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带领十人发动玄武门之变,这十人最后都是什么下场?

乡村播报橙二狗


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人,《旧唐书》里有详细的记载:“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政变成功后,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秦王李世民得到了太子之位,不久在李渊的禅让下,又顺利地登基继位。那么,参与政变的10个人,他们的下场又是怎样的呢?

(长孙无忌)

一、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和李世民的关系很不一般,一是他自幼便和李世民要好,二是他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他是李世民的郎舅。这也是为何在发动玄武门政变之前,他便一直极力鼓动李世民先下手为强的原因。可以说,在李世民的身边,没有谁能比长孙无忌更懂他了。

长孙无忌不仅为李世民出谋划策,还亲自率兵把守玄武门。最重要的是,他还拉上妹妹长孙氏为政变的士兵鼓劲。可以说他是铁了心把身家性命都押在了李世民身上的。

李世民政变成功后,当然忘不了长孙无忌为他做的这一切。所以将长孙无忌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其封邑多达1300户,并有具有出入李世民寝宫的特权。至于官位嘛,由于他是功臣,又是国戚,再加上他能力卓越,在朝中自然位高权重。

李世民去世前,又任命长孙无忌为托孤大臣,辅佐李治。

李治能成为皇帝,脱不了长孙无忌的扶持之功,所以李治对长孙无忌尊崇有加,在许多事情上都听从他的建议。这样一来,长孙无忌不像过去那么谦逊了,反而指手画脚,独断朝纲。

然而,长孙无忌却因为废立皇后的事情,得罪了武则天,最终落了个“谋反”的罪名。有意思的是,李治也不与他对质,便把他革职削爵,流放黔州。

不久,长孙无忌在武则天的逼迫下自尽,他的家产悉数被抄没,家人充为奴婢。

(尉迟敬德)

二、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是降将。他作战勇猛,数次救李世民性命,尤以“忠直”的特性,被李世民器重。

当年李世民势大,太子李建成想要瓦解他的势力,第一个策反的,就是尉迟敬德。只是面对满车的金银珠宝,尉迟敬德拒绝了李建成的拉拢。

在鼓动李世民发动政变这件事上,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一样积极。

在政变中,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在杀齐王李元吉时,不小心跌下马来,被李元吉反杀。就在危急时刻,尉迟敬德赶到,一箭射死了李元吉,再救李世民一命。

随后又是尉迟敬德阻止了攻打玄武门的东宫和齐王府的精兵,并提着武器找到李渊。不光告之实情,还美其名曰,是李世民安排他来护驾。其实就是来控制李渊,“逼迫”他封李世民做太子。

李渊见大势已去,知道李世民已得势,若是再不能审时度势,那父子之间想必也就难堪了。所以,先封李世民为太子,随后又将帝位禅让给他,从此做起了太上皇。

尉迟敬德在政变中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李世民把他和长孙无忌并列首功,进封他为鄂国公,食邑1300户,另外还把整个齐王府都赐给了他。

尉迟敬德自负功高,不光对长孙无忌等人多有嘲讽,还因在宴会上有人坐在他上位而不服,把人家差点打瞎了一只眼。

种种行为,让李世民好生不满,给他敲了敲边鼓。

尉迟敬德何等聪明,马上就收敛起行为,并辞了官。从此做起了不问世事的逍遥翁,直到74岁平安去世。死后尽享哀荣,荫泽子孙。

(侯君集)

三、侯君集。

草根出身的侯君集也是李世民麾下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他一生干过几件可圈可点的大事,其中之一就是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侯君集和尉迟敬德一样,在鼓动李世民发动政变这事,没少磨嘴皮子。

政变过程中,他一直不离李世民左右,替李世民除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身边不多的随从,为李世民的政变,节省了不少时间。

所以李世民继位后,他被进封为潞国公,并被封为右卫大将军。后来,又被提升为兵部尚书,参与朝廷议事。

可以说,一个草根混成这样,理当知足。但侯君集本是草根里的混混出身,他身上的毛病很多,比如他在攻灭高昌后,不光把没有罪的人流放,还心生贪念把高昌国的宝物据为己有。

所以,他虽然立了战功,却被李世民囚禁起来。后来有人为他说情,李世民顺势才把他释放了出来。

但侯君集自恃功高,不光认识不到错误,反而还对李世民心生满,在朝中拉帮结派,四处鼓动人谋反,太子李成乾受他蛊惑和他共谋造反之事。

事泄后,李世民想着侯君集有定国安邦的功劳,所以迟迟下不了杀他的决心。还是在群臣的谏言下,才诛杀了侯君集,于是侯君集成了第一个被诛杀的功臣。

(张公谨)

四、张公谨。

张公谨在玄武门之变中有功:一是李世民在举事前磨磨叽叽,搞什么龟壳占卜问吉凶,他把龟壳一把扔了,并坚定了李世民政变的信心;二是在政变时,东宫和齐王府的精兵冲到玄武门时,他把玄武门大门给关上了,这样阻断了精兵的进攻,为李世民政变成功创造了条件。

所以,李世民继位后把他进封为定远郡公,并升为左武侯将军。

后来,张公谨在平定东突厥的战争中屡有表现。

公元632年,张公谨因病死在任上,卒年39岁。

五、刘师立。

刘师立本是李世民身边的侍卫,由于他在政变中协助李世民诛杀李建成有功,因此进封为襄武郡公,并被封为大将军。

在李世民执政时,曾被怀疑谋反,查实纯属子虚乌有后,对刘师立更为信任。

刘师立一直做守卫京城的工作,也曾参与过攻打吐谷浑和小莫门川的战斗。

后寿终正寝。

(公孙武达)

