二,產業結構調整邁出堅實步伐。

2018年,省委、省政府以構建“兩型三化”現代產業體系為目標,大力發展八大重點產業,著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生物醫藥、信息、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4個重點產業“施工圖”印發實施,產業推進路徑更加清晰。信息、先進裝備製造業成長為千億級產業。世界一流“三張牌”開局良好。“綠色能源牌”方面,緊緊抓住電解鋁產能轉移“窗口期”,大力推動一批水電鋁材一體化項目落地文山、大理,落實新增電解鋁產能266萬噸。“綠色食品牌”方面,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由0.67:1提高到1.11:1。“健康生活目的地”方面,“一部手機遊雲南”引領雲南旅遊革命、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特色小鎮建設成效明顯,發展方向更加明確,支持政策更加精準,落實22.5億元財政獎補資金支持15個特色小鎮,樹立起“大幹大支持、不幹不支持”的工作導向,形成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特色小鎮示範。產業尤其是一批先進製造業項目的引進落地、特色小鎮等新增長點的逐步形成,正不斷增強全省高質量發展後勁。

第三,綠色發展加快推進。

2018年,省委、省政府圍繞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啟動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全面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打響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等“8個標誌性戰役”,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萬元GDP能耗下降3%。14.7萬輛黃標車全部淘汰,16個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98.9%,雲南的天更藍了;州市級城市集中飲用水水源取水點、主要出境跨界河流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均為100%,雲南的水更清了;完成營造林823萬畝,退耕還林還草和陡坡地生態治理33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0.3%,較2017年提高了0.6個百分點,雲南的山更綠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廁所革命深入推進,88%的自然村對生活垃圾進行了收集處理,新增42.9萬座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雲南的農村更美了。

第四,發展活力動力明顯增強。

2018年,省委、省政府堅持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系列舉措落地見效。“放管服”改革“六個一”行動計劃成效明顯,“一部手機辦事通”正式開通運行。新引進中國中車、大華銀行等10家世界500強企業,入滇世界500強企業達114家,引進省外到位資金突破萬億元大關。全年為實體經濟企業減負952.3億元。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9.1%,佔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7.3%。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爭取國家出臺支持我省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政策措施,出臺15個配套實施方案,制定雲南新時代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若干意見,中緬、中老經濟走廊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雲南良好的區位優勢正在加快轉變為發展優勢。

第五,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2018年,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緊圍繞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推動惠民舉措落細落實。脫貧攻堅取得重要進展。新增34.5萬人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指標落地、政策落實,十大攻堅戰有力推進,15個縣市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有望實現33個貧困縣摘帽、2298個貧困村出列、151萬貧困人口淨脫貧,2018年我省取得了歷史上最好脫貧成績。“五網”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能通全通”工程加快推進,新增高速公路通車裡程176公里、總里程達5198公里,新增高鐵運營里程320公里、總里程達1026公里,新增電力裝機516萬千瓦、總裝機達9420萬千瓦 。公共服務不斷完善。農村低保標準統一提高到3500元,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實現“14年連調”,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8%,實現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全覆蓋,國家36種談判藥和17種抗癌藥全部納入醫保支付。民族團結進步局面更加鞏固。普洱市等11個地區(單位)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單位),獨龍族、基諾族、德昂族3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體脫貧。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屆六次全會的決策部署以及《政府工作報告》中對2019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和目標,2019年將在操作層面做好以下具體工作:

一是積極擴大有效需求。一方面,堅持眼睛向內,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需要,聚焦關鍵領域促進有效投資;著力提供更高品質的供給,大力激發居民消費潛力。另一方面,發揮比較優勢穩外貿,大力拓展外部市場。

二是繼續打好三大攻堅戰。著力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和國有企業債務風險;實施好易地扶貧搬遷攻堅等五大行動;持續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決定性基礎。

三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聚焦八大重點產業和持續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狠抓企業引進、項目推進,大力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服務經濟倍增計劃;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打造經濟新增長點。

四是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落實落細《雲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年度任務,實現鄉村振興與精準脫貧攻堅無縫銜接;科學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五是推進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啟動實施“美麗縣城”建設,深入推進特色小鎮創建,建設美麗鄉村、美麗公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六是加強“五網”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快綜合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物流等“五網”基礎設施建設,夯實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硬件基礎。

七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持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落實“營商環境提升年”部署要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推動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進度,進一步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八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