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期德军的战斗力无人能敌,为何后期却被苏军虐惨?

付宇慧


对于德国人的战斗力,尤其在第二次世界期间的战斗力,相信全世界很少国家有过质疑。第二次世界大战,除了东亚战场的日本和搞笑担当意大利,德国几乎相当于以一己之力,单挑整个西方世界。而且在战争之中,德国也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大陆,德国军队的战斗力因此举世公认。

纳粹军队

那么,为什么在二战初期纵横无敌的德国军队,却在战争后期,屡屡败于苏联红军之手呢?

第一,德国人口和综合国力远不是盟国对手,军队之败,非战之罪。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最终战败,并非因为德国军队战斗力不强,而是德国综合国力相较于美国、苏联、英国等国,相差甚远。

二战之初,通过军事冒险,利用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德国先后吞并了奥地利、捷克匈牙利等国,国力有了巨大的提升。但是,即便如此,算上欧洲德裔,德国全部人口加起来约8000万,巅峰时期曾组成了1000多万人的军队。但是这样的军队数量和人口数量,比之它的对手,依然远远不如。

二战欧洲战场

且不说工业实力完全超出德国一个数量级的美国,单单欧洲老牌列强英国,本土人口就有约4000万,而殖民地人口更超过了4.5亿。英国凭借其世界第一的广阔殖民地,完全可以获取战争所需的所有原材料和资源。

苏联虽然没有殖民地,但是其高达22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也意味着他能以一己之力满足工业的全部所需。同时,苏联本土人口为1.8亿,这意味着,苏联可动员的军队数量,将超过德国的两倍还多。至于远隔重洋的美国就更不用提了。而德国,除了德国军队的战斗力,其他方面几乎都比不上这些财大气粗的对手。

进入工业时代之后,两国的战争,终究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因此,虽然战争初期,德国凭借强大的军队和先进的战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甚至一度成为欧洲的主人。但是,德国人口、资源、能源等诸多短板决定了,一旦战争没能速战速决,进入相持阶段,德国根本不是盟国的对手。

苏联红军

第二,由于本国人口所限,德国的精锐部队,几乎都消耗在战场上。对比战争初期和战争末期的德国军队,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发现,虽然都是一个国家的军队,虽然名称完全一致,但精锐程度却天差地别。

战争之初,凭借德国雄厚的科技和工业实力,当时的德国军队,装备着世界最先进的武器,拥有着极为高昂的士气,接受了最科学、最严谨的训练,同时,也拥有着全欧洲最丰富的战斗经验。

最重要的是,当时德国军队,都是由20多岁的青壮年男性组成,军官构成,则绝大部分都是正规军事院校出身,更涌现出了如曼施坦因、隆美尔等才华横溢的军事天才。这样的年龄,正是一个人处于脑力、体力的巅峰之时。

纳粹军队

因此,战争初期的德国军队,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战果。包括发动对苏联进攻的巴巴罗萨计划,虽然德国大大低估了苏联军队的数量和战斗力,在战争之初,德军仍一举消灭了超过200万的苏联军队。

但是,当苏德战争并没有如纳粹德国所料速战速决,双方进入惨烈的相持阶段之后,德国的短板暴露无遗:准备不充分的后勤、能源的短缺,导致德国军队不断遭遇惨重伤亡。远比预估更严酷的气候,更使得德国军队遭遇了大量非战伤亡。两三年的相持阶段之后,德国最精锐的部队几乎都被消耗在苏德战场上。

苏德战争

虽然,同期苏联军队承受的伤亡更大,也更为惨重,但是,远比德国更为雄厚的人力资源,使得苏联能够轻而易举的补充军队,但德国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因此,当德国最精锐的部队被消耗一空之后,虽然大部分德国军队受到了补充,但是,德国国内20多岁的青壮年已经消耗一空,被征召入伍的德国士兵,大多数人都变成了三四十岁的中年人,甚至连十几岁的孩子都被迫上了战场。

这样的人,无论是体力还是意志,远差于20多岁的青年。更何况,由于战事紧张,这些年纪不小的新兵们,还无法得到充足的训练和足够的武器装备。德军的战斗力比之前期,自然天差地别。