六、公孙武达。

公孙武达颇有豪侠之名,早在李渊起兵时,便投靠了李世民。

在数次征战中,立下战功无数,因此深得李世民器重。

玄武门政变成功后,被封为监门将军,随后出任肃州刺史。

在平定突厥的战争中,公孙武达有不凡表现。后来他死在任上,死后陪葬昭陵。

七、独孤彦云。

独孤彦云是鲜卑人,早年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玄武门政变后,封为幽州都督,进封历阳郡公。后在平定突厥时战死,死后陪葬昭陵。

八、杜君绰。

杜君绰曾参加过农民起义,李渊父子起兵后,追随李世民,在讨伐刘武周等军阀时立过大功。

玄武门政变后,杜君绰被进封开国县侯,食邑400户。

后来率35万大军攻打高句丽,斩首3万班师回朝。

戎马一生的杜君绰,死后陪葬昭陵。

(杜君绰)

九、郑仁泰。

作为玄武门政变先锋之一的郑仁泰,由于地位不高,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记录。

李世民登基后封他为游击将军,食邑200户。

郑仁泰在讨平铁勒的过程中,由于出师不利,他率领的一万四千人在还京时,只剩800人,因此被人弹劾降职。

后来,郑仁泰二次讨伐铁勒叛乱。虽说洗刷了第一次的耻辱,但在当年他便病逝了,陪葬昭陵。

十、李孟尝。

李孟尝早年为盗匪,在他归附李渊后,被李世民收为麾下为将。

玄武门之变后,进封县侯,后因平定突厥有功,进封郡公。

高宗年间,74岁的李孟尝暴死在府中,陪葬昭陵。

看完这10个参与政变的人最后的结局,我觉得李世民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还是非常温情的。

(参考史料:《新唐书》《旧唐书》)


张生全精彩历史


玄武门之变十个人参与,虽然政变成功了,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好下场;

玄武门政变对于李世民来说,一场重要的政变,对他有着重要的意义,李世民带着十个人发动了这次政变,杀了自己的大哥,得到了大权,也逼迫自己的父亲让贤个他,继承了大业。虽然李渊有着四个儿子,但是当时宫中只有两个党派,一个是以李建成为首的太子党,另外一个就是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党,太子时刻担心秦王会抢了他的皇位,所以便想在玄武门除掉秦王,不料却被反杀。

今天我们也不是将这次事变的因果关系,所以玄武门事变也就不多说了,我们主要是讲一讲发起政变的十个人最后都是什么结局。

第一个、长孙无忌

他是长孙皇后的哥哥,自然是与李世民关系不浅,长孙家和李家本就是世交,所以两人也是从小玩到大的伙伴,李家起兵以来,一直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也是劳苦功高之人。当时发生政变之前,李世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除掉大哥,也正是因为长孙无忌的劝说,才让李世民下定了决心。

政变成功之后,李世民自然是当上了皇帝,对这位功臣也是不能亏待的,所以赐封了长孙无忌为宰相,甚至李世民临死之时还托孤给他,并将朝中大事交由他管理。虽说他官位显赫,风光无限,但是到晚年之时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了武则天的迫害,最后还被逼的自杀了,结局也还是挺悲惨的。

第二个、尉迟恭

虽然他是跳槽过来的,但是却很受重用,前期战场上也是表现卓越,在玄武门事件中一箭射死了太子党派的李元吉,之后更是入宫逼迫李渊退位,李世民能当时皇帝,他可是第一功臣。但是他却居功自傲,和其他的大臣不和,所以还是遭到了李世民一些打压的,晚年之时更是足不出府,再也不过问政事。

第三个、程咬金

他因该是所有功臣里面活的时间最久的,虽然玄武之变后也有过几次出征,但是在平定突厥之后,他便再也不问政事,解甲归田,回家养老了。

第四个、房玄龄

玄武政变前夜,李世民心有不安,便召见房玄龄,房玄龄便说“王之功绩,当承大业。”应该正是因为这句话,李世民才坐上了皇位,后来也成为了朝中的忠诚,多次给李世民纳谏。

第五个、段志玄

这个人对秦王那是十分忠心,当时太子党还有人来游说过他,给来他一大笔钱财,但是他却不为所动,一口回绝了。但是后来出本不利,大败而归,官职被降,不过,李世民也还是念及旧情,没过多久将他官复原职了。

第六个、张公谨

他因为去世的太早,所以也没有关于他过多的记载,当时他在平定突厥之后,就一病不起,回朝后便病逝了,也被追封为公爵。

第七个、侯君集

他的功劳完全不低于长孙无忌、房玄龄这两个人,后面还平突厥、征高昌,到后期可以说是这十人中功劳最大的,但是最后却觉得李世民对他不公平,想要造反,所以李世民也只能将他杀了。

第八个、高士廉

长孙皇后的舅舅,因为能力出众,在朝中威望也比较高,虽然没有什么大错,但是却小错不断,所以还是会收到一些责罚的,之后也和长孙无忌一起协助太子,但是他却比长孙无忌要幸运,因为死的早,所以没有得到武则天的迫害。

