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100多位媽媽“拼團”養娃兒 這種方法你認可嗎?

錢江晚報 記者 董小易 浙江新聞客戶端

拼團這個概念,原本活躍於網購人群.

一群人自發組一起,可以團購某件商品,價格比獨立購買更優惠,既可以買到心儀的東西,又可以省錢。

如今,有人把拼團這個概念引入了養孩子這件事上。

有共同育兒需求的家庭,開啟了拼團養娃的模式。

所謂的"拼團"帶娃,可不是消費意義上的"拼團",而是以社區為單位,有特長的爸媽們發揮特長,組織一群孩子"上課"。

比如天文學家媽媽帶著孩子觀星,鋼琴家媽媽帶著孩子們欣賞音樂;畫家爸爸帶著孩子們塗鴉;烘焙達人媽媽帶著孩子們揉麵團、烤蛋糕,物理學家爸爸帶著孩子們做小實驗……輪流陪娃,既節約了培訓班的費用,又節約了出行成本,還能讓孩子結交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杭州有100多位媽媽嘗試"拼團"養娃

寒假的最後一天,杭州西湖區景溪北苑一個7平方米的客廳裡,一堂特殊的漢字啟蒙課正在進行。5個小孩坐在客廳地墊上,聽著同樣坐在地墊上的蔡米媽媽講《倉頡大叔和漢字的奇妙故事》。簡簡單單的一本繪本,一般家長讀十幾分鍾就結束了,蔡米媽媽卻埋下了不少伏筆,還設置了結繩記數、畫漢字等環節,整整持續了一個小時,就連一位陪著弟弟來聽課的二年級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

蔡米從去年開始,以自己的社區為單位,自發組織了幾位和家裡大寶、二寶年齡相仿的小朋友,一起閱讀、做手工、玩遊戲,開展高質量的公益陪玩活動。

她家的客廳雖然只有7平米,但是被她改成書房的樣子。為了方便孩子學習和活動,地墊代替了沙發,電視被換成了一臺投影儀。客廳裡有一面大大的圖書牆,上面的書籍都和兒童教育有關,還有一塊教學用的黑板。

這樣的"共享育兒"活動,蔡米一週要開展三四次,週末的時候,她還會組織戶外的集體活動,前陣子就組織了一群孩子,分小組自己在超市裡進行採購,還聯繫了一家飯店,專門把孩子們採購來的食物製作出來。

因為教得好,現在蔡米在社區裡是"明星媽媽",她上課的名額基本一放出來就被"秒殺"。每個月,蔡米會有一兩千元的額外收入。

像蔡米媽媽一樣,杭州已有100多位媽媽們,通過社區共享育兒APP平臺——摩爾媽媽,在圖書館、社區、客廳、公園持續開展"共享育兒"活動,親身實踐"拼團"養娃。

噹噹媽是杭州最早開始義務推廣親子閱讀的人之一。近年來,她在杭州的各大圖書館組織了300多場親子繪本閱讀活動"當媽的親子繪",針對年齡更小的孩子——入托前或者學齡前的孩子。

除了當媽之外,還有100多位志願者媽媽,也加入了"當媽的親子繪",分享自己的一技之長。有人英語基礎好,就給孩子讀英語繪本;有人數學能力強,就通過繪本給孩子做數學啟蒙。

噹噹媽不僅要給孩子讀繪本,還要對"繪本媽媽"們進行培訓。現在,噹噹媽和她的團隊,在杭州少兒圖書館、拱墅區圖書館設了兩個常設點,定期開展親子閱讀活動,還有一些戶外活動。

兔耳媽媽也是"當媽的親子繪"一員,她自己在杭州文華社區開設"愛梨慄親子繪",定期開展親子讀書會活動。兔耳媽媽說,自己社區的親子活動參與度相當高,大家也非常有參與熱情。社區有不少核心成員媽媽也組織了很多活動,眾人拾柴火焰高。

除了讀繪本之外,兔耳媽媽也會從繪本延伸出來,比如講年獸的故事,講完帶大家做一隻手工的年獸;講了《濟公傳說之古井運木》,就帶小朋友去淨慈寺看運木古井……

共享育兒,讓她們從產後抑鬱裡走了出來

為什麼要去做"共享育兒"這個事兒?

