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样式雷 ——用几代人的智慧,将北京变成了北京城

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皇家建筑世家——样式雷。“样式雷家族”创造了空前绝后的辉煌后,无声无息地隐入了历史之中。

十七世纪末,南方匠人雷发达应募来北京参加营造宫殿。因为技术高超,很快就被提升。从这时候开始到清朝末年,大清朝主要的皇家建筑如故宫、天坛、圆明园、颐和园、北海、中南海、避暑山庄……大量工程都是雷氏家族负责的。“一家样式雷,半部古建史”,是人们对这个清代建筑世家的最高赞誉。

江西样式雷 ——用几代人的智慧,将北京变成了北京城

图片源于网络

金殿上梁,开启传奇

据《样式雷家世诸考》记述,样式雷家族原籍江西南康府建昌县(今永修县),先祖早在明初就开始从事木土建筑行当。到了雷发达,这个传奇建筑世家的辉煌拉开了序幕。

雷发达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康熙元年(1662),他为躲避兵火差徭,率家眷迁居南京。1683年冬,他与堂弟雷发宣“以艺应募”来到当时的北京,带着随行的多名子女在北京海淀槐树街安顿下来,并从此投入皇家宫苑的营造。

民间传说,康熙重建紫禁城太和殿,要举行上梁典礼。当日皇上亲临主持典礼,文武百官也都出席。但就在上梁的节骨眼上,脊檩怎么也合不上,工部官员们惊慌失措。这时,一个官员急中生智,找到工匠雷发达,让他穿上官服。只见雷发达身手伶俐地攀上梁架,咔咔几斧,梁就落下去了。康熙目睹这一情景,十分欣赏,当场授予雷发达工部营造所掌班的头衔。

雷金玉(1659-1729)是样式雷的第二代传人,他将样式雷的家族事业推向了第一个高峰。康熙二十二年,24岁的雷金玉随父亲来到北京,和父亲一道参加了皇家工程的营造。雷发达退休后,雷金玉很快脱颖而出。当时,正逢康熙帝着手营造清代第一座皇家园林畅春园。据现存国家图书馆的《雷金玉碑记》记载,雷金玉因正殿上梁成功,得到皇帝的召见和询问,并被钦赐内务府钦工处要职,赏七品官及俸禄。因此,真正上梁立功的是雷金玉,上梁地点是清代第一座皇家园林——畅春园的正殿。

江西样式雷 ——用几代人的智慧,将北京变成了北京城

图片源于网络

雍正即位后,大规模扩建圆明园,年逾六旬的雷金玉,再次应召充任圆明园样式房(清代宫廷建筑的设计机构)掌案,主持修建圆明园。雷金玉将江南的圆润秀美与北方的朴实简洁融入圆明园三十景中,赢得了雍正的赏识。雷金玉七十大寿时,还得到了雍正皇帝特赐的“古稀”二字匾额。

雍正七年(1729)末,雷金玉去世,雍正除恩赏金银外,还下旨令皇家驿站沿途照料运送灵柩返回南京安葬。作为雷家世代执掌样式房、主持皇家建筑设计事务的创始人,雷金玉被尊奉为雷氏家族迁居北京的始祖。

保护圆明园,雷家死伤惨烈

金玉去世后,雷氏家族史上一位至关重要的女性,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她便是雷金玉的第六位夫人张氏。

雷氏家族的第十代孙雷章宝告诉记者:“张氏自雷金玉去世后并没有随家族南迁,而是带着三个月大的幼子独自留在了京城。她怀抱幼子在工部泣诉,据理力争,为雷家争得幼子成年后重掌样式房的资格。”为此,雷氏后人在同治年间为张氏撰写碑志,褒扬了她在家族史中不可磨灭的功德。雷章宝说:“我很小就看过张氏的碑文,我认为张氏确实是雷金玉之后,样式雷家族中最值得尊敬的。没有她,样式雷传到雷金玉就断了。”