战争后期的德国少年兵

第三,德国的工业实力,尤其是军工实力,随着战争的进行,也远不如他的对手苏联。1943年是苏德战场出现转折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里,喘过气来的苏联新筹建了高达78个师的部队,储备了超过9万名军官。

同时,不算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德国援助的海量武器装备和物资,单凭苏联本身,就生产了高达35,000架飞机,24,000辆坦克和数以万计的火炮。苏联的军队,在人数、装备、后勤补给等多方面超越了德军。

而作为对手的德国,由于本土不断受到英美等国飞机的大范围空袭,国内工业生产能力,尤其是军备生产能力大幅下降。由于严密的经济封锁,也使得德国工业生产原材料面临严重短缺和不足。开动德国庞大战争机器最需要的石油,更是十分匮乏。

军工生产

因此,在战争后期,德国面临德军面临的苏联军队,已经全面超越了对手。德国军队已经完全处于劣势。但即便如此,如果对比1943年之后,苏德战场各个战役的战损,虽然苏联军队不断取得胜利,但德国军队依然要小于苏联军队,从中也可见德国军队战斗力之强。

对于德国军队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是非战之罪,篡改一句电影台词:不是德国军对不努力,而是盟国综合实力实在太强大。


鸢飞九天2018


这个问题,希特勒表示很想打你!你以为德军的战斗力都和男人在不同年龄段一样,都一如既往地保持喜欢20岁的小姑娘啊!

事实上德军在二战时从前期无人能敌,后期却被吊打的蜕变,在静夜史看来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德国军队本身以及面临的局面一直在变,这导致了德国在二战前后期表现得不像一群人。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点:

1、居高不下的伤亡率

虽然纳粹德国直到1943年才开始全国动员,但是德国在1939年开始就倾巢而出。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为缓解经济危机,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一项重要的政策就是疯狂扩张军备,并一步步打破凡尔赛体系。

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不得拥有海军和空军,陆军规模不得超过10万人,然而希特勒上台后,就着手开始秘密扩军。到1935年希特勒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后,德国的军备扩张更加迅速。

到1939年,德国国防陆军已经从原先的7个步兵师加3个骑兵师增加至39个步兵师、3个山地步兵师、5个坦克师、4个轻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共计52个师的强悍力量。

作为希特勒扩张的资本,这52个师是纳粹德国最为精锐的部队。1940年后,为准备对苏战争,希特勒又扩编了46个师,但是由于德国人口的限制,这46个师多数年龄偏小,军队素质和原先的52个师不可同日而语。

在海军方面,虽然1935年德国跟英国签订了《英德协定》,规定德国舰队总吨位不得高于英国舰队总吨位的35%,但希特勒并未被束缚手脚,到1939年,德国共装备了战列舰2艘、装甲巡洋舰3艘、重型巡洋舰2艘、轻型巡洋舰6艘、驱逐舰22艘、雷击舰20艘、扫雷舰2艘、作战舰艇35艘、远洋潜艇22艘、鱼雷舰艇17艘。

不过相比于英国,德国海军依然十分薄弱,这间接导致了不列颠之战的失败。

而在空军方面,希特勒也迅速建立起强大的空军,到1939年,德国飞机总数达到2500架,拥有5个航空兵师和1个伞兵师,不过飞机质量不及英国。

应该说希特勒的扩军备战非常高效,但是基本将德国的潜力发挥到了极限。这意味着德军虽然军队战斗力强悍,但是死一个就少一个。

不止是士兵,空军和海军装备也是一样,虽然德国也在不断补充,但是补充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消耗的速度。

等到1943年以后,德军在苏德战场遭遇了连续的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此时的精锐已经基本消耗殆尽,后继的新兵蛋子和先前军队素质相差甚远,不被吊打才怪。

