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碭山縣誌》的版本概況及歷次纂修述略

《碭山縣誌》作為記錄地方歷史的方誌,是瞭解碭山縣歷史沿革的重要史料。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縣誌序載:“惜碭故有志,不知廢自何時”。自明隆慶六年(1572)起,《碭山縣誌》迄今已經九次纂修,本文就此做一個梳理,簡述一下《碭山縣誌》各個版本的情況。

《碭山縣誌》於明隆慶六年知縣王廷卿初修,明萬曆四十六年知縣陳秉良再修,上兩志現已不存。明崇禎十二年(1639)知縣劉芳三修,清乾隆七年(1742)知縣郭浩四修,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縣劉王璦五修。民國18年(1929)修志局成立,因戰亂志書未成,解放後志稿被毀。1961年碭山縣誌編纂委員會七修,油印成冊。1996年方誌出版社出版,碭山縣誌編纂委員會八修,張明富總編。2014年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出版,碭山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九修,趙立亮總編。

在2000年至2001年,明崇禎十二年《碭山縣誌》點簡今譯本與清乾隆三十二年《碭山縣誌》點簡今譯本相繼出版,兩志由山東省德州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蕭旭執筆點校。

《碭山縣誌》的版本概況及歷次纂修述略

清乾隆三十二年《碭山縣誌》點簡今譯本

崇禎十二年《碭山縣誌》

明崇禎十二年(1639)知縣劉芳與邑人汪用霖纂修《碭山縣誌》。該志分前、後兩卷,殘缺不全,但保存不少珍貴資料。劉芳字百子,石屏人,崇禎十二年任碭山知縣。

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雲:“其‘沿革’載‘東漢梁國碭山縣’,不知東漢時沛國亦分界其地。又云‘晉省歸夏邑’,不知《南畿志》載‘晉下邑即碭地’,非省並也。又以‘下邑’作‘夏邑’,更誤矣。又分門至四十二,率多冗雜。如既以‘水土’為一門,又以‘風俗’為一門;以‘古蹟’為一門,又以‘八景’為一門,殊紛紜少緒也。”

本志常見版本有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本、碭山縣誌辦公室點簡今譯本。

《碭山縣誌》的版本概況及歷次纂修述略

崇禎十二年《碭山縣誌》

清乾隆七年《碭山縣誌》

清乾隆七年(1742年)郭浩等纂修《碭山縣誌》,原藏浙江湖州歸安陸氏守先閣,現藏日本靜嘉堂文庫。郭浩,福建福清人,貢生,乾隆三年任碭山知縣。

該志10卷,分元、亨、利、貞4冊,縱24.7釐米,橫16.7釐米。封面左上書“碭山縣誌”,右上題“元”字,右下有靜嘉堂藏書票,中有“歸安陸氏守先閣書籍稟請奏定立案歸公不得盜賣盜買”朱方印。序首頁1~2行下方蓋“靜嘉堂現藏”印,白口,上黑魚尾。上書口鐫“碭山縣誌”,中書口書卷次、標題,下書口標頁次。單框,左右雙邊。框版縱20.1釐米,橫14.5釐米。每半葉10行,行21字。卷一首頁2行中題“碭山縣知縣郭浩重輯”。

該志平行設置篇目,記有建置沿革、星野、災害、疆域、形勝、風俗、城池、店集、山川、橋樑、水利、田賦、物產、學校、秩祀、官署、秩官、古蹟、冢墓、寺觀、選舉、人物、藝文等。以人物、藝文、水利為詳。

其中記載碭山的自然環境、自然災害以及當地官民的應對措施很有特色與史料價值。如概括碭山的總體氣候特徵:“風力疾勁,氣候寒多,迅飈時至,拔木髮屋,冬令甫屆,霜隕霰零。”碭山自然災害多水災、旱災、蝗災以及地震。應對自然災害,除恤賑、修水利外,還將歷史上有功之人立為神,築廟立祀。這既是對歷史人物政績的肯定與褒獎,又起到穩定人們心緒的作用。乾隆四年秋,當地發生蝗災,“碭人震恐,罔所措,俄而大至,遮霄蔽漢,其聲轟騰如風霆之馳驟也”。知縣郭浩率官民至司御蝗螟的楊威侯神廟進行祭祀,“蝗不敢停,實惟神扞衛掃除之功”,並定“十二月六日為例行報祀之期”。(巴兆祥著《陸心源所藏方誌流失日本考》)

