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楷中,為什麼寫“口、田”等此類字時,下部要往內收一下?

聽雨41913248


寫楷書“口、田”等此類字時,下部要往內收,這是書法結字美學的要求。

中國漢字雖然統稱為方塊字,但實際上寫書法時並不能每一個都寫成方方正正的正方形或長方形,否則就成印刷體美術字了。書法中往往要根據字形隨形賦勢,比如,寫成三角形、倒三角形、梯形、倒梯形、菱形等等。

1、三角形結字

如上圖《唐 · 柳公權 · 玄秘塔碑》這種的“土”字就是明顯的三角形結字,這是依據字形來的。


2、菱形結字

如上圖《唐 · 歐陽詢 · 九成宮醴泉銘》“中”字,就是一個典型的菱形結字,若寫成矩形就難看了。


3、梯形/倒梯形結字

而在楷書當中,“口”、“田”等子,都是倒梯形結字,切忌寫成矩形,主要是為了追求靈活、生動。如下圖《唐 · 歐陽詢 · 九成宮醴泉銘》“田”字:


上述這些結字規律和美學要求,不僅僅是在歐體楷書當中,幾乎在所有的楷體當中都是這樣,如下圖《唐 · 柳公權 · 大唐回元觀鐘樓銘》、《唐 · 顏真卿 · 顏勤禮碑》“田”字,同樣是這樣的結構:


綜上所述:

寫楷書“口、田”等此類字時,下部要往內收,這是書法結字美學的要求。初學楷書的朋友,若掌握上述楷書結字的美學規律,一定會有所幫助的。


敬請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每天技巧幹貨分享


麓風軒


你指的是下面的一橫呈倒弧形,弧頂朝內。是吧。


這是書法結構中的向背問題。不單是歐陽詢的字,所有人的字都會涉及,包括你的字在內。口字的結構,在書法結構中稱為全包圍結構。全包圍結構的寫法分為兩大類,內擫與外拓。內擫的結構如相背的兩道弧:)(。歐陽詢,褚遂良他們的全包圍結構採用的就是內擫法。形態為背向。外拓的形態則如( )一樣,這是相向的結構。顏真卿是外拓的代表。

上面說的是左右兩個邊的形態。下面就來講你的問題。不管是歐陽詢的內擫,還是顏真卿的外拓,全包圍的結構都要使它有很牢固緊密的態勢。如果歐陽詢的‘’囗‘’最下部不向內收而是向外的話,這個字不但在外形上違反了結構的規則,使原應緊密的結構,被最後的一筆給弄散了。



全包圍的結構就和木榫一樣,一筆卯著一筆,環環相扣。那一個環節上不對,整個結構就白寫了。在漢字書法中,全包圍結構是最難寫的結構。原因就是四個筆畫的向背關係。


子衿書法


簡單回答如下:歐楷書法的特徵是,法度謹嚴,筆力剛勁,點畫精妙,峻挺險峭,為後世所重,多奉為學書者的範本。

歐體點畫都安排緊密,上伸下展,縱向取勢,左右平衡,兩豎向中間收束,“口、田”上覺下窄,善於造險,險中求平穩,平穩中求險峻,這是歐體之獨特的特徵。



水天一色梅竹雙清


歐體就是歐陽詢的字體。是以歐陽詢的寫法為標準的。歐體有很重的隸意,隸書像口,田這類全包圍結構左右兩豎的寫法有兩種,一,向背,二,相向,那有人會問為什麼不採用相向呢,而採用向背,上寬下窄,歐體有個很大的特點,險俊中求平正,如果相向,就失去了勢。


趙文升1393


漢字是方塊字,以前有一個說法,就是三角形造型,任何四邊形都可以由三角形組成,巧妙地利用三角形,可以突破方形的靈動感不足。


閒雲野鶴87277


美在險中求。如果上下一致,就失去了勢,任何東西失勢,就死水一潭。


秋色正傑


嚴謹

因為這是為皇帝歌功頌德的

不敢馬虎

更不感張揚個性


老跨鬥


單從每個字來說。越簡單的字就越不好跟下一個字對話,內斂含蓄一點。讓下一字能自由發揮。這個也是可以理解的。另外。我試過口字的最後一筆。上窄下寬的那種。個人覺得。那一筆要是不變化。就不像個字。最起碼變個向上挑的橫折。


76男凌雲雁蕩


楷書寫口都這樣寫。不只是歐體。這樣寫形美、緊湊。太方則顯得松。當然,在隸書和篆書中就比較方。


師範小王子


穩實而求靈動!人的體形何嘗不是。中國漢字細究充滿辨證。辨證而統一,對這句話統一的理解應是得到“一”便是認可的理。世界上一切事物其形都是辨證下而為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