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退出教科書——三個不意外;兩點遺憾

魯迅退出教科書——三個不意外;兩點遺憾

魯迅退出教科書——三個不意外;兩點遺憾

因為經典而進入中學教材,魯迅先生的文章至今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了。可以說,他的文章是幾代人幾十年的時間沉澱下來的一種情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變動。但是這些變動引起了一些爭議,這很正常。

魯迅退出教科書——三個不意外;兩點遺憾

魯迅先生最開始的理想是做一名礦工,想以做實業來救達到救民族的願望;後來是要做一名醫生,通過醫學治國人之身體來達到救國的目的;最後才走向文學的道路,想籍此來喚醒國人之思想,召喚世人之靈魂,從來達到強盛國民救國的重任。其心可嘉,可志可嘆!因此,在黑暗的社會中,他的文章難免強悍直透,在虛偽的時代中,言語難免辛辣嘲諷;在沉淪的世界中,語氣難免酸尖刻薄,實質是愛得越深,恨得越切;剝得越細,思得越徹。

他最可富貴的一種精神,為此,對於魯迅部分性地退出教科書,並不意外,只有兩點遺憾。

魯迅退出教科書——三個不意外;兩點遺憾

第一個不意外是:思想太鋒利,在哪個時代都難說合適,但他給人的是一種憂患意思,一種刻骨的思想,一種深沉的情感。對於魯迅這個人而言,他的思想刀鋒太銳,穿透力太強。但是一個更大的問題是,在編教材中,並非真正的對於魯迅有相當的理解,而是往往自作聰明地教材編寫者通常是自己弄塊叫做“深刻”的石頭來給學生使絆子,而顯示自己的高級品位。除讀者熟知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社戲》等文章外,魯迅傑出的作品集《故事新編》裡很多精彩篇目如《眉間尺》等,都可以選入中學語文教材裡。中小學生完全可以興致勃勃地讀完這個故事,完全可以通過發揮自己的想象來理解這個故事。教師也不必裝出高深的面目來告訴學生非要以某種標準理解魯迅。

魯迅退出教科書——三個不意外;兩點遺憾

第二個不意外是:經典太厚重,不是誰都能夠承受得起,因此他的內涵我們很難完全理解,但他的文化與中華文化已經合為一體,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對魯迅的文章而言,他的文章很是經典,深刻而博大,厚重而駁雜,像山像海,翻不動。他的某些文章確實艱深晦澀,對於中小學生來說,恐怕有點超出他們的理解能力。囿於當時的輿論環境,魯迅常用象徵性手法或曲筆表達。如此一來,以至於“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樣的大白話,竟還不如上古文言“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好懂。脫離了歷史情境,知識閱歷又不足以填補認識空缺的孩子們,智力再超常,在理解魯迅文章時,恐怕也有些畏難。沒有大量的歷史背景知識,沒有對於象徵手法的較深理解,對於他筆下的事物的意義確實不太好弄得清。

魯迅退出教科書——三個不意外;兩點遺憾

第三個不意外是:時代太熱鬧,沒有太多閒功夫來閱讀,更不要說那種深入靈魂,雕刻思想的內容了。這個世界發展得很快。對於時代而言,環境在變,氛圍在變,人性在變,人心也在變,特別是當下大家都很忙,這個時代呼喚那種短文章,但不是像魯迅一樣的雜文;習慣輕閱讀而不是像魯迅那樣的鋒芒畢露,思想深沉;願意讀那種心靈雞湯一樣的小美文,而不需要似魯迅那種抽一把是匕首,握一枝是標槍。隨著時代的發展,教材編寫中,現當代優秀作家的作品都應該平等地納入考量。

魯迅退出教科書——三個不意外;兩點遺憾

兩點遺憾,一是魯迅的散文、小說相對而言太少;二是沒有長篇小說存世。為什麼,因為他是戰士,而不是名人;他要戰鬥,而不是享受;他會吶喊,而不是悠閒;他去拯救,而不是粉飾。

