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吳後期連小小的丹陽和山越都打不下來?

神仙半瓶醋854


丹陽與山越看似小,其實不然。

首先山越叛亂的可不是一次兩次的問題,而是長期的,基本貫穿了孫權的整個政治生涯。孫權時期的大將基本上都有徵討山越的戰績。像是呂岱、潘睿、呂蒙、潘璋、黃蓋等將領的傳紀中都有記載。

其實這也與當時的民生環境有關,在東漢末年,孫氏初定江東,境內山越眾多,分佈極廣。他們往往與各地的“宗部”聯合起來,與之對抗,成為孫吳政權的心腹之患。

而所謂的丹陽,其實也是山越的一支,稱之為丹楊山越人。丹陽山民主要是古越族後裔和戰亂時逃入山中的漢民組成,帶有濃厚的氏族遺俗,以同一宗族或鄉里聚集在一起稱為宗部其首領稱為宗帥。大宗部有數萬之眾,小的也有幾千。

且丹陽與吳郡、會稽、新都、鄱陽四郡鄰接。境內地理環境特殊,群山起伏地勢險阻,山出銅鐵,自鑄甲兵。山民好武習戰,高尚氣力,皆仗兵野逸,白首於林莽。號稱精兵之地。

要說起來,這精兵其實還真就不假,像是陶謙、曹操、劉備都曾從丹陽募兵。東吳靠丹陽募兵起家,更視其為根本。

只不過雖然孫氏勢力依靠丹陽兵建立起其霸業,它同時也隨時經受著丹楊民匪的打擊。一些丹楊豪霸(山越勢力)利用險要地勢佔山為王,與孫氏抗衡。

孫權非常重視丹陽、吳、會籍地區,更屢派名將鎮壓暴動、盡力安定山越造成的內憂。建安二十二年,孫權向陸遜請教軍國大事。陸遜當時便提出先剿滅山越、收用其精銳的戰略。不久後,曹操準備利用山越牽制孫權的發展,便鼓動丹楊賊帥費棧造反。

孫權先後派出陸遜、賀奇討伐費棧。黃初七年,丹陽、吳、會籍賊眾又起,孫權將三郡的險要地帶劃分為東安郡,並任全琮為太守、討伐暴民。全琮討賊成功,孫權則罷除安東郡。先後征討丹陽山越的將領還有朱然和朱桓。

至此,孫權剿滅山越的行動才告一段落。東吳在鎮壓丹陽山越的同時也不忘招募其精銳部隊。賀奇討伐費棧時所得精兵八千人,而陸遜則得數萬精兵。全琮在東安郡討伐丹楊賊眾,數年間得數萬人。作為江東後期的支柱,陸遜和全琮都是利用丹陽兵而發展壯大。

所以說,東吳長期向丹陽徵兵而且精準部隊產出,說拿不下來也是有些誇張了,只是一直被那些山賊滋擾而沒有完全的將其剿滅,而是保留了其特性,就好比諸葛恪分析丹楊山越人的作戰特點就是:“其戰則蜂至,敗則鳥竄。”說起來,這樣的政策是不是東吳政權特意為之也不得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