日本也是一样,之所以后期日军在我国大陆和太平洋被吊打,就是因为先期精锐被基本消灭,后补充的新兵蛋子不仅年龄小,而且缺训练,没装备,除了当炮灰,基本没有办法。

2、敌人一直在成长

和德国居高不下的伤亡率相比,盟军特别是苏联的伤亡明显更多,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由于德国在苏联几乎倾尽全力,因此给苏联造成了异常惨重的伤亡,苏德战争前期的交换比一度超过1:5,也就是说,打死一个德国士兵,至少需要五个苏联红军的生命。

但是在苏军攻打柏林时,苏德两军的交换比一度达到了1:1甚至更低。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德军因为巨大的伤亡新兵素质严重滑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盟军特别是苏军一直在成长。

伤亡大没有关系,只要这些士兵的牺牲,能够总结出些许有效对抗德军闪电战的经验,那么他们的牺牲就不算毫无意义。

事实上苏军也正是在异常惨重的伤亡中,才逐渐摸索出有效克制德军的办法。

在1941年6月22日德军闪击苏联时,苏军几乎是猝不及防。因为先期大清洗的影响,苏联全军高层几乎被换血,很多军事干部被卷入这场运动丢了性命,后继的军事干部缺乏经验且训练不足,很多都是滥竽充数,这给了德军连战连捷的可能。

但是随着德军战线的拉长,闪电战的缺点开始陆续暴露,苏军稳住莫斯科阵线后,德军的凌厉势头终于被遏制。

在战争前期,苏军对于德军的闪电战几乎毫无还手之力。除了朱可夫元帅,包括斯大林在内的苏军高层干部,对于德军的战略意图以及战争潜力都认识不足。因此到莫斯科会战前夕,短短四个月时间,苏军已经损失了超过300万军队,仅仅是基辅之战,苏军就有超过60万人被俘,成为战争史上的奇观。

而且到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整个苏联都弥漫着亡国的气氛,很多人对于能否战胜德军缺乏信心,若不是朱可夫和斯大林重振士气,苏联真的可能一溃千里。

而在莫斯科会战之后,苏军逐渐找到了德军的缺陷。面对德军的闪电战,苏军开始使用苏联军事理论家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早期提出的大纵深作战理论。成功解决了组织与实施宽正面大纵深的战略进攻等一系列军事问题,使得苏军在苏德战争中逐渐占据主动。

到1944年,苏联红军就将德军逐出了苏联本土,敲响了纳粹德国灭亡的丧钟。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我国抗日战场,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场,我军和日军通过不断交手,逐渐摸索出日军的作战特点并总结出适合我军作战的军事理论。例如在关家垴之战后,刘伯承元帅曾亲自视察日军的防守基地,对于猫耳洞等一些先进的军事战法进行了充分肯定。

正是在战争中的不断锤炼,使得法西斯特别是德军面临的对手不仅没有因为德军的进攻而消亡,反而是越打越强。

3、德国面对的对手不同

除了交战双方军队素质的此消彼长,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面临的对手也是不一样的。

简单说来,在德军攻无不克的二战前期,面临的对手都是西欧小国这样一些开胃小菜。例如德军进攻丹麦时,攻占丹麦全境只用了四个小时。

在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时,虽然波兰有超过百万的军队,但是其落后的军事思想使得波兰军队根本就不堪一击,加上苏军的助攻,波兰亡国在所难免。

而西线,虽然法国自诩为欧洲第一陆军强国,但是呆板的法军天真的以为马奇诺防线能够阻止德军的进攻。因此对于德军的凌厉攻势缺乏必要的准备,使得法军在二战中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

可以说德军能够横扫西欧和西欧国家面积较小有密切关系。比如法国在遭遇了致命的战略失误后,只能以亡国作为最终结果。

但是在面对苏联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苏联的国土面积太大,超过2200万平方公里的苏联,面积是欧洲的两倍还要多。这使得即使德国全民皆兵,也不一定能够拿下并有效占据苏联。


德国的闪击战,主要特点就是讲究战役发动的突然性,以优势的陆空军队配合,对毫无准备的敌人发起突然的打击,以期达到一击必杀的效果。

这种战术对西欧而言是非常适合的。西欧地区国家众多,国土面积相对袖珍,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军闪击战基本上是一次战役,就可以灭亡一个国家甚至多个国家。