张氏的儿子雷声澂(音同澄)成年之后,夺回了样式房掌案职位。当时,正赶上乾隆大兴土木,对圆明园进行空前规模的扩建。这座曾经带给父亲雷金玉无限荣耀的园林,却没能让雷声澂有大的建树。倒是雷声澂的三个儿子雷家玮、雷家玺和雷家瑞很有魄力,他们接过父亲手里的样式房工作,将处于低潮的雷氏祖业重新发扬光大。

江西样式雷 ——用几代人的智慧,将北京变成了北京城

图片源于网络

据说,乾隆中后期的几次南巡,三兄弟都随驾同行。钟情于江南园林的乾隆,让样式雷在圆明园内重现江南奇景。雷章宝称:“皇帝去游览、遍访民间,样式雷的任务是一路看山水建筑。他们回来后为乾隆设计了多处行宫,包括乾隆花园,海淀三山五园和扩建承德避暑山庄。”

嘉庆二十四年(1819),雷家玺的三子雷景修年满16,开始秉承衣钵。重病中的雷家玺觉得儿子虽功力不俗,但难承担重任。因此他立下遗嘱,将样式房掌班职位让给外姓同行接管。尽管位居他人之下,雷景修依旧兢兢业业。

道光帝跟他的父辈一样,热衷修缮圆明园。雷景修很快受到道光的器重。道光二十九(1849)年,雷景修将告别24年的样式房掌案争回,成为样式雷家族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然而,雷景修生不逢时。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凝聚着雷家几代人心血的上千座殿阁亭榭一夜间付之一炬……这段国耻对样式雷家族刻骨铭心。张宝章先生告诉记者,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雷家成员勇敢地迎上去,奋力挥刀抵抗。“雷景修的女儿燕雷氏和女婿都死于这场劫难。女婿被侵略强盗乱刀刺死,当街焚烧。燕雷氏带领全家老幼共14口,集体自焚,殉难尽节。这是一段我们在以往历史课本中都没有被提及过的历史。

江西样式雷 ——用几代人的智慧,将北京变成了北京城

图片源于网络

末世的荣光

两百多年间,样式雷家族除了设计宫殿、园林,还主持了从乾隆到宣统的所有帝后陵寝建筑群。在众多陵寝工程中,慈禧太后的陵寝是最难设计的,这一重担落在了样式雷第六代传人、雷景修的长子雷思起身上。

雷思起出生于道光六年(1826),他曾随父亲参与昌西陵、慕东陵等工程,之后又主持了定陵、定东陵、惠陵和西苑及许多王公、贵胄的府邸、园林、陵寝等的建筑设计。

同治五年,咸丰帝的定陵完工后,慈安、慈禧两位太后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陵寝。她们派出精通风水的雷思起到东陵勘察,费劲周折,在咸丰帝的定陵东边找到两处风水佳穴。开工前,雷思起再次测量发现,两处陵寝的志桩不平准,需做前后移动,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因为慈安和慈禧两人处处攀比争胜。为了让两宫太后满意,雷思起几次更改设计方案,耗尽心血。最终,雷思起因劳累过度,从定东陵工地扶病返京,不久离开人世。雷思起的长子、第七代传人雷廷昌顺利接过样式房掌班的重任。

光绪五年,慈禧开始独揽大权。为了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高于慈安,她决心将已建好的陵寝全部拆除重修。雷廷昌奉旨和儿子雷献彩一同参与重建。现在看来,慈禧陵的规制跟慈安陵在外观上基本是一模一样的,但具体用料、装修及雕刻的图案却大有区别。这座历时13年修建而成的奢华陵寝,令后人叹为观止。但有谁知道,在辉煌与显赫的背后,样式雷家族付出过不为人知的无奈和辛酸。

为庆祝慈禧40大寿,同治十二年(1873),同治皇帝决定为慈禧太后重修圆明园。雷廷昌奉命担纲设计,夜以继日地赶制了数千件图档。然而,由于当时国力虚弱,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终于在反对声中夭折。

