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南运河德州段(工业遗韵)

带你了解南运河德州段(工业遗韵)

作为德州人每当朋友问起当地的遗迹时,你能流利的讲解出他们的故事吗?下面小编就带您了解你下南运河德州段的故事。

运河在促进德州商业文明的同时,也对德州的工业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宋元德州瓷窑到明代德州砖官窑、清代凉帽及帽胎制作,一直到清末民初的北洋机器制造局(德县兵工厂),建设与传承过程中,运河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宋元德州瓷窑

1980年,位于迎宾路北首的原德州农机厂院内出土了一批瓷器残器和瓷器制作遗物,经文物专家确认,此处为宋金德州瓷窑窑址。这一发现,证明了建国初期著名陶瓷学专家陈万里先生所著《宋代北方民间瓷窑》一书中提到的德州有瓷窑的论断,也证明了故宫博物院所存标有德州窑的宋代窑址分布图的正确性。

德州是个不出瓷土的地方,为什么能生产瓷器,这得从大运河说起。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开永济渠,沟通了河南北部地区与京津一带的水上运输。德州处于这条运输线的中间地带,可谓是货物南来北往的中转要道。永济渠德州段的河水由卫河与清、淇、洹、漳诸水合流而来,河水从河南汲县、内黄经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流向天津。上游的漳水、淇水两岸,正是宋金时期磁州窑、鹤壁集窑的密集分布地区。德州由于水上交通便利,用船运来瓷土烧制瓷器。另外,过去烧制瓷器和砖瓦,都是用木材和庄稼秸秆做燃料,在德州建窑,可以比较容易的收集这些烧柴。

根据发现的瓷器来看,德州窑主要生产民间日用瓷,还有供祭祀用的香炉、佛像等,多为白釉瓷器、黑釉瓷器,也有钧釉瓷器。装饰方法上,有印花、暗刻、画彩、书写文字等。陈万里评价道:“山东德州窑在白釉上面施以红绿二色早期的简单方法,都(对后世)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成就是宋代以前所没有的。 ”

明代德州官砖窑

德州砖窑众多,本文所讲官砖窑是指由官府所建,专为官方烧制砖瓦的窑厂。

由于明代前期实行的赋役制度是匠人轮班和住坐服役,所以沿运河的临清、夏津、武城、恩县、德州等州县,均建有官砖窑。德州的官砖窑设在城南的窑上、伙房和钱庄一带。民国《德县志》载:“洪武三十年(1397),筑卫城砖不足,于城南开窑烧砖。今窑上、伙房二村其故址也”。

德州砖窑属群体窑,窑址南北长约 1200米,东西宽约500米,共有砖窑72座。解放后伙房村北尚存残窑17座,均为圆形柴窑。德州窑所产砖块有方砖、条砖和杂型砖多种,尺寸和规格不尽相同。德州城用长条砖的尺寸为:砖长33厘米,宽18厘米,厚8.5厘米。文字内容为“德州城砖”“窑户赵邦仲”等。北京贡砖,是供北京紫禁城修建所用,其方砖尺寸为边长46厘米 ,厚11.5厘米;长条砖尺寸为长46厘米,宽23厘米,厚11.5厘米。文字内容为“成化十七年四月德州窑造”“成化十七年平原县造”“成化十八年德州窑造”“正德十年德州窑造”等。 《明史》载有“建故宫有德州窑制砖”。人们在天坛也发现带有德州窑字样的文字砖。

根据砖上的文字,德州官砖窑的生产时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为德州建城烧砖阶段,简称城砖阶段;供北京修建紫禁城烧砖阶段,简称贡砖阶段;窑户承包经营阶段,简称窑户阶段。其中,城砖阶段,应是洪武三十年(1397)前后;贡砖阶段,应是永乐初年至嘉靖初年;窑户阶段,是嘉靖初年至明朝末年。

德州官砖窑关闭的时间大约在明隆万时期,具体原因在于明政府赋役制度的变化。嘉靖以后,国家实行以银代役的雇佣制度,废除了原来实行的匠人轮班和住坐服役,德州官砖窑开始承包给窑户经营。由于砖坯制作与成砖烧造工艺比较繁琐,费时费力,烧砖的利润就成了窑厂存活的关键。承包户如果赚不到钱,生产的积极性减退,再加上罚款制度又比较严格,窑户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只有关门停产了。

清代德州草帽编织

清代德州有一项著名的手工产业——凉帽、凉帽胎生产。

德州凉帽是一种精致的草编制品。史书记载,德州凉帽业极盛,北京、南京、西安等地都有专门的经销商。城东一带数十个村庄,都在农闲季节从事凉帽加工。

据马翥 《德州乡土志》载:“草帽,(德州)特产,以特勒素草为之,草出北口外,销路详商务志……凉帽胎,(德州)特产,亦以勒素草为之,销路详商务志”。特勒素草产自长城古北口一带,收割后运到通州,再由通州装船运到德州,分发给各加工户,并对加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产品加工出来,要经严格的质量检验,合格的产品才能装船外运。乾隆《德州志》记载,“德州民业此者颇多,京师胎悉从此去”。

马翥 《德州乡土志》对草帽、帽胎的生产和销售记载详细:“草帽,商人吴全印专利。水运至天津,销上海、广州、烟台、北京、保定等处,岁计二万一千顶;陆运销济南、河南、山西、陕西、冀州等处,岁计一万三千顶。帽胎,水运至天津,销行北京及东南各省,陆运至山西、陕西、河南各处,每岁共七千四百余顶。帽缨,销路与帽胎同,每岁共销二千七百余个”。

清末民初的德县兵工厂

光绪二十六年 (1900),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前,先攻陷天津,对北洋大臣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机器制造局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山东巡抚袁世凯于翌年11月继任直隶总督。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袁世凯一是在保定设立北洋军政司,组建和训练北洋军队。同时抓紧恢复北洋机器制造局,以便为北洋军队提供足够的武器弹药。在恢复重建北洋机器制造局的选址问题上,袁世凯认为德州交通条件优越,就把北洋机器制造局(民国改称德县兵工厂)的地址选在这里,东临津浦铁路德州站,西枕京杭大运河,南至豆腐巷,北至上码头村(今黑马蔬菜批发市场北界)。光绪三十年(1904)八月建成,十月正式投入生产。

兵工厂内设10个机构:文案处、收支处、报销处等,还有驻津收支处和转运所。下设12个工厂:机器厂、快枪子厂、新枪子厂等。各厂设管理官、司事、书识,各厂厂务统由提调总管。全局总人数最多时达3000人。

德县兵工厂主要制造 “七九”子弹和“六五”子弹,还生产自用的硫酸、硝酸等化工原料和无烟药等半成品。所用的机器设备,全部从德国和英国进口。当时北洋机器局自己安装发电机发电,德州亮起的第一盏电灯便出自这里。

1925年,军阀张宗昌当上山东督军。他把德州以南划为他的势力范围,而德州以北则属于另一个奉系军阀李景林的势力范围。 1926年2月,张宗昌下令德县兵工厂停办,并将机器设备拆迁至济南新城兵工厂,原兵工厂的工人被分别遣散到济南、汉阳、巩县等地兵工厂。

关注《运河朗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德州古运河畔》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德州运河民俗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