很多發起"共享育兒"的媽媽,都有個共同的初衷——提供更有意義、有質量的親子陪伴活動。

"外面的早教班、培訓班費用貴不說,路途還遠,很多時候是孩子在裡面上課,爸媽在門外刷手機。一些爸媽是看著別人家的孩子都在上課,焦慮了,也去給孩子報個班。現在爸媽對孩子做‘掏錢’的動作,太順手了,卻不肯多花一些精力動動腦筋。"兔耳媽媽說。

兔耳媽媽做共享育兒也是在機緣巧合之下。之前兔耳媽媽在家帶娃,在親子書坊工作後,得到啟發,就在小區裡給孩子讀繪本。後來,參與活動的人越來越多,鄰居家的媽媽、奶奶都參與進來講故事,大家熱情高漲,這個活動就持續了下來。

蔡米在6年前做了全職媽媽,雖然家裡有兩個孩子,但還是希望多給孩子找一些志同道合的玩伴。還有一些活動需要的人數比較多,家裡一兩個孩子玩不起來,比如去逛超市組團採購等等,需要"拼個團"。

噹噹媽做親子閱讀分享,則更像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兒子出生後,噹噹媽就全職了,幾乎有近兩年的時間,她都陷在抑鬱中。沒有了社會上的人際關係,每天都封閉在家裡,在育兒上又碰到了很大的困惑。

她發現,一歲半的兒子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滿場跑抓都抓不住,每天就是瞎玩,她不知道怎麼去教育,挫敗感非常強烈。

在朋友的推薦下,噹噹媽漸漸愛上了給孩子讀繪本,有一天走進杭州少兒圖書館,剛好有一個公益活動。跟著唱了童謠之後,她鼓起勇氣向主持人請求:"我能不能給孩子們講個故事?"

噹噹媽第一次故事會,一坐下來,兒子就突然崩潰大哭,覺得媽媽被"搶"走了。雖然兒子整場哭哭啼啼,但是媽媽自信的表現,仍然感染了孩子。回家和兒子細細溝通今天的表現後,兒子非常肯定地說:"我還想再回圖書館聽媽媽講故事。"

共享育兒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支持

這樣的活動對普通爸媽來說好處很多,因為大部分是以社區為單位就近組織的,省去了跑培訓班、早教班的麻煩,也彌補了家裡老人不會陪玩的不足,還大大節約了育兒成本。

上週三,吳女士就帶著2歲的外甥"小湯包"去參加了"當媽的親子繪"活動,她說她們家的大寶就是在鄰居的推薦下參加了這個活動,進入幼兒園適應得非常順利,現在她把二寶也帶來參加了。"活動免費,又離家近,志願者媽媽又有耐心講解,我們老人帶著來,還不用孩子爸媽騰出時間,這樣的活動實在是太好了。"吳女士說。

平臺投資人梁建章曾經在採訪中提到投資該平臺的初衷:"共享育兒可以讓女性在事業與家庭之間,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選擇。願意做全職媽媽的通過共享育兒,在養育自己孩子的同時,還能增加收入、在家創業,實現自我價值;願意做職場媽媽的通過共享育兒,可以沒有後顧之憂,自己上班時孩子也有其他優秀的媽媽照顧。"

接下來,"共享育兒"還要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對全職媽媽的經濟支撐,另一個是場地問題。

目前,"共享育兒"的組織者媽們,大部分都是免費公益地提供服務,同時還要付出大量的心血。

噹噹媽說:"也許我們以後會慢慢收取一定的費用,比如50元參加一次等。倒不是說要去盈利,而是這部分款項也是對媽媽們辛勤付出的一種肯定。"

更為迫切要去解決的是場地問題。蔡米家的客廳只有7平米,每次只能照顧到幾個兒童,所以名額非常搶手,一放出來就會被"秒殺",而兔耳媽媽希望,社區能建立文化家園,讓社區的孩子在更好的環境中享受讀書會活動。

這樣的養娃方式,

你認可嗎?

會嘗試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