第九个、独孤彦云

玄武门事件后,突厥来犯,所以独孤彦云便领命前去抵抗,但却不幸战死,所以就没有得到什么封赏。

第十个、刘师立

也是跳槽过来的,后来成为李世民的心腹,玄武门政变之时也是出了不少力,所以也是得到了不错的赏赐,就连有谣言说他想要造反,李世民也只是笑着对他说,让他不要放在心上,这都是有些人嫉妒他而造谣的。

总的来说,这是个的结局还算好的,比较李世民没有屠杀功臣,只有一个侯君集想要造反被杀,一个独孤彦云死的太早之外,其他的都是得到了不错的封赏的。


羽评郡主


其实参加“玄武门之变”的远不止十人,除了我们通常所说的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外,秦琼和程咬金等都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只不过表现得并不突出。

长孙无忌,是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第一功臣,尤其是在房杜二人被逐出秦王府之后,长孙无忌更是成为了李世民最为信任的人,而且他还是李世民的大舅子,他的亲妹妹就是李世民的长孙皇后。

长孙无忌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号称大唐开国第一功臣,李世民继位后封赵国公,宰相,高宗李治时期作为宰相的长孙无忌因为反对立武则天为后,同时得罪了帝后,被流放,随后被迫自尽。

尉迟恭,秦王手下大将,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太子李建成曾多次想收买尉迟恭都被严词拒绝,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落马为李元吉所制,幸亏尉迟恭及时赶到救下李世民,并射杀了李元吉。

李世民登基后,尉迟恭被封为吴国公,60岁高龄还随李世民远征高丽句,晚年的尉迟恭难免有些持功自傲,显庆三年在家中病逝,终年73岁。

侯君集

侯君集的结局算是比较悲催的,玄武门之变后侯君集也受到了封赏,得到了重用,但是由于牵连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侯君集罪无可赦,虽然李世民念及侯君集的功劳想要赦免他,但是群臣的口水最终淹没了侯君集,贞观十七年侯君集被处死。

张公谨

玄武门之变后被封为定远郡公,曾随李靖平定突厥,得胜归来后不久病逝,终年39岁。

刘师立

本是李世民的亲兵,因玄武门之变功劳逐渐晋升被封为襄武郡公,贞观十四年去世。

公孙武达

李世民继位后任肃州刺史,在边境抵御突厥,领军四处征战因功封为晋封东莱郡公,永徽年间去世。

独孤彦云,最终死于抗击突厥的战争中。

杜君绰,因被功封为开国县侯,曾随太宗远征高丽句,662年去世。

郑仁泰,曾担任右武卫大将军等职,后因作战中军机涣散杀伐太重,激起反抗而被降职,不过最终也算善终。

李孟尝,玄武门之变后封武水县开国公。后又因为破东突厥之功,封为汉东郡开国公,666年去世终年七十四岁。

像秦琼等人,虽然也参加了玄武门之变,但是表现平平,以秦琼的功劳最终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后一名,恐怕也是玄武门之变减分了。

总体来说李世民对于和他一起打天下的人还是比较照顾和重用的,尤其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有不错表现的诸多亲信,他们其中绝大部分都得以善终。


一点点历史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矛盾逐渐激化,在与李建成相争一直没有实际性进展的情况下,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在长安城太极宫的玄武门发动了一次流血政变。



在这场政变中能够取得成功,李世民自身运筹帷幄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些得力帮手,显然肯定是不止十个人,十人为主差不多。

这些帮手的记载有很多种,有两种是最为常见的说法。

一种来源于《旧唐书·太宗本纪》:是为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程咬金)、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

还有一种来源于其他史料得:以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十人。除了长孙无忌,另外九人被誉为“玄武门九将”!

但不管哪种说法,可以确定的是大唐名将李靖和李勣并没有参与其中。居然题主点名说十人,那应该是指第二种说法的十个人吧!


长孙无忌

李世民曾说过:“我有天下,无忌之力也!”他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属于外戚。李世民继位后,论功行赏,他任吏部尚书,进封齐国公,后改赵国公。他被定为李世民继位的功臣第一,即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行第一。

即便是李世民当了皇帝,对他仍是当兄弟看待,甚至让他自由出入自己卧室。由于他的鼎力相助,李治成为皇子。后来李世民更任命其为太子太师,辅助太子李治。

李治登基后,长孙无忌成为辅政大臣,一时间权倾朝野。但由于不支持李治废后,引起了武则天、李治的不满。

最终于公元655年,李治在颁布发表废弃王皇后立武氏的诏书后,立马将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这两位重臣贬谪,长孙无忌最终在流放途中自缢而死。他的儿子也被除名罢官放逐岭南。


尉迟恭

这个大家都很熟悉,演义里有主要讲他,我们家里贴的门神也有他。

在玄武门之变后,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封为鄂国公。之后还参加了破突厥、征高句丽等战役,因其忠义无双,加上骁勇善战,也很被李世民看重。

在征高句丽后,他回家养老,执着于仙丹研究,偶尔学点乐器,自娱自乐,自此不问世事。公元658年,他在家中病世,享年七十四岁,善终!

