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工作模式助力吸毒人员 重回社会正轨

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在吸食万恶之源--毒品后,会逐渐丧失自我,“三观”也会变得扭曲,整个社会都会对他们投以贬低、歧视、甚至仇视的目光。然而,吸毒人员并不仅仅是违法者,他们更多的属性是病人和受害者,他们需要的和我们大家一样—亲人的关爱、朋友的理解和社会的接纳。如何帮助吸毒人员重回社会正轨,是禁毒社会工作者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为此,同心县禁毒办通过多项措施,助力吸毒人员重回社会正轨。

丁某,1972年生,家住同心县豫海镇,曾经经营着一家灯具行,有着相当不错的收入,生活条件各方面都比较好。自从十多年前与一些不良朋友交往后染上毒瘾,随后在短短几个月里便一发不可收拾。几年的吸毒经历耗费了丁某家财几十万,还因吸毒卖掉了住房,妻儿都离他而去,其母亲和兄弟姐妹均与其断绝了关系和往来,并且弄得一身疾病,无亲无故。用丁某自己的话说“活在这个世上纯粹是遭罪着尼,不如早死了可啥”。为了帮助丁某回归社会接受康复治疗,最终实现戒断毒瘾,同心县禁毒工作者在丁某强制隔离戒毒期间,多次与其联系,帮助其转换思想态度,积极戒毒,争取早日康复。2015年1月22日丁某被公安派出所民警接回,接受社区康复。

禁毒社会工作者分析了丁某回归社会后主要存在的主客观两方面的问题,并制定了一个综合的、长期的计划来实现:一是签订社区康复协议,督促丁某按期完成三年的谈话和尿样检测;二是协调居委会、镇有关社会救助部门帮助办理丁某的临时生活救助;三是疏导丁某的不良情绪,给予心里健康训练,引导其向积极的心态转变;

四是居委会、社区民警、禁毒社会工作者一起帮助丁某寻找其妻儿、母亲及兄弟姐妹的住所及信息,尽力做好家人的接纳和关爱工作;五是通过培训、谈心、督促,促使其远离涉毒圈子,及时给予正面鼓励与表扬,消除不健康心理的影响。

通过多种社会力量的不懈努力,丁某的情绪稳定了,家庭关系变得和睦了,与朋友合伙重开了以前经营的灯饰行,也有了创业养活家庭的成就感和一份稳定的经济来源。

近年来,同心县创新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法,扎实开展涉毒困难家庭社会帮扶救助工作,探索出了“1+N”工作模式(即:1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N种社会帮扶力量,主要是禁毒社会工作者、社区民警、村居干部、乡镇干部、卫生人员、宗教人士、家属及禁毒志愿者),通过多种途径为吸毒人员重回社会正轨铺平了道路。

无缝衔接更加精细。同心县严格落实《吸毒人员全流程管控服务工作规范》,精确实施吸毒人员双四色网格化动态管控,落实接送衔接等工作,切实提高对吸毒人员科学化、精细化、流程化服务管理水平。县公安戒毒所对在区、市公安、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的同心籍人员提前一个月接回到户籍所在地,由公安派出所民警送至乡镇社区戒毒康复中心,乡镇禁毒社会工作者负责康复人员的档案建设、家访及一对一帮扶工作。

社会帮扶更加精准。同心县结合实际制定了《社会帮扶救助工作制度》,发挥禁毒委各成员单位、禁毒志愿者、宗教人士、医护人员、社区民警等力量开展对涉毒困难家庭一对一帮扶救助工作,把符合条件的戒毒康复人员列为精准扶贫对象,各乡镇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利用教育培训、就业安置、民政抚恤、社会保障等各种帮扶手段,真正将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帮扶政策落在实处。2018年至今,各成员单位已通过多种方式对120余名涉毒困难家庭开展了社会帮扶救助工作,各乡镇将辖区81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纳入低保救助,其家庭成员享受低保救助人数为72人,并将101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纳入精准扶贫,为他们重回社会正轨铺平了道路。

后续跟进更加精密。近年来,同心县为解决解除社区戒毒康复措施人员后续管控难的问题,创新性推出了“23444”工作法,对解除人员继续落实为期五年的后续管控措施,并根据相关规定兑现后续帮扶救助经费。截止目前,同心县为54名解除人员按照每人一年300元的标准兑现了共计16200元的帮扶救助经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有效降低了复吸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