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溫州小南門躍進橋

老照片——溫州小南門躍進橋

上面這張照片,是我熟悉的場景。

這座橋,叫躍進橋。這條路,叫小南路。這條河,叫小南門河。

正中間那店鋪,是一家乾果店,賣的是幹荔枝,龍眼,紅棗,金絲蜜棗,核桃之類的東西。過年的時候,這些東西是裝在一個個盒子裡賣的。那些禮品盒的大小,大概是A4或B5幅面,高度大約是6釐米,用2毫米厚的硬紙板做,外面貼一層色彩鮮豔的紙,盒子的正上面貼一張圖片,通常是一些電影劇照,比如《紅燈記》,《杜鵑山》,都是流行的。這些乾果就這樣裝在盒子裡,用細繩扎住,拎著去拜年。扎盒子的細繩,是一種褐色的紙捲起來做成的。如果仔細地把細繩展開,會發現它其實是一窄條的薄紙。綁紮的方式,是在盒子上對稱邦一個十字形,中間打個結,上面再打個結,便於用手拎著。裝禮品的盒子很方便一個個疊起來,一次送多個。

這種禮品盒是紙蓬包的代替物,或者說現代版的紙蓬包。盒子比紙蓬包好看,也更容易包裝。因為紙蓬包若想包得整齊漂亮,是需要手藝的,年青一代已經不擅長幹這些事,也懶得幹,所以紙盒就代替了傳統的紙蓬包。但是,有些懷舊的人還是喜歡用紙蓬包送禮拜年,那些厚厚的紙蓬,壓痕,摺疊,做出四稜臺形狀,上面再貼一個紅紙片。無論是紙蓬包,還是禮品盒,送來送去,都是擺個樣子,大多數人拿到禮包根本不拆開看,轉手就拎到下一家去拜年了,提來提去,裡面的東西都發黴了。溫州人吃過分歲酒,還要吃新年酒,這新年酒家家戶戶都要擺,親戚朋友輪一圈,中午晚上各走一家,少則半個月,多則一個月,一個正月就這樣在醉醺醺裡度過。

這家乾果店似乎也賣水果,或許還有瓜子,橄欖。橄欖是溫州很有特色的零食,從未見過別處的人如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年代的溫州人那樣酷愛橄欖。當年的溫州滿大街都是口含橄欖的人,橄欖到左邊,左腮就突出來,到右邊,右腮就突出來。電影院門口,密密麻麻一大堆賣橄欖的。溫州的橄欖,大體上分為幾類:一種是新鮮的青橄欖,原味。一種是泡糖水的加工過的黃綠色的橄欖,有些還會壓裂,更方便味道進去。有一種是棕褐色的皺皮的鹹橄欖,放在嘴裡要慢慢化開。還有一種是黑皮的橄欖,不知道怎麼變黑的。若是細分起來,種類就更多了。

流行的零食除了橄欖,還有楊梅乾。楊梅若是加白糖煮熟,就叫楊梅脯。楊梅若是曬乾拌糖,就叫楊梅乾。楊梅泡白酒,就叫楊梅酒。小南門這條街上,好多家店都能買到楊梅乾。

這張照片的左側,也就是躍進橋的東邊,再過去二十米,是一個熙熙攘攘的公廁。這類公廁外面都鑲嵌馬賽克瓷磚。當年的公廁,有幾個分區:男廁,女廁,小便處,倒糞處。倒糞處是專門倒馬桶的地方。當年的溫州城幾乎沒有抽水馬桶之類的奢侈品,家家戶戶都用圓形的木馬桶。馬桶是木板拼接,有馬桶箍,刷上深紅色的油漆。馬桶裡的穢物,你可以親自端到公廁倒掉,也可以深夜放在門口,等凌晨會有收糞的板車過來收掉。收糞的糞車,是一種密封的人力車,上面有個蓋,打開蓋,把馬桶裡的糞便倒進去。糞便拉到農村,還能賣錢。拉糞車的工人,叫“抬湧客”(湧這個詞,是我從漢字裡隨便找了個通假字,我實在不知道這個字的正字是什麼)。

溫州有一首童謠:“娒娒,你相能,阿孃為你做媒人,哈哪宕,小南門。果子點,兩對門,丈母孃家煮餛飩”。我小時候一直納悶,小南門與果子店兩對門的,明明是廁所,哪有餛飩店?

