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基於“不得不”的想法去做的事情,都會給我們帶來負面影響!

雖然從理論上說,爸爸在育兒上的責任一點也不少於媽媽,但是從目前的社會發展現狀來看,大多數爸爸依然奮鬥在工作崗位,育兒的任務大多都集中在媽媽或老人身上。

記得曾在悟空問答上看到過這樣的提問:

  • 同樣是帶孩子,為什麼有的媽媽那麼快樂,我老婆卻總是抱怨連天?
  • 為什麼有的媽媽帶孩子那麼輕鬆,有的媽媽快成了黃臉婆?

對於這兩個問題,我認為除了每個孩子個體差異這個因素之外,面對同樣的事情,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是產生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

【來自老人的嘮叨】

這是發生在我身邊,當時的場景,至今依然在我心中揮之不去。

孩子的媽媽是會計,到了月底就會加班,忙上兩三天。每次這個媽媽加班,孩子的姥姥都會不停的抱怨。

這個媽媽正點到家的時間是六點半左右,如果加班到八點,那麼從六點半一直到八點,姥姥就會時常抱怨:

  • 什麼破工作,天天加班!這麼晚了還不回來!
  • 賺那麼點錢,還這麼加班,找的這是什麼工作?(外資企業,工資不低)
  • 天天得看孩子,我都累壞了,她就不能早點下班嗎?
  •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真是的,你媽咋還不回來,把你接回去!

因為女兒加班,老人不得不繼續看孩子。本以為六點半就可以下班了,結果女兒在公司加班工作,她在家裡加班看孩子。心情極其鬱悶。

一切基於“不得不”的想法去做的事情,都會給我們帶來負面影響!

網絡圖

【來自媽媽的抱怨】

在身邊或者在頭條上,總能看到一些媽媽抱怨家務活太多,看孩子太累,都累成狗了,家人也看不見,心裡鬱悶又委屈,然後繼續抱怨著做事情,繼續委屈著抱怨,形成惡性循環。

比如:

  • 媽媽沒辦法陪你玩,媽媽現在必須做飯!不做飯怎麼辦?難道我們喝西北風嗎?
  • 哎!別把玩具扔的到處都是,你看看,家裡多亂!我這天天家務還做不完呢,還得跟著你的屁股後面給你收拾玩具!你就不能體諒我一下嗎?
  • 看看!又把飯菜掉地板上了!這是我剛擦完的地,還得重新擦!累死我算了!

【來自爸爸的委屈】

大多數媽媽都在指責爸爸們“無作為”,要不就是天天上班應酬,要麼就是回家看手機。反正家裡活兒都看不進眼裡去。

爸爸們也有委屈啊!

  • 我也不想加班啊!老闆讓加班,我有什麼辦法啊!
  • 我也想陪孩子們玩,可是孩子們都不跟我,我也沒轍。
一切基於“不得不”的想法去做的事情,都會給我們帶來負面影響!

網絡圖

我們可以仔細看一看,分析一下來自老人、媽媽、爸爸的抱怨,都有一個什麼樣的共同點?

【不得不】思維模式

他們的思維模式都是同一種:“不得不”的思維模式。

他們現在做的事情都是他們想做的,都是他們不得不去做的,都是別人造成的,我是無奈的,被動接受的。

換成句型就是:我沒辦法,我不得不……

在這種思維模式下:

  • 每個人的付出都變成了一種壓力和負擔,都成為了委屈和忍辱負重的情緒來源。
  • 每個人做事情時都是心不甘情不願的無奈之舉,沒有什麼快樂可言。
  • 認為要做的事情都是別人推過來的,都是別人的責任,一邊做,一邊在心裡或者在嘴上不滿的指責他人。

這勢必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一切基於“不得不”的想法去做的事情,都會給我們帶來負面影響。

因為不得不做,所以很鬱悶很委屈;因為鬱悶委屈,所以做起事來心裡更難受。而這種負面情緒還會傳染給身邊的人,給別人或造成負罪感,或同樣的推卸責任,或乾脆不理不睬、不想回家……總之,都是負面的反饋。負面反饋一出來,我們便更加鬱悶和委屈。於是,這日子就過成了昏天黑地、暗無天日的日子。

一切基於“不得不”的想法去做的事情,都會給我們帶來負面影響!