而且西欧地区发达的硬件设施,例如完善的公路铁路网,也是德军能够成功进行闪击作战的重要因素。

但闪击战在东欧地区,效果却非常不理想,虽说德军在短短四个月时间就取得了歼灭苏军300万的“光辉”战绩,但是由于苏联的国土面积太大,庞大的纵深可以最终拖垮德国,而且苏联多达1.6亿的人口,也是保证苏军兵源充足的重要因素。

最关键的是东欧地区相比于西欧而言,经济发展更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使得德军发动闪击战时没有完善的公路和铁路网可以使用,德军的先进坦克,战车只能行进在苏联的田间地头,遇到苏联绵延不绝的雨季,就只能陷入泥潭中无法自拔。

事实上德军在二战前期之所以不可战胜,主要是因为他面临的对手都太过弱鸡,就连法国也被轻易打败。但是一旦德军面临真正强悍的对手,比如英国苏联,德军的推进就会变得非常缓慢,甚至伤亡惨重<strong>也无法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而且最可怕的是此时的大洋彼岸,美国正源源不断的对英国和苏联进行军事援助,这使得英国和苏联在德国的打击下不仅没有受到重创,反而依靠美国援助和其强大的再生能力,在战争后期取得了人员和装备的优势。

这也导致了德国的最终战败。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德国有尚武的传统,德军的整体素质也一直很高。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英法两国给整惨了,德国人憋着一肚子火没处撒。当二战爆发后,压抑了二十年的德国军人,爆发出了惊人的报仇欲望。反观当时的英法,不积极备战也就罢了,反倒却普遍都有一种厌战的情绪。



英国人是不想打仗,谁提打仗,英国民众就靠选票把谁选下去。法国倒不是畏战,法国人的问题是,不敢跟德军正面死磕。选择了劳民伤财,且基本没用的防御策略,这一策略的典型代表就是马奇诺防线。结果最后马奇诺防线什么用处都没有起到。反倒还耽误了军队装备的正常更新换代。

英法两个超级大国都是这副德性,欧洲其它的跟班小国,自然也好不到哪去。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德军在二战之前能狂扫欧洲的原因。

并且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德国在二战前和二战前夕的决策制定,是很成功的。

希特勒在上台后,看准了英法外强中干,害怕打仗这一点。他先是派军队进驻原本被划为非军事区的莱茵河西岸地区,借以试探英法的态度。在见到英法没有表态后,希特勒确认了自己的判断——英法就是纸老虎。

其后,希特勒开始得寸进尺,连续五次疯狂的赌国运,并且还都让他赌对了。

第一次,他吞并了自己的祖国奥地利。这一事件,是对《凡尔赛条约》的无视,明显带了挑衅性质。但是英法依然没有表态,默许了希特勒的行为。

第二次,他出兵五十万,意图强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这一次,英法派出了自己的首相和总统去找希特勒谈判。在得到了希特勒的承诺后(不再继续扩张),英法无耻的把捷克斯洛伐克给出卖了。


第三次,他再次出兵,企图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这一次捷克人心如死灰,直接向德国缴械投降了。德国也因此白捡了欧洲第二大兵工厂——斯柯达兵工厂。

第四次,英法见希特勒不守信用,便派出代表与苏联谈判,希望能与苏联夹击德国。可是英法对谈判非常轻慢,没有诚意,气的斯大林直接终止了谈判。希特勒见机拉拢斯大林,于是苏德两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且苏德还在私下里确定了瓜分波兰的方案。

第五次,希特勒在与苏联缔约后,立刻部署了攻击波兰的方案。这一次,英法倒是向德国宣战了。但是却宣而不战,坐视波兰这个很重要的牵制力量被苏德给瓜分了。

经过这一些列的扩张后,第三帝国的国土面积在欧洲排第二,人口排第二,工业产值也第二位,除了都弱于苏联外,德国对英法有压倒性的优势。


等到1940年5月,德国对法国开战后,这种压倒性的优势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并且德军的战术非常到位,除了在敦刻尔克让英法联军跑了33万人之外,基本上团灭了欧陆排名第一的法国陆军。