侯君集

大唐名将,玄武门之变后,被封为左卫将军、潞国公。在此后,参加过平突厥,讨伐吐谷浑、灭高昌国等战役。

但此人居功自傲,在灭高昌时私取宝物。东窗事发后,被下过大狱,因此对太宗很是仇恨。后为了报复,劝太子李承乾谋反。谋反计划暴露后,最终被处死,家人则流放岭南。

张公谨

玄武门之变后,论功出任代州都督,封定远郡公,之后改封邹国公。在此后还跟随李靖征讨过东突厥。但在讨伐东突厥三年后,张公谨就因病去逝了,年仅38岁!

刘师立

玄武门之变后,因功封为右武候大将军。后曾率军打败过党项、吐谷浑。公元640年,因病去世。善终!

公孙武达

早期跟随李世民的将领之一,曾跟随李世民讨伐过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玄武门之变后,出任肃州刺史,封东莱郡公。李治继位后,任右武卫大将军,最终死于岗位上。善终!

独孤彦云

此人是鲜卑人,一说为独孤谋。因功任幽州都督,封为历阳郡公。但后来在唐与东突厥的战争中不幸牺牲。

杜君绰

玄武门之变后,封开国公,任忠武将军。后率军出征过高句丽。高宗年间,拜左戎卫大将军。最终于公元662年,上朝时突然发病,最终去世!

郑仁泰

此人是玄武门之变的先锋之一,后因讨平铁勒叛乱战败,而被降职为左武卫将军,之后以凉州都督之职屯兵西部,防备吐蕃。之后一直在这个岗位上,直到病逝!

李孟尝

玄武门之变后,被封为汉东郡开国公。之后参与过破东突厥之战。高宗年间,任右威卫大将军。最终于公元666年,突然暴毙于自己府邸,终年73岁。

总的来看,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都论功行赏了,大多得以善终。没善终的,除了长孙无忌死的有点冤后,其他的都是自己作死!


夏目历史君


玄武门之变是秦王李世民为争夺皇位继承人,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7月2日在玄武门附近起兵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这场政变中,李世民干掉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为他的继位扫清了障碍。

在这里不讨论李世民起兵造反是否合法,兄弟相残是否太无情,单就这次政变的影响来说,在历史上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玄武门政变转变了唐朝政局的未来走向,也将李世民推向了大唐江山的领导者之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上位之后,广招贤才,励精图治,发展农业,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贞观年间国泰民安,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换句话说,没有“玄武门之变”就没有李世民的继位,也就没有后来的“贞观之治”,甚至开元盛世或许都不会出现,所以“玄武门之变”未必就是一场兄弟间的相互残杀,历史有它的安排。

跟随李世民参与玄武门政变的主要有十位将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

李世民成功夺得政权后,这十人全部封功有赏。但是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呢,且来看看:

1、长孙无忌,这十人中,属长孙无忌跟李世民的关系最亲近,他们不仅是好兄弟,又是郎舅关系,长孙无忌的妹妹便是唐太宗的文德皇后。

“玄武门”政变后,长孙无忌功居第一,进封齐国公,位至宰辅,在凌烟阁功臣中排名第一,深得李世民的倚重。李世民去世后,长孙受先帝之托,以国舅、太尉、顾命大臣身份辅佐高宗。

然而,他因立后一事,令武则天怀恨在心,武则天坐上皇后宝座之后,便授意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高宗听信之,将长孙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

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国舅大人,在太宗时受到万般厚待,却在侄子高宗手上没有得以善终,不得不说令人心寒。

2、尉迟恭,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世民的得力助手,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亲手诛杀了李元吉。后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晚年迷信方术,谢绝宾客,闭门不出,死后谥号“忠武”,陪葬昭陵,善终。

3、候君集,凌宵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玄武门之变后被李世民委以重任,任兵部尚书,立下了赫赫战功,立下战功后人也开始膨胀,因太子李承乾是其女婿,参与了皇室内部的夺嫡之战,企图煽动太子李承乾造反,后因受牵连被李世民处死。

4、张公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玄武门一战,张公谨独守城门立下大功,后随李靖征讨东突厥有功,进封邹国公。贞观六年,张公瑾病逝,时年39岁,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谥号襄,后改封剡国公,善终。

5、刘师立,玄武门兵变将领功臣之一。后罗艺叛变,刘师立任检校右武候大将军,又任命为检校岐州都督。先后在边疆打败党项和吐谷浑,改任始州刺史,贞观十四年(640年)去世,谥号“肃”,善终。

6、公孙武达,屡次征讨突厥,以功封为东莱俊公。唐高祖永徽年间升为右卫大将军,任上去世,陪葬于咸阳昭陵,善终。

7、独孤彦云,玄武门兵变功臣之一。玄武门事件发生不久,突厥到来,他在与突厥的战斗中死去,属于为国捐躯。因去世太早,生时没有享受到封官加爵,死后续图于凌烟阁,供后世瞻仰,属善终。

8、杜君绰,玄武门兵变功臣之一。秦王府嫡系,玄武门之变后担任玄武门和各大皇宫的安保工作,上朝时突发身亡,李治下诏追赠为使持节、都督荆、硖、岳、朗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谥曰襄公,陪葬于昭陵,善终。

9、郑仁泰,玄武门兵变功臣之一。曾入右武大将军、减校右卫、右领大将军事,曾跟随李世民征讨高句丽,李治期间与薛仁贵征讨铁勒失利,不久病死,善终。

10、李孟尝,玄武门之变后跟着李勣征讨突厥,李治时期担任长安城守卫,后暴病死于长安静安坊府第,李治下诏追赠为使持节、都督荆、硖、岳、朗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谥曰襄公,陪葬于昭陵,善终。