照片的右邊延伸出去,是小南門河。這小南門河,停著一條條輪船。輪船是一節節的,前面的叫輪船頭,拖著後面五六節拖輪。坐輪船沿著塘河,經過吳橋,三板橋,麗田,梧田,繞過一個饅頭形的很漂亮的山包,就是白象,帆遊,然後是河口塘,麗岙,塘下,莘塍,九里,一直到瑞安東門埠頭。小南門碼頭是繁華地帶,每天早上三點多,各種小吃店就開了,還有很多的餛飩擔停在岸邊,呼哧呼哧拉風箱。當年的溫州餛飩擔,是竹子做的,一邊是爐灶,燒柴,所以需要風箱。溫州餛飩的精妙之處,在於做好後澆上現做的肉末湯。肉末放在大勺子裡,加上味精黃酒,水浴加熱 這樣的肉湯味道特別鮮。臺灣的溫州大餛飩,其實已經失去了一些細節。即使今天解放路的長人餛飩店,也已經做不到每碗都現澆肉末湯。

當年的長人,也就是阿標老師,或者叫長人標,就是在這一帶賣餛飩的。從小南門到四顧橋,也就三百米地,是長人標賣餛飩的地方。叫阿標老師,是尊稱。長人,是外號。溫州人把有一技之長的手藝人叫做老師,比如剃頭老師,頭木老師,泥水老師,打鐵老師。若是做腦力勞動的,就叫先生,比如教書先生,算命先生,風水先生。通常這些賣小吃的小販是不容易被叫做老師的,只會叫外號,所以溫州最著名的小吃通常是這樣的:長人餛飩,矮人鬆糕,扁頭燈盞糕,塘頭老老孃麥餅。還有一種職業尊稱,叫做“客”。比如運糞便的叫“抬湧客”,專門給人割稻的叫“割稻客”。在溫州,“割稻客”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指颱風。稻熟季節,若是遇到颱風,稻穀就被打得精光,所以“割稻客”就成了颱風的一個暱稱。

這照片,是小南路的起點。小南路往南走,有二條巷。東邊的一條,叫米篩巷。但是路名卻寫著虞師裡。至於這條路的名字到底是米篩巷還是虞師裡,或者歷史上曾經有另一條路叫米篩巷,我是不知道的。米篩巷中間一段,有一條很窄的小河,家家戶戶都通過小橋。這樣的河和橋,這樣的人家,今後大概是再也找不到了。米篩巷曾有過寧波會館,是寧波人在溫州的同鄉會,當年也是死在溫州的寧波人停放棺材的地方,據說常有靈異事件。米篩巷還有個大工廠,叫溫州棉紡織廠,是個大集體企業,待遇和一般的全民國營工廠差不多,各種勞保福利都有。紡織工人很辛苦,一年四季三班倒,車間噪音九十分貝,面對面說話聽不見,呼吸不知道吸進去多少棉纖維,身上的棉絮總也刷不淨,還得站著走來走去,八小時得走上二十多公里。當年的初中課本批判資本主義,說日本資本家讓紡織工人穿上旱冰鞋上班,這樣才能跑得快,效率高。

在小南路的西邊,有一條坦前巷。坦前其實是東西前後兩條巷,加上南北走向的兩條巷。若是從地圖看,坦前的街區應該是一個日字形。一般後面的那一段被叫做坦後。坦前巷中間有一個廁所,也是可以倒糞的。倒糞處邊上有舊掃帚,有水,可以沖刷馬桶。坦前還有個小水池,水質比河水好,可以挑水回家放水缸裡。水池附近有個院子,是基督徒的家庭聚會點,當年的聚會,都是安安靜靜的。

坦前有一座昔日的豪宅,是益泰元老闆的房子。當年造這座房子時,排場很大,滿滿一蚱蜢船的銀元運過來,最後變成這座房子。百科說:蚱蜢船(甌江帆船),是古、近代浙西南甌江全流域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該船長約9米,寬2.5米,兩頭尖,形狀像蚱蜢,故名。”益泰元豪宅被政府沒收後,北邊的四分之一被拆了,改建為四層樓的草蓆廠宿舍。後來就整個拆了。這種風格的精雕細琢的中西合璧的豪宅,在溫州似乎沒有第二家。