一直到这里,希特勒的大方针政策都是非常正确的。利用英法的绥靖政策吞并小国;利用英法与苏联的矛盾,拉拢苏联;利用苏联消化半个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的间歇期,吞并西欧四国。德军在大环境的鼓舞下,是战必胜,攻必取。犹如“天顶星人”一般的无敌存在。

尤其是对希特勒这个领袖的崇拜,让德国人有了一种精神支柱。而这种精神支柱,是让德国人继续扩张的巨大动力。


可是,二战打到了后期,希特勒的政策错漏百出。德国人在前期的优势,在后期一样都没有了。

首先,希特勒跌下了神坛。军方的高层与希特勒矛盾加深,不少高级将领,比如古德里安就与希特勒多次大吵,最后被调去预备役坐冷板凳。很多德军将士不知道自己在为谁而战,信仰濒临崩塌。

其次,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并宣布不与轴心国妥协。德国再想向二战初期那样,利用大国矛盾偷鸡,已经不可能。德国面对的是一个很牢固的反德联盟。面对这个联盟,德军双拳难敌四手,处处被动挨打。

第三,苏军在熬过前期的阵痛期后,已经适应了德军的战术。并且虽然苏联在莫名其妙的大清洗中,杀掉了相当多的精英将领。但是苏联在苏德战场又培养了大量的新生代将领。苏军在进步,而德军却在退步。二战后期的苏德战场,苏军已经不怕德军了。

第四,美国加入战争,并且美国还向盟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在美国的支持下,盟军成功的在诺曼底登陆。西欧的沦陷,这是压垮德国继续作战的最后一根稻草。



尤其是第四点,盟军在西欧登陆后,当时对德军的信心打击真的是毁灭性的。

就拿德军输掉库尔斯克战役之后来说,当时盟军还没有在西欧登陆,但是德军败而不乱,且战且退,局部溃而不崩。而苏军消耗巨大,对德军从未有致命的打击。

也就是说,德军在丢失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后,又接连丢了第聂伯河以东区域、斯摩棱斯克、基辅、克里米亚半岛等地区。地盘是越来越往后缩小,伤亡越来越大,但是战线保持得却依然完整。苏军每进一步,都要遭受巨大的伤亡。

德军在惨败之后,之所以还能够与苏军这么僵持着。就是因为当时,德军在西欧还有一个相对安定的后方进行支撑,东线部队打残了,就把西线刚训练或休整好的部队、补充兵拉过去填坑。

但到了诺曼底登陆之后,情况完全变了。德军为了东西兼顾,不得不把精锐的党卫军希特勒师、帝国师、霍亨施陶芬师、佛伦兹伯格师、希特勒青年师,国防军装甲教导师和第21装甲师等部队,全部抽调到西线。

这样大规模的精锐调动,就导致原本在东线战场还能跟苏军死扛几年的德军,一下子就弱了很多。



就在德军被搞得东西难以相顾,只得靠现有兵力各自为战时,苏军非常明智的在东线发动猛攻,苏军的目标直指德军在东线的核心力量——中央集团军群。

为了应付苏军的中路突破,希特勒只得把南方的装甲师抽到中部来救火。可当南方的德军北调后,南方的苏军又发动进攻。这一下就导致已经没有多余预备队填坑的德军,瞬间兵败如山倒了。

更让人头疼的是:同一年,西线盟军还在阿登发动反击,德军在西线的兵力,是一兵一卒都没法往东线调动。

等到了1945年,德军真的就是兵败如山倒了,连德国人都不认为自己能翻盘,早早的就提出了“在东线顶住苏联人,然后等着美国人来踢我们屁股”逃命方案。

当然了,这其中不包括希特勒,他对守住柏林,然后跟英美谈判还是很有信心。(想利用英美的反苏情绪,偷一把鸡)



客观来讲,德军在盟军登陆之后,还能坚持将近一年,也算是可以了。并没有如盟军期待的那样,只要盟军登陆了,德军立即就会战败投降。甚至于,德军在中间还能打出几个漂亮的反击,比如说:

