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姓氏还有高低区别

姓氏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研究历史与人文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是一个人的文化符号,认识一个人,通常从他的姓名开始。

一、姓氏文化的起源

在历史上,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姓氏还有高低区别

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现在的姓氏是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我国的姓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也是在不断演变,有的逐渐消失,也有新的姓氏出现。

姓氏的形式分单姓,复姓,三字姓、四字姓甚至是五字姓,以前我们熟知的百家姓,大概有五百多姓,据统计,我国目前的姓氏已超过1.3万个。

平时我们在生活中跟别人初次见面,为了表示尊重,一般喜欢问:“您贵姓?”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姓氏在古代是有贵贱之分的。

在历史上,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姓氏还有高低区别

最初,没有姓氏的,是以部落为主,比如有熊氏,神农氏与轩辕氏等部落,从最早的夏商周,姓和氏完全是两个概念,如果按秦汉以前姓氏的说法,我们大多数人是没有姓的。

汉朝时,赐有功之臣刘姓,到唐朝,李姓不仅被唐太宗钦定为天下第一等姓,另外,为收揽人心,历代帝王还把“国姓”赐给异姓大臣,这可是一项殊荣。

因此,历史上姓氏并不仅仅血缘为主,更多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最初以血缘关系为主的氏族部落已经有所区别。

二、最早都有哪些35个是姓

在历史上,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姓氏还有高低区别

在秦汉以前,我们的姓其实并不多。清《世本·氏姓篇》记载,秦汉以前有20个姓;后来的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又作了统计,说见于《春秋》的只有22个姓。

古代的姓真正只有35个,它们是:姜、妫、姚、赢、姬、偃、董、防、礹、姒、子、秃、任(妊)、风、归、篯、隗、彭、曹、芈、衣、漆、曼、斟、酉、熊、允、滕、祁、巳、裫、荀、僖、儇、己。

如果上面没有你的姓的话,你今天的姓可能只能称为氏。“姓”是一种族号,是维系血缘关系的纽带,“氏”则代表官职、爵位和地位,是利益的象征。

在历史上,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姓氏还有高低区别

比如姬姓,它下面就有孟孙氏、仲孙氏、叔孙氏、后氏等很多个氏,孟孙氏下面再分氏,如子服氏、南宫氏。这种现象古人称之为 “氏一再传而可变”。

当时,社会阶层等级严格,一般的平民无姓无氏;贵族女子用姓,没有氏;贵族男子,有姓有氏。平民地位低,既没有姓,也没有氏,只能是干巴巴的一个名。

比如我们熟悉的盗跖、疱丁,都是职业加名,没姓也没氏。不过,秦汉以后,姓氏就混为一谈了,老百姓也有了姓氏。

三、历史上姓氏是有贵贱高下之分

在历史上,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姓氏还有高低区别

中国人见面寒暄时,常说:“你贵姓啊?”对方往往会说:“免贵姓×”。旧时,国人还会说:“贱姓×”。这是一种礼貌的问答方式,“贵”表尊称,“贱”表谦称。

不过,在中国历史上姓氏还真是有贵与贱、高与下之分的。大诗人屈原,芈姓、屈氏,姓氏的贵贱之分在上古时代就已存在。

夏商周之时,“姓”与“氏”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明婚姻,“氏”别贵贱。这里的“氏”就是贵族所特有的,平民顶多有个“姓”,“氏”也就成了贵族的一种标志。

在历史上,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姓氏还有高低区别

​随着社会的发展,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统称为“姓氏”,“氏”别贵贱的作用也就自然消失了。如今,姓氏已经是一个名词,意义一样。

但是,姓氏的贵贱、高下之分,不但没有消亡,反而愈演愈烈。门阀制度下的姓氏是指那些世代显贵、影响大的姓族家门,因显赫无比并世代传承,被称为“高门”。

而与之相对的“寒门”、“庶姓”子弟即便是满腹才华,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出任低级官吏,还不能升迁,沉沦一生。

总之,姓氏文化对于研究人类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特别是近年来,更是引起大家广泛关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对于每个人,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各位看官,您说呢?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