昔日坦前邊上的蟬河,雖然不像塘河那麼寬,開蚱蜢船還是很方便的。那時候常有蚱蜢船撐過塘河,穿過榕樹的影子。

坦前有很多榕樹。路口的一棵,在雙蓮橋邊上。雙蓮橋擴建後,就到了路中間。雙蓮橋比坦前高,所以要經過一個臺階,走到河邊的坦前巷。沿著河邊走,到了益泰元豪宅門前,有二棵河邊的大榕樹,據說其中一棵上面住一個叫白娘娘的精靈,後來白娘娘住的榕樹倒了,被拔除了,白娘娘也不知道住哪兒去了。

再往裡走,走到渡船頭邊上,又有三棵大榕樹。一棵遮陰河邊的臺階和洗衣服的婦人,一棵遮蔽渡船頭過渡的人。還有一棵靠近溫州針織廠的圍牆,下面是淺灘,有很多很多河蚌在淺灘上。

渡船是一個二三米見方的方形的船,兩頭連著繩子。人站在上面,拉著繩子,拉著繩子就到了對岸。繩子要邊拉邊盤起來,否則會雜亂打結。距離對岸越近,前面的繩子越盤越高,後面的繩子自己慢慢掉入河中。渡船的對面,是水心村。

拉渡船要注意是否有來往的輪船,輪船路過,不僅可能撞上,即使是激起的波浪,也容易顛翻渡船。輪船的波浪還會沖走河邊放著的衣服,所以洗衣服也得注意。

小南路的這端是大榕樹下的躍進橋,路的那一端是大榕樹下的雙蓮橋。雙蓮橋有一個傳說,說一對為追求愛情自由而殉情的男女從這裡跳河自盡,屍體相抱,他們死後,橋下現並蒂蓮,所以叫雙蓮橋。

當年武鬥,這一帶激烈交火,橋頭都是沙袋做的工事,有機關槍,有探照燈。一不小心就可能被誤殺。據老年人說,溫州幾次武鬥死掉的烈士,遠遠多於抗戰八年死掉的烈士。某次武鬥正遇大旱,幾天幾夜無法出門,白天在家躲在桌子底下,桌子上蒙上幾層用水打溼的被子,這樣可以抵禦一些穿牆而入的流彈。取水得等到晚上,在路上貓腰,爬,爬到乾涸的蟬河底,在蟬河河床的低窪處找水坑。

照片上的情景,應該是八十年代初。自行車人手一輛,而菲亞特尚未流行。看影子,是早上八點多的陽光。

小南門一帶,有幾個菜場。米篩巷和坦前都有菜場,但是都是小菜場。大點的菜場要穿過米篩巷到大南門,或者越過雙蓮橋去垟頭下菜場。但是日常的蔬菜,魚肉,雞鴨,都是米篩巷和坦前買的到的。魚丸,魚餅也有。有時也能買到敲魚。當年的菜場還有一種小吃,叫“鑊溜兒”,燒一大鍋水,把米糊沿著鍋邊倒下去,就貼著鍋底溜下來,燒熟了,自己浮上來,撈起來,加點菠菜蝦米肉末之類的調料 就可以吃。

照片上的躍進橋,是小南路和勝利路的分界點。勝利路是一條傳統工匠的博物館,路邊上各種作坊,打鐵,編繩,竹藝編織,糕點製作,車木頭,裁縫店,各種雜七雜八的底層工匠都有。與勝利路平行的府前街,店鋪就比較高端優雅一些。

躍進橋的北邊,是東西走向的人民路。人民路上十字路口的東北角,有一個小診所,診所裡有一個著名的兒科醫生,人稱“光溜頭醫生”。光溜頭醫生是個老頭,頭髮大多數脫落,所以有此外號。大概很少有人記得他的名字,但是當年溫州有兒科疑難病症的孩子,大概都曾經去看過光溜頭醫生。