假如日本靜嘉堂沒有收藏陸氏舊藏的此志,我們將無法瞭解其編纂原委、體例、內容及特色。原件就不用想了,真心期待能看到清乾隆七年《碭山縣誌》的掃描版。

《碭山縣誌》的版本概況及歷次纂修述略

乾隆三十二年《碭山縣誌》

乾隆三十二年《碭山縣誌》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版《碭山縣誌》,清劉王璦纂修,十四卷。劉王璦字谷峰,廣西武緣(今武鳴)人,乾隆二十七年任碭山知縣。

碭志創於隆慶,萬曆、崇禎凡三修。乾隆初雖經郭浩四纂,但綱目不分,事文簡錯。劉王璦仿《後漢書》分綱列目,詳加考訂,定為十志,取其義相附麗者別為小類。書成於乾隆三十二年,約十五萬字。實分輿地、河渠、建置、學校、賦役、職官、選舉、祠祀、人物、藝文十志,含沿革、疆域、形勢、山川、褒崇、位次、舞譜等七十七目。圖載河溝、縣城、輿地、河道、減水河、洪溝河、利民河、順堤河等十三圖。為碭山縣現存古代體例最完備,內容最豐富的志書。

乾隆三十二年劉王璦纂修縣誌,較乾隆初郭浩四纂縣誌,補物產、兵衛、褒崇、位次、樂章、舞譜等目。沿革、星野、列傳與郭志有異;疆域、形勝、山川、古蹟、黃河、堤防等詳於郭志。

該志重輿地,特重河渠一門。河渠志載黃河(附堤閘)故道、今黃河、河流經流、變遷、河工築堤等,是頗為可貴的歷史自然地理和水利資料。藝文載制誥、記、序、傳、揭、書、贊、頌、祝文、詩、賦等共二百餘篇首,對研究碭山縣歷史、文物、古蹟等頗有價值。

本志常見版本有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本、臺北成文出版社《中國方誌叢書》本,江蘇古籍出版社《中國地方誌集成》本,碭山縣誌辦公室點簡今譯本。

《碭山縣誌》的版本概況及歷次纂修述略

《碭山縣政公報 1929年 第三期》關於修志局的公函

民國《碭山縣誌稿》

民國18年(1929年),碭山縣成立修志局,由王立庭(清舉人)、王化蘭(清廩生)、黃鎮侯、王師曾、王瑞曾(皆系北京清華大學畢業生)、胡履貞(清秀才)等人負責徵集資料,續修《碭山縣誌》,民國27年(1938年)5月碭城淪陷時,志書未就,胡履貞把資料運至碭城南胡莊家裡,藏於地下,“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焚燬。

1961年《碭山縣誌》

1960年5月,碭山縣成立縣誌編纂委員會,下設辦公室,續修《碭山縣誌》,1961年12月完稿,刻寫油印成冊。全志設6章、32節、20多萬字,自徵集資料至完稿,費時一年多,由於急於成書,加之編寫人員來自各部門,業務生疏,寫作水平不等,文風不一,志書多有總結、報道等文體,質量不高,但卻為20世紀80年代修志提供不少參考資料。

此油印本《碭山縣誌》暫未見實物,網上也檢索不到。

《碭山縣誌》的版本概況及歷次纂修述略

1996年《碭山縣誌》

本志由方誌出版社出版,碭山縣誌編纂委員會編修,總編張明富。記述內容上自1840年,下限定於1985年,本志由卷首、專志、卷末組成,全書設27章122節354目,卷末有附錄。其內容順序先自然後社會、先經濟後政治。雖說此志上有些許錯誤之處,但仍算是一部專業的新時期地方誌。

在“安徽地方誌”網站可全本瀏覽該志。網上有一組廣泛傳播的彩色照片,即為此志的插圖。

《碭山縣誌》的版本概況及歷次纂修述略

2014年版《碭山縣誌(1986-2012)》

2014年版《碭山縣誌(1986-2012)》

《碭山縣誌(1986-2012)》是二輪新方誌,是1996年出版的《碭山縣誌》的續志,由中共碭山縣委、碭山縣人民政府領導,碭山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纂,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出版。

該志分上下兩冊、47章119節、172萬餘字,記述時間跨度27年,編目設計採用章節目小篇體。全面、系統地記述碭山縣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情況,是反映碭山地情、“資政、存史、教化”的地方綜合資料性文獻。

在這份縣誌下冊的後襯頁上,附送光盤一張,為《碭山縣誌(1986-2012)》的電子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