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1萬臺住宅電梯中 使用時間10年以上有4.2萬臺

老舊小區電梯治理的北京探索

電梯老化,是每個住宅小區都會面臨的問題,哪怕是如今看上去很光鮮的中高檔小區。

除了電梯之外,小區的其它公共和配套設施,也終會面臨老化問題,這樣的老化,不僅讓居民生活質量降低,也日益成為公共安全隱患。一棟住宅樓,住戶往往有幾十戶、幾百戶之多,一個小區內就是幾百戶幾千戶,如何協調各方利益,如何籌措資金,如何保障工程質量,真的不是居民簡單地“向前邁一步”就能解決。

單元樓組成的住宅小區,是我國城市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也是城市的重要組成元素,提供著相當一部分公共服務。僅僅靠組建比例不高、工作效率和操作權限均有限的業委會,以及繳存、提取、使用存在諸多門檻的公共維修基金來進行小區更新,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畢竟,老舊住宅小區的更新,不只關乎民生,也關乎著城市的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有關部門有必要出面牽頭扶助,並形成可持續性的長效工作機制。

“原來電梯老出問題,運行時聲音還特別大,我每次走進去都提心吊膽。”家住北京市海淀區萬壽路街道翠微北里小區的魏萌告訴《工人日報》記者,“我們那棟樓有24層,我家住在中間樓層,有時候電梯壞了不得不爬樓梯,真的很不方便,就更別說那些住高層的人了。”

如今,這些擔憂和不便都已經化解。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截至去年8月,翠微北里小區的4部老舊隱患電梯全部完成了更新。魏萌和她的鄰居們再坐上電梯時,心裡踏實了。

我國是電梯生產和使用大國,電梯保有量、年產量、年增量均為世界第一。近年來,我國電梯萬臺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持續下降,但隨著電梯保有量持續增長,老舊電梯逐年增多,電梯困人故障和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如何守護好廣大群眾“出門第一步,回家最後一程”的安全,成為政府部門一項重要的民生實事任務。

安全隱患多、各方矛盾大

換部電梯很難麼,實際操作過的人會告訴你,真的並非易事。

北京市海淀區萬壽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劉鳳告訴記者,萬壽路街道隱患電梯治理工作的特點是“三多”:即電梯總數多、老舊小區多、部隊單位多,各類隱患電梯現狀複雜,加上群眾期望值高,整體工作難度很大。

在翠微北里等老舊社區,電梯安全隱患問題多、居民通過多種途徑反映強烈,物業企業又因為資金不足遲遲不能開展更新和改造,各方矛盾對立日益突顯。

這些也是很多老舊社區進行隱患電梯治理時共同面臨的問題。

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電梯230306臺,較2017年增加10662臺,同比增長4.6%,與去年增速基本持平。其中,住宅電梯11萬臺,佔總數的47.8%。11萬臺住宅電梯中,使用時間達10年以上的4.2萬臺,較去年增加5000臺左右,佔住宅電梯數的38.2%,使用時間15年以上住宅電梯13362臺,佔住宅電梯數量的12.1%。

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特種設備監察處副處長陳輝介紹,北京高度重視電梯安全工作,已連續4年將電梯風險評估和預警監測工作納入市政府重要民生實事項目。

從2015年開始,該局在全市範圍內組織開展老舊住宅電梯風險評估工作,4年來累計評估電梯11000臺。其中,2018年對3000臺住宅電梯進行了安全評估,並按照電梯安全狀況對評估結果進行了分級,其中:4級風險電梯77臺,3級風險電梯510臺,2級風險電梯2200臺,1級風險電梯38臺(4級風險等級最高),175臺電梯運行正常。對存在嚴重事故隱患的電梯由屬地政府掛賬督辦整改。

多個主體誰來組織?

電梯安全隱患治理,涉及產權單位、業主、物業、電梯製造企業、電梯維保單位等多個主體,也涉及住宅、醫院、酒店、辦公樓等多個行業,電梯隱患治理由誰來組織推進更有效非常關鍵。

如何避免“踢皮球”現象?北京市海淀區質監局局長朱玉兵的體會是:按照“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必須管安全”的總體要求,堅持多元共治,齊抓共管,條塊結合,綜合治理。

行業監管部門對本行業從業單位情況明晰、具備監管能力,確定由區房管局、衛計委、民政局、旅遊委等行業監管部門開展本行業電梯安全隱患治理。

街鎮最瞭解屬地電梯歷史情況、產權分佈、居民特點和隱患形式,也最能有效動員業主,確定屬地街鎮負責行業不明確、情況複雜特殊等電梯隱患治理工作。

“實踐證明,電梯安全隱患治理由街道和行業監管部門共同推進,齊抓共管,是取得成效的關鍵。”朱玉兵說,今後要繼續強化“政府統一領導、街鎮屬地管理、部門綜合監管、企業落實責任、社會參與監督、檢驗技術支撐”的電梯安全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

在兩年多的摸索中,劉鳳覺得,充分發揮“街道吹哨、部門報道”機制頗有成效。

“我們加強同區質監局的溝通協調,建立聯動機制協同開展工作,通過信函、告知書、責任書等形式,督促掛賬的產權單位和物業公司,向責任主體明確治理時限。”劉鳳介紹,針對疑難問題,街道和社區通過議事協商平臺尋求解決辦法,多次組織召開座談會、協調會,聽取各方意見及時統一思想,有效化解了矛盾和疑慮。

通過隱患電梯治理工作,不僅解決了居民的乘梯難問題,也推動了社區治理工作的深化。“在治理過程中,社區居民、物業、產權單位各方通過長期的接觸、碰撞,各方從猜疑、觀望到理解、支持,為老舊社區治理多元化模式提供了有益探索。”劉鳳說。

錢從哪裡來?

電梯更新、改造、大修都需要錢,怎麼推動產權單位、業主歸集資金是難題。特別是因為歷史遺留問題,1999年以前的住房未建立住宅專項維修資金。

翠微北里社區隱患電梯治理的難題主要是產權單位眾多分散、物業收費不足、群眾不理解,造成資金籌集非常困難。萬壽路街道社區建設科科長杜志坤介紹,街道對資金困難的企業,及時通過專項補貼給予了大力支持。截至目前,街道共實施補貼資金60餘萬元,有力推動了隱患電梯的治理工作進度。

對於如何籌集資金問題,朱玉兵表示,主要是通過使用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產權單位出資、業主集資、政府補貼等方式解決資金問題。“尤其是通過政府少量資金補貼,引導業主共同決定,自籌經費,小錢撬大事,減少各主體資金攤付量,提升更新、改造、大修可行性。”

事實上,在高風險電梯評估工作過程中,北京市市場監管局建立了兩項有效工作機制,極大促進了電梯安全隱患的治理:一是協調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暢通住宅專項維修資金應急使用的綠色通道,解決住宅電梯的更新、改造和修理的資金問題。2015年至2017年,全市共使用住宅專項維修資金6.2億元,用於11268臺住宅電梯的更新、改造和修理;二是各區政府建立政府救濟機制,用於解決沒有物業管理、維護保養和維修資金的“三無電梯”隱患治理問題。2015年至2018年,全市共使用政府救濟資金1.15億元,更新、改造、修理電梯602臺。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把這項重要民生實事落到實處,有效落實電梯安全主體責任,鞏固電梯安全多元共治長效機制,切實守護好廣大群眾“出門第一步,回家最後一程”的安全。”陳輝說。(蔣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