人民路上有新中國電影院,坦前巷有溫針禮堂,小南路上有電業禮堂。這三個地方,是小南門一帶的電影院。溫州每個月的電影院都有預告,會有人把電影預告收集起來,印成一張紙,賣錢。電影票有時候會買不到,黃牛會倒賣電影票,一毛二買進來,轉手就敢賣二毛五。但是到了電影開場,黃牛票就開始飛速跌價,一直跌倒比原價更低。

新中國電影院,和溫州的大眾電影院、解放電影院、紅衛(東南)電影院、甌江電影院,都是當年的高端電影院。電業禮堂是電業局的禮堂,不開會就放電影掙錢。溫針禮堂是溫州針織廠的禮堂,長條椅子寫上座位號,沒有冷氣,像個簡陋窩棚,和那些正規的電影院沒法比。溫州針織廠當年也是好單位,溫州俗話說:“男娶溫針,女嫁冶金”,就是說溫州福利最好的二個國營企業:以女工為主的溫州針織廠和以男工為主的溫州冶金機械廠。

小南門河不長,從躍進橋到溫州針織廠北面的河面上,密密麻麻都是船。輪船起步,會鳴笛。每天早上,小南門的居民都會聽到輪船鳴笛的聲音,經常睡夢中被吵醒。有時候,運氣好的話,也能聽到安瀾亭碼頭或麻行碼頭大海輪的低沉的鳴笛。

船有二層,上層也可以坐人。挑著籮筐的,尤其是挑著滿擔雞鴨的,就可以坐上層。上層其實是沒有座位的,只能坐地上,或者坐欄杆。唱詞的,賣膏藥的,都在下層。當年的船票,從溫州到瑞安四十公里,三個半小時,價格三毛六。後來漲價到四毛五。坐船比坐車便宜,坐車要九毛多。

船到麗田梧田,就有人賣蠶豆芽。蠶豆發芽煮熟,味道甚好。還有人賣茴香豆,也是蠶豆做的。此外還有橄欖。船到莘塍,就有人賣莘塍香乾,那是一種很薄的豆腐乾,其實應該叫九里香乾。

小南門有碼頭,大南門有車站,人民路又是當年的交通要道,這一帶自然成為熱鬧地段。當年人民路的店面,都是天價,貴到外地人不敢相信。

早年小南路,是石板路,不知何時改為水泥路。坦前也是石板路。米篩巷菜場總是人山人海,無比擁擠,路被踩得很髒,若是下雨天逛菜場,各種魚腥臭味混雜黑色的泥漿,購物體驗並不好。

當年溫州自來水並不普及。小南門一帶很多人家裡沒有自來水。於是就去買水。一二分錢一擔水。買水要排隊,如果排隊的人很多,就要排隊很久。坦前就有一個這樣的買水點,一大片鍍鋅鐵皮做的鐵桶一溜排過去,很壯觀。

除了賣自來水,還有賣開水的,以熱水瓶為計量單位。大概是一二分錢一壺。

溫州比別處好的地方,是涼亭多。小南門躍進橋邊,就有這樣的涼亭。涼亭裡,還經常有免費的伏茶。伏茶是溫州人特喜歡的一種飲料,主要成分大概是茶葉、荷葉、夏枯草、白茅根之類。夏天可以解暑。當年的溫州,遍地都是免費伏茶攤位。除了伏茶,還有免費提供食物的,比如紅日亭。紅日亭從文化大革命辦到現在,已經有五十年了。

七十年代末的溫州小南門碼頭和塘河交接的地方,河水的色彩總是變化多彩。這變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溫州針織廠用的染料。而蟬河的水卻是顏色很穩定,就是一直慢慢變黑,還是很純正的黑色。若是在蟬河游泳,身上的汗毛會粘上很黑的一層東西,看起來似乎是汗毛變得很粗。

當年溫州很多橋下都住過人。雙蓮橋,三板橋,吳橋,下面橋洞都被撿破爛的人當作住宿。在橋洞搭幾塊板,用牛皮紙、硬紙板、塑料紙擋住,就是這些拾荒者的住宿地。拾荒這種行業,在溫州叫做“撿紙”,也許是“夾紙”,他們的勞動工具,是一把火鉗,用火鉗夾起各種可以賣錢的廢物,扔在挑著的竹筐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