陆军的华沙装甲反击战、阿登反击战;

空军的“底板行动”;

德军在库尔兰半岛北方集团军群,甚至坚持到战争结束。东普鲁士的德军扛到弹尽援绝城破时,甚至还击毙了对面负责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并在柏林城下给予了苏军将近30万人伤亡。

应该说,德军都尽到了军人的职责。但是双拳难敌四手,在那个情况下,换做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逃脱被“虐惨”的结局。

另外,由于盟军的东西夹击,导致德国早早就丢失了罗马尼亚的油田。并且合成石油工厂又是盟军的重点轰炸目标,导致德军的燃料供应大减。战役最后,德国空有不断生产出来的飞机、坦克,但却没有石油。以至于德军没有制空权,这也加速德军战败的重要原因。


Mer86


我认为有三个原因让前期无往而不利的德军陷入了节节败退的深渊:

一:德军两线作战,犯了兵家大忌。虽然德军在开战初期就横扫了欧洲大陆,但是在西边始终有一个坚硬的对手并未投降,它就是有着强大海军实力的英国。因为英吉利海峡以及不列颠空战的失败,德军一时无法战胜英国。而就在还没有扫清西线敌人的前提下,德军却向东面攻击,与有着强大工业实力的苏联作战。事实证明,后来的盟军正是以英伦三岛为跳板攻破了德军的大西洋堡垒,从而加速了德军的失败。



二:猪队友不给力、拖后腿。二战中德军总是给人一种孤军奋战的印象,其实他们也是有盟友的。比如搞笑的意大利军队和犯二的日本。在欧洲战场上,德军为了填平意大利军队挖下的坑,总是分兵去救。而在苏德战场上,日本人因为在二战爆发前的诺门罕战役被朱可夫打趴下了,所以一直不敢执行北进的战略。正是因为日本的畏手畏脚,苏联才能从远东调回精兵到苏德战场上与德军血拼。而后期,德军犯的这个错误更是坑惨了他们


三:希特勒瞎指挥。都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说句实话,二战中的德军不管是士兵素质还是将领水平都堪称是顶级的,唯独他们的统帅希特勒只有三板斧。在二战初期,德军的胜利可以说是占据了天时地利,而到了后期这些传统的优势都没了,而希特勒的瞎指挥却登峰造极。他不仅抽风似地调动军队,还将一些有水平的德军将领任意撤换,最终导致了德军的崩盘。


小强趣谈


二战后期德军的战斗力是绝对比二战前期德军的战斗力强大的。

1、德军后期更丰富的战斗经验

二战后期德军比前期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出现大量以少敌多充当救火队队长的人物。

2、德军后期更强大的军事装备

无论是坦克还是大炮或者轻武器,后期武器绝对是比前期更好更强大。

3、男女皆兵的动员力

凭着早期德军的战斗力,德国迟滞1943年才开始全国总动员。

总的来说,如果德军1939年发动大战,召得是1944年的兵,有1944年的经验,用得是1944年的武器,不说统一世界吧,吞并苏联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德军的战斗力是每年递增的。

但是为啥德军在后期的表现是每年递减呢?其实跟元首很有关系。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瞎指挥,冷了众将士的心;导致保卢斯在苏德前线投降苏军,加深元首对将军的不信任感,于是更加瞎指挥军队。德军有才华高级将领在战争后期,不是赋闲在家,就是充当救火队长的角色,没有人敢对军事战略发言、提意见。一不小心就被干掉了

实际东方战场也有一个相似的神人存在,本来军队在战场上打得顺风顺水,于是校长开始干预了,要指挥了。把好好的战局毁得不像样,最后被打败。


铯媒体


说到德军后期为什么被虐惨,有一个主要原因,两线作战。德军在苏军作战时,还与英美盟军作战,致使力量大大分散。

1943年时,战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英美空军开始对德国本土狂轰滥炸。这使得德国工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希特勒原本在5月份发起库尔斯克进攻战,结果因为坦克生产受到影响,直到7月份才发动战役。


