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嫉妒恨?又有家长因为“花式晒生活”被踢了…

昨天,两名小学孩子家长,也是本地某家长交流群群主,孙捷(化名)头一回把一个家长踢出了群。从上学期期末考到开学,群里数十名家长都被这位“炫娃狂”虐到不行:晒孩子成绩、名次和三好学生、文明学生的奖状;紧接着又晒旅游;眼见着要开学了,又晒娃在培训班刻苦学习;开学后又晒摸底考,还时不时@其他家长……

与孙捷同在一个群的80后妈妈李丹丹(化名)说,看着别人丰富多彩的生活既觉得自己渣,没能给孩子安排好假期;又觉得孩子渣,怎么样样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此外,如今一些微信群、朋友圈已经从分享变成带着炫耀意味的“晒”,让人想要远离。

“晒”变了味,从甜到酸还带苦

如果非要给朋友圈晒娃做个分类,孩子上学前和上学后有很大不同。上学前,家长晒的比较多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一幅画、一句话透露出的都是家长的喜悦和感动,围观的也真心点赞,哪怕是一个眼神也能瞬间萌化一群看客。这时候的朋友圈充满了祥和的“甜”。

但是,孩子一旦上了学,再晒娃,就复杂多了。李丹丹朋友圈里有一位“含蓄晒娃型”的杜先生。他酷爱晒娃的一些日常瞬间,更爱在“不经意间”透露孩子的优秀。春节期间他晒娃看书的“葛优瘫”,其中一张照片中正好拍到孩子床头墙上贴着的几张奖状,朋友圈的家长一下子被刺激到了,评论区一片“别人家的孩子”“牛娃”“一墙的奖状” 等字眼,羡慕中隐藏着焦虑。

李丹丹觉得,其实这种“不经意间”晒出的信息最具杀伤力。她说,“别人家的孩子” 是每个孩子最大的“敌人”,也是每个家长最大的“武器”,但其实在朋友圈构成的线上生活中,这个武器最先伤害的是家长。“后来,我就屏蔽了这一类家长的朋友圈,眼不见心不烦。”

最近的李丹丹不淡定了。她遭遇的是接下来要说的“晒娃”闹剧。

“晒”出闹剧,家长孩子都很受伤

李丹丹说,像任先生这样的朋友圈“晒娃”,大多家长并不是为了炫耀。不过,在一些特定的家长群里,有些人就显得有些肆无忌惮了,结果招致了“群起而攻”,而她首当其中成了受害者。

孙捷和李丹丹结识于6年前,他们的孩子是小学同班同学。为了方便交流,孙捷组建了一个家长群。“群里陆续加入了十几个孩子的家长,有的同班,有的同校,也有的是朋友的朋友。”

小学毕业后,孩子们进入了不同的中学,玩的机会不多了,不过群里依然热闹。家长们在群里分享各自孩子所在学校的课程进度、学习经验、各种渠道打听来的“小道消息”……不过,这种和谐在孩子们初二上学期时被打破了:当时孩子们考学压力变大,有一位家长突然把自己孩子刚刚结束的一次阶段性考试的分科成绩、总成绩及班级、年级名次发进了群里:班里第一、年级第十。

群里一下子沸腾了,大家纷纷祝贺,并向这位家长请教教育经验。不过,接下来的一幕就显得有些尴尬了。这位家长突然@了群中一位家长,让他也亮一亮孩子的成绩。这位被“点名”的家长委婉地推脱了几次,依然拗不过,只好也把自己家孩子的成绩晒了出来。紧接着,这位家长又@了另外一位家长……

李丹丹也是被接力“点名”的其中之一。那次孩子的考学成绩并不理想,她并不想说。@她的那位家长看她久久未回,也没有多问,结果起头的那名家长“哪壶不开提哪壶”,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群里气氛一度十分尴尬。最后,还是作为群主的孙捷开了另一个话题解围。

没想到,一个月之后,这位家长又把孩子的成绩扔进了群里,孩子的成绩依然傲人。这次,家长中有人“暗怼”回去,然而那位家长似乎并不在意,依然将群当成自己的炫耀场。

一次炫耀是炫耀,两次就变成了故意,三次则会“拉仇恨”…… 终于,在经历了一个寒假加开学的“疯狂晒娃”后,孙捷在众位家长的一致要求下,把炫耀狂人“踢” 出了群。

朋友圈不是名利场,莫要晒出“焦虑”

事实上,朋友圈的“晒”远不止“晒娃”比拼。工作的“晒”加班,结婚的“晒”钻戒,搬家的“晒”豪宅,旅游的“晒”美食,更有人变味地“晒”名牌包、奢侈品……

如今的朋友圈几乎成了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多人在朋友圈记录和分享着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这无可厚非。但是,有意无意把朋友圈当名利场,当分享变成有着炫耀意味的“晒”时,则会引来反感。

上海财大浙江学院心理咨询师范老师认为,微信朋友圈里的炫耀,是对自己社会地位的焦虑。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朋友圈是一个被无限放大的“自我”,它将人们放置到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上,从表面上看你可以自由地表达和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但人们却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一种压力。这种对更好生活的期待,在“晒娃”中最为明显——以70后、80后为主的家长,他们自身受过良好的教育,育儿过程又赶上了教育理念“井喷”出现,被众多教育理论“武装到牙齿”。他们在孩子身上进行各种尝试,试图培养出比自己更优秀的孩子,这一切使得这些家长变得更加敏感,因此,当分享变成炫耀时,矛盾便产生了。

事实上,父母应该意识到这种“晒”不仅让别人焦虑,也会让自己过度“关注”孩子而放大一些问题。当父母能意识到这一点后,不仅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也能客观地看待孩子,不过分“晒娃”,也不会因为别人孩子的优秀而“慌了手脚”,以此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