十位将领大多都是善终,由此可见太宗李世民的贤明和胸襟。他并没有像其他帝王那样,在登基之后,担心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功高盖主而诛杀。

在李世民政期内,只要不是居功自傲,做出出格之事,都能同富贵,被善待,从而善终,这在善于玩弄心术的帝王之中确属难能可贵。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跟随李世民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共有十个人,分别是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另外还有一说,与这十个人不一样,我们就只说这一说的十个人的后面的下场吧。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凌烟阁功臣第一人,公元649年,唐太宗逝世,死前令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公元654年,唐高宗想立武则天为皇后,怕大臣不从,就与武则天一起到长孙无忌家,对长孙无忌各种赏赐,暗示长孙无忌要支持,但是长孙无忌给拒绝了。

公元655年,李冶不顾大臣的反对,最终还是将武则天立为皇后,武则天也因为长孙无忌不肯支持自己,对其怀恨在心。

公元659年,许敬宗向李冶密告,说监察御史与长孙无忌,意图造反,李治最终令长孙无忌自谥于家中。

尉迟恭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尉迟敬德被陈为宣州刺史,改封鄂国公。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尉迟敬德请求告老回乡养老,李世民命尉迟敬德开府,仪同三司,五天一上朝。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尉迟敬德随李世民出征高句丽,回朝后,尉迟敬德就回家养老了,不问政事了。

公元658年,尉迟敬德于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谥号忠武。

侯君集

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劝张亮与李承乾造反,后来李承乾失败,侯君集被人告发,李世民本不想治侯君集死罪,但是群臣说侯君集之罪必斩不可,所以李世民最终将侯君集处死,但是赦免了侯君集的妻子和儿子,仅将他们迁到岭南。

张公谨

贞观元年,张公谨出任代州都督。贞观三年,上书建议讨伐东突厥,并随兵部尚书行军总管李靖讨伐,张公谨担任副总管。东突厥平定之后,进封邹国公。

贞观六年,病逝于襄州都督的任上,享年三十九岁。

刘师立

罗艺叛变,刘师立因为与罗艺关系不错所以获罪除名,后来起复为岐州都督,在小莫门川打败了吐谷浑,改任始州刺史,贞观十四年去世。


公孙武达

贞观初年,担任肃州刺史,于张掖河打败了几千突厥兵,升任左监门将军。盐州突厥叛乱,公孙武达斩其统帅可逻拔扈,封东莱郡公。永徽年间死在了右武卫大将军的任上。

独孤彦云

后来因功进封幽州都督,历阳郡公,在与颉利可汗的战斗中战死。

杜君绰

李世民称帝之后 ,杜君绰封为怀宁县开国公,公元661年任辽东道经略大使,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三万,以功陈左领军大将军。公元662年,死在上朝的路上。

郑仁泰

率军讨平铁勒叛乱,大败而归,后征高丽,也是大败,所以被降职。

李孟尝

贞观四年,李孟尝随李世勣大破突厥于啧北阴山。

贞观五年,封食邑两千户,封汉东郡开国公。

贞观二十年,任黔州刺史。

公元666年,病死于长安家中,享年七十四岁。


历史简单说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治,是权利的斗争。李世民夺取了皇位,开启了“贞观之治”的历史新局面。

《旧唐书·卷六十五·列传第十五》记载:“六月四日,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伐李建成,李元吉,平之。”这十人最后的下场怎样呢?

鄂国公尉迟恭,字敬德。玄武门的主角,亲手杀死了齐王李元吉,拥立之功第一人。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不出门,得享天年,谥曰忠武。

侯君集封陈国公,凌烟阁24功臣之一,贞观17年(643年),依附太子李承乾谋反,事情败露被诛。

张公谨封郯国襄公,贞观元年,拜代州都督,后助李靖伐突厥,擒颉利,屡有战功,封邹国公,贞观六年四月辛卯(初八)日,(632年5月2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张公谨病死,时年三十九岁,谥曰襄。贞观十三年,改封郯国公。

襄武郡开国公刘师立,参与诛杀李建成有功,升至左骁卫将军。贞观十四年(640年)卒,谥曰肃。

东莱郡公公孙武达,后奉太宗命令率军进击灵州突厥可逻拔逻扈部,以功封东莱郡公,唐高宗永徽年中,升为右卫大将军,卒,赠荆州都督,陪葬于昭陵。

历阳郡公独孤彦云,独孤彦云在与颉利可汗与唐对峙中牺牲。

怀宁郡公杜君绰,唐高宗朝官至左戎卫大将军,封怀宁县公。

同安郡公郑仁泰,(601年一一663年),贞观二十一年三月,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卫将军孙贰朗,右屯卫大将军郑仁泰副之,率营州都督兵,繇新城道以进。

汉东郡开国公李孟尝,乾封元年五月三十日(666年7月7日)暴病死于长安静安坊府中,年七十四。

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是郎舅关系,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么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埋伏在玄武门,成功诛杀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继位后长孙无忌任左武候大将军。贞观元年长孙无忌任吏部尚书,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同年拜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担心富贵带来灾祸,辞去相位,改任开府仪同三司。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拜长孙无忌为司空。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封长孙无忌为世袭刺史,改封赵国公。贞观十六年(642年),长孙无忌进拜司徒。贞观十七年(643年),长孙无忌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画像第一位。唐太宗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任命长孙无忌为检校中书令,并主持尚书省,门下省事务。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指使人向唐高宗呈奏密章,称长孙无忌图谋造反,唐高宗让李勣许敬宗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长孙无忌谋反罪状。袁公瑜到黔州后便令长孙无忌自缢。长孙无忌死后,家产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


沐容剑秋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首先第一个问题,李世民到底带了谁?是不是十个人?是哪十个人?