在这期间,苏联的战时生产全力进行,工厂很快提供了前线需要的坦克,大炮与飞机,加强了苏军力量。与此同时,美国也在全力开动战争生产,为盟军提供了巨量的战时物资。战力的高低立即显现。希特勒力不从心,吃尽了两线作战的苦头。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战前,苏联情报机关为斯大林提供了详细的德国情报。斯大林有两个判断,德国在攻下英国前绝不敢进攻苏联。还有一条,即希特勒什么时候开始收集棉花,就是对苏开战的信号!结果这两条希特勒都没按斯大林预计的方式出牌!斯大林失算了,被希特勒用闪电战打了个措手不及。

结果,苏德开战初期,苏军虽然一败再败,但把希特勒拖进了冬天,让希特勒吃尽了不收集棉花,不准备冬装的苦头。希特勒在攻下英国之前就进攻苏联,埋下了两线作战的伏笔。致少为英美空军轰炸德国本土提供了空军基地。

你想想,一个人和几个人对打,如何不吃亏?两线作战是很危险的!


阳城导航


我认为德国前期做了大量的战争准备,因为在希特勒上台之后,就不断的扩军备战,还出现了很多尖端的军事武器,战略打法上也是更加的新颖。

前期的德军之所以能够横扫欧洲,除了自身的实力强劲之外,也和那些欧洲国家自作自受的。因为他们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就对德国采取了绥靖政策。当时英国首相张伯伦对此还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睡觉去吧!”。

从战争刚一开始的明明是波兰、法国、英国共同对德国宣战,但战争的整个过程却是波兰的骑兵对阵德国的坦克。压根没有见到法国、英国的动态。

就因为绥靖政策这种太过于保守的应战战策略,使得刚开始的德国能依靠其先进的军事装备和新战术,使得很多的欧洲国家来不及反应就被德军各个击破。

不过到了2战后期的德国的战线已经拉得很长了。使得战争的补给物资和人员相对于当时的盟军来说处于劣势。也不能够很好的这段时间内集结优势兵力来集中进攻。

还有一点就是,攻击德军高层领导的战略失误,就比如当时北非战场的隆美尔由于他的大意,使得北非战场的盟军寻找到了战略转机。




再说到后期的苏联战略物资比较的充足,凭借其独特的天气与德军展开激烈的周旋,使得德军进退两难。说我到这一点,让我联想到了,那时候的拿破仑的东征也是受着严寒天气的打击。你说巧不巧?


黄鳝窝


德国后期不敌苏军,我认为主要是T34坦克大量投入战斗。苏联虽然一开战就有t34坦克,但数量少,没形成战斗力。所以从开战初期到斯大林格勒战役前期,苏联基本上是用步兵对抗坦克部队,战线基本守不住。莫斯科保卫战后期,德军轻敌失误,但苏联那时没多少坦克,只是溃败,没被围歼。

但从斯大林格勒会战后期开始(前期还主要是苏步兵师防守德装甲部队),由于t34坦克大量成规模使用(t34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快速大量生产,年产2万辆),德军优势迅速消失。德国坦克虽质量更好,但产量低。当德军坦克消耗差不多,德国有限的坦克守漫长防线,变得漏洞百出。苏对德战斗逐步变成坦克碾压步兵,德军开始被大量歼灭。越到后期,这趋势越明朗,于是德国就崩盘了。


超越135495995


刀叔导读:喀秋莎、T-34和伏特加,堪称二战时期苏军的三大制胜法宝。

  

  在苏联的卫国战争中,人总是习惯于将苏军的胜利,归功于苏联红军对祖国的忠诚,应该说这没错,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决定苏德战场胜负最主要的因素是武器。

  试想一下,如果苏军没有像喀秋莎、T-34那样的恐怖武器,即使是苏联有再多的军队,德军也会照单全收,然而苏军的另一件秘密武器,则更是令德军欲哭无泪。

  