为了顾全同治和慈禧太后的颜面,大臣们又提出了修葺三海的建议。三海,即紫禁城南面的北海、中海、南海。这次工程中,贵重木料和所需各类物资的采办均由雷家负责筹措。其间,三海的翻修工程因为同治帝的驾崩而中断过。光绪十一年(1885),修葺三海重新纳入慈禧的宫苑营建计划,最大一项工程就是在中海西岸修建富丽堂皇的仪鸾殿。雷廷昌成为设计施工的主要人物。

在雷廷昌设计的画样中,仪鸾殿内每间房的大小、装饰、连廊等都有详尽标注。建成后,慈禧太后正式迁入居住,召见群臣,操纵朝政,成为清廷的实际政治中心。然而,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城,西苑三海遭到疯狂掠夺,样式雷耗费心血修葺的殿堂又一次在大火中瞬间化为瓦砾废墟。

1902年1月7日,慈禧结束流亡生活回京,随即下令在仪鸾殿的废墟上重建一座西洋楼,雷廷昌和雷献彩父子亲自主持设计。此外,慈禧还下令在仪鸾殿原址上,按中国传统宫殿式样,建造一座她的寝宫,命名“佛照楼”。袁世凯执政时期,这里被改名为“怀仁堂”,用于办公。建国后,这里成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举行重大会议的地方。

积极宣传“样式雷”

江西,是“样式雷”世家发样之地,“样式雷” 清宫建筑,是中华古典建筑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有5处(故宫、天坛、清东陵与西陵、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简称“三山五园”,出自“样式雷”世家之手。在《世界记忆名录》中,以“样式雷”为名称的“建筑图档”也成功入选,成为中国迄今为止的第五项世界记忆遗产项目。

“样式雷”作为代表江西历史成就的典型代表,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世代不坠的诚德家风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艺术、道德情操遗产,不失为治愈当下一些人身上浮躁病的一剂良药,需要全社会的大力弘扬。

今年,是样式雷始祖雷发达诞辰400周年,我馆从去年开始即启动了纪念活动。 2018年初,启动了全国样式雷征联活动,拉开了纪念活动的序幕,得到全国各地的联家与楹联爱好者积极参与,海外华人也热心参与了此次活动,共收到征联作品2000余幅。经过专家评审,共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优秀奖20名,特邀知名联家主题撰联11幅。同时,邀请省内外知名书法家泼墨挥毫,联墨同辉,创作成书法精品112幅,其内容为呕歌祖国历史功绩及大好河山。为贯彻执行党的十九大“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遗产宣传工作“的有关政策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支撑“大国工匠、经典阐释、极致绽放”,传承与推广中国样式雷古典建筑文化遗产,弘扬样式雷建筑艺术和人文艺术,开辟了先河。

“丰和杯”全国样式雷楹联书法作品巡回展,第一回展在江西省永修县人民政府大厅展出,第二回展在江西省南昌市江西中山艺术馆展出,第三回展在浙江省东阳市横店影视城展出,第四回展在北京市海淀区三山五园展览馆展出。

今年,我们将继续开展《大国工匠,世遗垂青——全国当代名家美术作品展》、《“样式雷杯”第五届江西榜书大展》、《样式雷绘画长卷展》等系列活动,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在北京故宫举办“隆重纪念样式雷始祖雷发达诞辰400周年座谈会”,举行50集电视连续剧《清宫巨匠样式雷》拍摄筹备新闻发布会,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样式雷家喻户晓。

“样式雷”世家不仅对祖传技艺,能一代一代继承下来,而且继承了明代的建筑风格,甚至吸收西洋风格,足见他们对于建筑技艺、建筑风格非常重视,精雕细刻,不断进取,精益求精。正因为这种精益求精不断奋进的精神,才使这个家族在建筑史上创造了宏伟的业绩,登上艺术的顶峰。尤其在第四代兄弟合作,艺震京城,誉满天下。第六代、第七代父子齐心,在国力衰败的形势下,竟然把“样式雷”的声誉提高到“朝官侧目”的境界。没有精益求精的奋进精神是达不到的。

二0一九年三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