玄武门之变的时间是确定的,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

这一天,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一说为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两种不同的说法分别出自《资治通鉴》及《旧唐书》,由于李世民改动过当时的史书记录,而其中修饰最多的就是玄武门前后的历史,所以那次事件参与人的真相很难知晓。以下我做一些自己的分析,并梳理这些人之后的下场。

第一,长孙无忌。他一定参加了玄武门事件。于私于公,他都是秦王李世民的最重要拥护者,也是李世民登基的受益人,他的命运是和李世民绑定在一起的。

长孙无忌在李世民登基后,贞观元年改任吏部尚书,并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他既是勋臣,又是国戚,深受太宗礼遇,能够出入太宗卧室,后改任开府仪同三司,荣宠无双。李世民死后,他成为托孤重臣,后来在与武则天的宫廷争斗中,陷入谋反案,被逼自缢。

第二,尉迟恭。他一定参加了玄武门之变。他是这次事件的主要推动者和执行者,可谓居功至伟。尉迟敬德一直都得到李世民无以复加的信任,可是由于性格不合,他改任外朝官员,也得以轻松自在,信道修仙,不跟外人交往。高宗显庆三年,尉迟敬德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李治为此废朝三日,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都去参加吊唁。

第三,房玄龄。我觉得他一定参加了玄武门之变。他跟随李世民以来,一直是李最为信任的秘书和参谋。武德九年(626年),房玄龄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帮助李世民谋得帝王之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房后处理政事小心谨慎,修订法律,精诚奉国,算是贞观之治的股肱之臣。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岁。李世民为之废朝三日,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陪葬昭陵。

第四,杜如晦。杜也是李世民的重要参谋之一,不同的是房玄龄更像是李世民的老师,而杜更像是李世民的好朋友。玄武门之变少不了杜如晦来拿定主意。玄武门事件后,李世民拜杜如晦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食邑一千三百户。贞观四年,杜如晦病重,向李世民请求辞官,李世民仍然按照杜如晦以前的官职给他发俸禄。杜如晦最终病死,终年四十六岁,李世民为此大哭不止,三天不能处理朝政。转封杜如晦为莱国公。

第五,侯君集。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事变前,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矛盾激化,李建成拉拢尉迟恭不成,于是派人刺杀,失败后尉迟恭与侯君集劝谏李世民早点下决心与李建成了断。小混混出身不学无术的侯君集,想必完全感受到了玄武门事变前黑云压城的压抑感觉,他不断的鼓动无疑坚定了李世民的决心。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侯君集应当就是随行的一骑,但侯在这一场政治投资中,大获全胜。李世民即帝位后,封侯君集为左卫将军、潞国公,赐邑千户,后又封为右卫大将军。

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受到牵连被处死。家人被迁至岭南。李世民并没除掉他凌烟阁的画像,并隔一段时间就去凭吊与他,这就是给他最后的温柔吧。

第六,程知节(程咬金)。我倾向于他可能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程咬金亦参与其中。玄武门之变后,拜太子右卫率,迁右武卫大将军,享受实封七百户。(旧唐书译文)

此后的政治生涯中,程知节几起几落,那又是后事了。

第七,秦琼(秦叔宝)。我倾向于他可能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秦琼参与玄武门事变,随李世民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事后被拜为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旧唐书译文)
贞观十二年,秦琼病死,被追赠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李世民特意下令在秦琼墓前造石人马,用以彰显秦琼的战功。次年,李世民改封秦琼为胡国公。后,李世民命阎立本画秦琼等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挂入凌烟阁,以供自己怀念,后人景仰。

第八,张公谨。他肯定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并且是其中的关键人物,首先是坚定李世民的决心,其次带队在玄武门外埋伏,在太子党带兵到来后,他勇武过人,独自关闭大门,将冯立等人挡住门外,冯立等人最终溃散。

张公谨后随李靖扫灭东突厥,东突厥平定后,张公谨进封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贞观六年,张公谨病逝于任上,年仅三十九岁,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谥号为襄。贞观十三年,唐太宗追思张公谨旧功,改封他为郯国公。

第九,高士廉。他肯定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李世民与隐太子李建成矛盾加剧,高士廉与长孙无忌、侯君集等人日夜劝谏李世民,欲诛杀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后来,高士廉释放在押囚犯,发给他们武器,并与他们赶到芳林门,配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旧唐书译文)

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后,任命高士廉为太子右庶子。后,唐太宗让他以开府仪同三司的身份代行中书门下职务,荣宠无双。

第十,段志玄。他肯定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欲谋害李世民之前,曾以重金贿赂段志玄,企图诱其归顺。

段志玄拒不接受,并将此事告知李世民,后与尉迟敬德等人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不久,李世民登基,段志玄迁任左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

段志玄后被李世民封为金州刺史(可以世袭),改封褒国公,升任镇军大将军。贞观十六年。段志玄病逝,终年四十五岁,李世民赠其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谥号庄肃(一作忠壮),并陪葬昭陵。