一句話,他沒有時間!可惜了。當以為戒吧。

魯迅退出教科書——三個不意外;兩點遺憾

魯迅的文章是不是難懂,那其實並不是個不可解決的死結。無論什麼樣的文章,到了考卷那裡都難懂。真正的難懂是教育的體制與教育的方向,可以成為文化的內容從來不難懂。

至於,談到擔憂,那大可不必。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日月行天,明明耀耀,不為桀存,不因紂亡。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擔當與使命,也有每個時代的精英與文化。魯迅最大的意義就是他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大文化中特別絢亮的星辰,每個中國人都應當有所感應。

魯迅退出教科書——三個不意外;兩點遺憾

附註:

尚留在初中課本中的魯迅文章: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阿長和〈山海經〉》、《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故鄉》、《藤野先生》、《孔乙己》、《雪》等。

尚留在高中語文課本中的文章:

《紀念劉和珍君》、《祝福》、《拿來主義》等。

曾在中學課本中出現過,後來消失的文章:

《風箏》、《一件小事》、《為了忘卻的記念》、《藥》、《〈吶喊〉自序》、《"友邦"驚詫論》、《論雷峰塔的倒掉》、《風波》、《聰明人、傻子和奴才》、《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狂人日記》、《阿Q正傳》、《範愛農》、《魯迅自傳》、《燈下漫筆》(節選)、《流產與斷種》。

某些觀點:

在許多人眼中,魯迅恐怕遠不是“作家”二字所能概括的。有人喜歡魯迅,因為他夠革命、敢批判,一針見血,“一個都不寬恕”。

有人不愛魯迅愛胡適,因為在他們看來,今日之中國更需要改良、寬容和溫厚。而面對靡靡之音氾濫、批判之聲式微的現實,亦有人擔心魯迅的退出是一個不妙的信號。

有一種觀點認為,讓孩子過早地接觸魯迅,不如讓他們接觸宮崎駿、自然科學以及課外活動。初中生的閱讀,不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都要多停留在知識、孩子氣等淺表層面,什麼年齡進行什麼的閱讀。

談及魯迅的文章被刪一事,對於這種看法,我不反對前半部分,也不贊同後半部分。中國的語文課本內容,有些確實刻板無趣,不夠鮮活新穎,但即使是中學生,也不一定只適合停留在“知識、孩子氣等淺表層面”。譬如美國的語文教材就很難,課本內容包括“論公民的不服從”“葛底斯堡演說”“不滿、覺醒與反抗”等,推薦的書目則多是《殺死一隻知更鳥》《十二怒漢》《獨自和解》一類。回到我們自己語文課本內容的設置上,或許某一位作家的入選和退出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入選的文章能夠飽含更多指向公民權利、批判精神、人情人性的元素,和關切現實、合乎現代文明的價值觀,一些人之所以為魯迅的《風箏》被刪著急,大概也與此有關。

魯迅退出教科書——三個不意外;兩點遺憾

人,總是要有點批判精神的,此所謂有態度的人生。當然,這種態度並不是建立在對個人的喜惡、對生活的抱怨、在蜚短流長的是非議論之中,這種態度是基於價值觀和信仰以話語批判參與公共事務。魯迅的文章從具有強大啟蒙功效的教科書中刪除,難免令人憂慮:這種批判的精神是否會隨著魯迅文章的刪除而遺失。

這種擔憂,折射的是特定環境下某種圓滑的本質。他們希望通過教科書的傳承,借魯迅這個榜樣,留下批判的種子,讓後輩去完成未竟的願望。帶著鐐銬的舞者,不想著去掙脫枷鎖尋求自由,反而幻想著通過別人來實現自己的夙願,這種遺願式的期待,散發出某種懦弱的氣息。如果每一代人的批判精神都寄存在教科書的魯迅文章裡,那對於社會的改變會有多大的意義?

魯迅退出教科書——三個不意外;兩點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