網絡圖

如果,我們換另一種思維模式呢?

【我選擇】思維模式

我選擇這樣做,是因為……

“我選擇”這種思維模式,會給我們來帶什麼不同的感受?我們來試一試。

我選擇幫我女兒看孩子,是因為……?

注:這裡不能說“是因為不得不看孩子”,因為這句話不成立。

——你是自由人,你還可以有其他選擇。比如你可以回老家,沒有哪個女兒會把媽媽用繩子綁在身邊幫她帶孩子的。

你可能會說:“那不行的!如果我不來幫她看孩子,她怎麼辦?又沒有條件請保姆,總不能辭職吧?沒了收入經濟壓力多大啊!”

如果你這樣想,那就代表了:其實“幫女兒帶孩子”終究是你自己的選擇。只是在這選擇當中,有作為媽媽對女兒的關愛,有你的辛苦和付出。

我們再順著這個思路繼續想,也許會出現這樣的回答:

我選擇幫我女兒看孩子,是因為:

  • 我想讓我女兒輕鬆一些;
  • 我想讓我女兒安心上班;
  • 我想讓我女兒生活更好一些。

這樣換個角度去思考這個情況,是否情緒會好一些?

你做的事情是你選擇做的,是不是讓你的心情更加平靜,看孩子的時候更加投入?

沒有了嘮叨和抱怨,孩子和你在一起開開心心的,女兒上班踏踏實實的,一家人其樂融融,良性循環,多溫馨!

一切基於“不得不”的想法去做的事情,都會給我們帶來負面影響!

網絡圖

我們再嘗試兩個。

(1)我選擇做飯,是因為……?

(沒有“是因為不得不做飯”,因為你還有其他的選擇。比如:你可以選擇買饅頭吃,還可以選擇去飯店吃,還可以點外賣,還可以等你老公下班回來做……所以,你做飯是你的選擇。按照這個思路去想是因為什麼)

我選擇做飯,是因為:

  • 我想讓孩子能按時吃飯,身體健康;
  • 我想讓老公到家吃能吃到熱乎乎的飯菜,感受到我的關愛;
  • 我愛我的家人。

(2)我選擇幫孩子收拾玩具,是因為……?

(同樣,沒有不得不這回事,因為你還有其他選擇。比如你不收拾,就這麼亂著,或者你引導孩子自己收拾。你會想:亂著?我可受不了!對了,因為你受不了亂,所以你選擇你自己收拾玩具。)

我選擇幫孩子收拾玩具,是因為:

我想要家裡乾淨整潔,這樣我就會有個心情。

當我們意識到我們做的時候,都是我們選擇去做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會就平靜很多。我們的抱怨和指責就會從我們的大腦中消失;愛與和諧就會來到我們的心中。

那麼,孩子會越來越快樂,家人會越來越幸福,整個家庭就會越來越和諧。

【特別說明】

朋友們,別以為我這只是阿Q精神。

我不是換了一個花樣,去讓你們自我安慰式的去做不想做的事情;而是建議大家真正的接納這些,發自內心的懷著正念去做這些事情。

我更不是讓你們任勞任怨,不顧及自己。

我們要注重自己的感受與狀態,我們不但要愛家人,更要愛自己。因為只有自己的狀態好了,一切才會跟著變好。

及時察覺自己的情緒與身體狀態,適當的做出一些讓自己舒服的改變。

比如:

  • 如果我們真的累了,不想做飯了,那就帶著孩子出去吃一頓,或者點個外賣,讓自己輕鬆一下;
  • 如果我們看孩子看的確實有些煩了,週末和老公好好溝通溝通,讓他換著看一天孩子,我們與閨蜜出去嗨皮一天。

當我們成為一個懂得照顧好自己的家長時,我們的孩子才會成長為懂得照顧好自己的孩子。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和學校講師,“非暴力溝通”的踐行者和推廣者。我不是專家,我的原創文章是基於我的學習和實踐而寫,是我的個人感悟,希望朋友們建設性的參考。如果能給到大家一些啟發,我很開心。若您喜歡我的原創文章,歡迎關注我。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都能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