另外还有屈突通、张士贵等,这些人都应该参加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对于这次决定命运的政治战役的功臣都大加赞赏,后来对于部分人略有些怀疑,但除了侯君集助太子造反被诛,其他人都得以高官厚禄,善终。


以上是我的回答,个人见解,如果对大家有所帮助,请点击右上角的关注。

欢迎大家共同探讨,一起学习历史。


鱼包同学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晋阳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经过长期的斗争,李世民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最终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秦王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

这十人通过玄武门事件立啦大功,全部封公,好几人入凌烟阁。

长孙无忌在贞观年间,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高宗,后被任为顾命大臣,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年间,长孙无忌在《贞观律》基础上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显庆四年(659年),无忌被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上元年间平反。

尉迟恭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七位。晚年迷信仙丹,研磨金属矿石,吞服云母矿石粉,挖池圹建楼台,用白色花纹的丝织物予以装饰,学着演奏清商乐曲自我娱乐,不跟外人交往,达十六年之久。死后陪葬昭陵。

侯君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七位,官至兵部尚书。封陈国公,曾随李靖学习兵法,却诬告李靖有造反之心。贞观年间,随李靖讨平突厥,后又领大军灭高昌国。功勋卓著,开始居功自傲,因讨灭高昌时私取宝物而被下狱,得释后开始心生怨恨,先后劝大将张亮、太子李承乾谋反。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受到牵连被处死。家人被迁至岭南。

张公谨,玄武门之变后出任代州都督,封定远郡公。贞观三年(629年),张公谨担任行军副总管,随李靖征讨东突厥。次年,东突厥平定,张公谨进封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十位。

刘师立。罗艺叛乱,下诏刘师立任检校右武候大将军,又任命为检校岐州都督。先后在边疆打败党项和吐谷浑。改任始州刺史,贞观十四年(640年)去世。

公孙武达,屡次征讨突厥,一直担任长安城的保卫工作,活到李治永徽年间方才去世,善终。

独孤彦云,玄武门之变后突厥兵临城下,他在与突厥的战斗中死去,没有享受到后来的凌烟阁待遇和各种封赏,死得太早了。

杜君绰玄武门之变后一直担任玄武门和各大皇宫的安保工作,李治即位高宗下诏追赠为使持节都督荆、硖、岳、朗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谥曰襄公,陪葬于昭陵。

郑仁泰,玄武门之变后实封二百户,曾跟随李世民征讨高句丽,李治期间与薛仁贵征讨铁勒失利,不久病死。

李孟尝,玄武门之变后跟着李勣征讨突厥,李治时期担任长安城守卫,后暴病死于长安静安坊府第。

玄武门之变真的改变啦他们的人生,全部位至公侯。

96评论
书房记 文史作家 文化问答专家08-21 22:33
1049赞

在隋末风起云涌的英雄群体中,最值得讴歌的是唐太宗。他手提三尺剑驰骋在沙场上,为夺取天下而身先士卒。尔后,他又在贤臣辅佐下躬行仁政文治,还谆谆告诫后代勿滥施武功。他的胸怀像蓝天一样深远广大,他那仁德的光辉长久照耀着国家的未来……

但是,后世也有人视唐太宗为假仁假义者,其提出最厉害的证据就是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杀害兄弟并抢班夺权。北宋著名的唐史专家范祖禹即在《唐鉴》里批评唐太宗“不顾亲”、“不知义”,说:“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太宗之罪著矣!”南宋大儒朱熹亦说:“唐有天下,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君臣父子夫妇,盖其源出于太宗。”

史书记载秦王府的干将们劝李世民发动政变,不管多少理由,都不免牵强。如今史书要重点表现的,似乎玄武门政变的发动,李世民是在大家逼迫下做的,他自己意愿不强。但看看后来的一条,尉迟敬德说:现在,勇士八百人已经进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我们的人马已经进入战斗位置,现在已经停不下来了。哪里来的八百勇士?

其实玄武门之变主要人物为: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

玄武门事变两个月后,李世民即位当上了皇帝,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

玄武门之变后,主要的参与人都得到了封赏:

张公瑾:以功授左武侯将军,封定远郡公,实封一千户,后病死,时年39岁;

尉迟恭:尉迟敬德因功被授予太子左卫率,后被尊为民间门神;

长孙无忌: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历任尚书仆射、司空,后改任司徒;

刘师立:同诛建成有功,封襄武郡公,贞观14年去世;

公孙武达:为检校右监门将军,善终;

独孤彦云:以功进幽州都督、历阳郡公,后在战争中死亡;

杜君绰:以功被封为开国县侯,实食绵州食邑四百户。后在上朝时猝死;

郑仁泰:玄武门之变立功后,授游击将军,实封二百户李孟尝:终右威卫大将军、汉东郡公。后在战争失利后病死;

侯君集:封为左卫将军、潞国公,赐邑千户,后又封为右卫大将军。后在扶持李承乾造反被杀;

庞卿恽:玄武门之变讨隐太子有功,后拜右骁卫将军、邾国公,善终;

高士廉:申国公,拜尚书右仆射。后因病去世。

现在我们看到的唐代史料,多经过了贞观时期的改造。努力为唐太宗辩白是唐史书写的重要政治任务,很多真相被遮掩过去。

玄武门之变,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李世民对权力的向往。夺权路上,无论谁来阻挡,都将被除去。但李世民并没有大面积捕杀“太子党”,反而重用了很多能臣。


邓州政法


李世民带领十人发动玄武门事变,不知道这种说法是从哪里来的?有个玄武门九人的说法,但实际参与玄武门的远不止这九人。玄武门九人,一般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这九个人,挨个说下其结局。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妻子长孙皇后的哥哥,也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玄武门事变的重要谋划者。李世民在世时,长孙无忌已经位高权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长孙无忌排名第一。

李世民去世后,遗命长孙无忌为辅政大臣,辅佐唐高宗李治。

长孙无忌在唐高宗李治时代权势过大,和李治在立武则天为后等事件中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终在和皇帝李治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贬斥流放。显庆四年(659年)七月,长孙无忌在流放地被逼迫自杀,亲属也被流放岭南为奴。

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即大名鼎鼎的门神。玄武门事变中,尉迟敬德一箭射死李元吉,又带兵威逼李渊,立下了大功。玄武门事变后,尉迟敬德居功自傲,飞扬跋扈,一次宴会上,因座次和人发生冲突,竟然差点打瞎了劝架的江夏王李道宗的一只眼睛。

这次事件后,李世民狠狠敲打了尉迟敬德,尉迟敬德从此收敛很多。晚年不问政事,闭门谢客,沉迷炼丹之类。显庆三年(658年),以73岁高龄去世。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尉迟敬德排名第七。

侯君集

侯君集在玄武门事变前地位不高,但在玄武门事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玄武门事变的重要谋划者。玄武门事变中,称得上谋划人的,只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这四人。玄武门事变后,侯君集地位急剧上升,贞观四年就做到了宰相。

贞观九年,侯君集作为李靖的副手参与了灭吐谷浑之战。贞观十四年,侯君集率兵攻灭了高昌国。之后侯君集自以为功劳大而得不到重用,怨气很深,和太子李承乾勾搭在一起。

李承乾准备效法老爸李世民也来个政变,玄武门事变谋划人之一的侯君集自然是这次政变的主要谋划人。政变还没发动就泄露了,贞观十七年,侯君集被李世民处死。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侯君集排名第十七。

张公瑾

张公瑾在隋末曾经是王世充下属,后来进入李世民的秦王府成为亲信。玄武门事变前,李世民犹豫不决,烧龟壳占卜吉凶。张公瑾将龟壳甩地上说:“难道占卜结果不好大王就不发动了吗?”


贞观四年,张公瑾参与了李靖灭东突厥之战。贞观六年,年仅38岁的张公瑾英年早逝。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张公瑾排名第十八。

刘师立

刘师立隋末原本是王世充属下的将领,王世充被灭后,投降唐军,被李世民引为心腹。玄武门事变中,刘师立出了大力。玄武门事变后的封赏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等三人食邑一千户,刘师立和侯君集张公瑾一个档次。

贞观年间,刘师立先后参与过对党项、吐谷浑作战。贞观十四年去世。

公孙武达

公孙武达是李唐老资格的元勋,参与了太原起兵。之后在李世民下属参与了唐朝开国时期的多次重要战役。

玄武门事变后,公孙武达参与过多次边疆战事。唐高宗李治永徽年间病逝。

独孤彦云

独孤彦云和独孤信家族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其祖父李楷,曾经在独孤信下属,后来被赐姓独孤。玄武门事变后,独孤彦云被封幽州都督、历阳郡公,后来在于突厥作战中战死。

杜君绰

杜君绰隋末参与过农民军,后来投奔李唐,在李世民下属参与了多次开国重要战役。杜君绰一直到唐高宗李治年间还很活跃,参与了对高句丽的战事。

龙朔二年(662年) ,杜君绰去世,是去世的比较晚的唐朝开国将军。

郑仁泰

郑仁泰在武德早期就加入了李世民的幕府,参与了多次开国重要战役。在贞观年间,郑仁泰相对地位较低。在唐高宗李治年间,郑仁泰成为唐军的重要高层将领。龙朔元年(661年),郑仁泰、薛仁贵领兵讨伐铁勒叛乱,这次作战,郑仁泰是主将,地位在薛仁贵之上,但郑仁泰表现不好,成就了副将薛仁贵将军三箭定天山的威名,郑仁泰事后被降职,几年后死去。

郑仁泰也是去世比较晚的唐朝开国将军之一了。

李孟尝

李孟尝隋末参与过农民军,后来归顺唐朝在李世民下属,跟随李世民参与了多次开国重要战役。玄武门事变后,李孟尝被封武水县开国公。

贞观四年,李孟尝参与了李靖灭东突厥之战。

乾封元年(666年),74岁高龄的李孟尝去世,也是一位去世很晚的唐朝开国将军。

玄武门事变的其余参与者

参与玄武门事变的人数众多,在多个场合执行不同任务,远不止以上九人。

凌烟阁功臣之一的高士廉,长孙无忌的舅舅,玄武门事变时负责释放死囚参战,为李世民增加一点兵力。

凌烟阁功臣秦叔宝、长孙顺德,在玄武门外同太子齐王的援兵作战。

凌烟阁功臣程咬金,参与了李世民诛杀李建成、李元吉的行动。

凌烟阁功臣房玄龄杜如晦,李世民的两个亲信,自然也参与了玄武门。

除此以外,现在能确定参与玄武门的地位比较高的人物,还有不少,就不一一列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