  1941年7月14日,入侵苏联三路德军中兵力最强大的中央集团军群,其先头部队刚刚攻占了苏联战略重镇——奥尔沙。

  此时的奥尔沙火车站一片繁忙,德军正在用火车,将补给物资和准备下一场进攻的兵力,源源不断的运送到这个靠近前线的奥尔沙火车站。下午2点30分,随着死神般的呼啸声,一阵突如其来的密集炮火,把奥尔沙火车站上的德军和物资列车全部炸上了天。在短短不到10秒钟的时间之内,奥尔沙火车站已被炸得面目全非,因为德军根本就来不及躲避,刚刚还是人满为患的火车站,现在已经没有了一丝生命的迹象,而这就是苏军的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的杰作。

  

  喀秋莎火箭炮是在第二次世界战的苏德战场上,对苏军新式武器火箭炮的一个流行称呼。

  喀秋莎火箭炮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研制,取共产国际俄文第一个字母K命名并印在炮车上,同时这也是苏联沃罗涅日兵工厂的武器出厂标记。火箭炮作为苏军最新式的秘密武器,从研制到生产一直受到了最严格的保密,就连苏军的大多数指挥员都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当这种火箭炮出现在战场并给德军造成了恐怖的杀伤之后,苏军战士就根据炮车上的字母“K”,把该武器命名为苏联女性的爱称“喀秋莎”,而在喀秋莎火箭炮打击下无所遁形的德军,则无奈的称其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当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最高统帅部迅速作出决定,全力生产БМ-13火箭炮,在战争爆发7天之后的6月28日,苏军就组建了第一个БМ-13喀秋莎火箭炮连。

  1941年10月7日,德军发起进攻莫斯科的“台风”战役的期间,正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喀秋莎火箭炮连不幸与德军的先头部队遭遇,火箭炮兵连的炮手们迅速架起火箭炮,其他人员则拼死挡住德军,用生命为火箭炮的发射争取了时间。在打光了全部的火箭弹之后,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为了不让喀秋莎火箭炮落到德军的手中,炮手们亲手炸毁了这7门火箭炮,包括连长费列洛夫大尉在内,喀秋莎火箭炮连官兵全部壮烈牺牲,因此,苏联红军历史上的第一个喀秋莎火箭炮连,就这样悲壮的结束了它的战斗历程。

  

  苏德战争爆发的初期,在作为“陆战之王”坦克的数量上,苏军拥有25000辆绝对优势,其中绝大部分为最新型的T-34中型坦克。

  与苏联相比,德国投入进攻的坦克为3600辆,大多数为I号、II号、35t、38t轻型坦克,但因为德军的战术得当,所以在战争初期给苏军造成了巨大损失。二战中的T-34堪称是大名鼎鼎,不论是T-34/76还是后来加强版的T-34/85,之所以能够成为苏军的主力坦克,它在实战中的优越性能和操作简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即使是一个从没有学习过坦克驾驶的农民,也可以在几天内学会怎样驾驶T34。

  

  T34/76坦克全重32吨,乘员4人,主武器为一门76.2毫米F-34主炮最大行驶时速55公里、最大行程468公里,装甲厚18-60毫米。

  T-34坦克无论在装甲、火力还是动力方面都堪称均衡,一辆T-34坦克通常备弹77发,包括19发穿甲弹,53发高爆弹,和5发破甲弹,1943年改进型T-34的容弹量增至108发 。T-34/76正面装甲厚度为60毫米,侧面为45毫米,整个车身为斜角并一直延伸到炮塔,这就直接导致1941年德国坦克装备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离上都无将其法穿透,自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首次参战,在此后一系列战斗中,德军竟找不到可以与T34抗衡的坦克。

  

  为了应对T-34,德军投入了全新的虎式、黑豹式坦克,但苏军随后也推出了T-34的加强版T-34/85。

  T-34/85是苏联人最值得骄傲的中型坦克,它装备一门85毫米/56倍口径的坦克炮,可以在1000米之内击穿102毫米的钢板,威力远远超过美国人的M4谢尔曼坦克,因此它成为了德军最恐惧的中型坦克。T-34/85是二战后期苏联坦克部队的主要装备,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型T-34坦克的总产量超过5万辆,远远超过了德军所有坦克的总和,所以,T-34系列坦克成为了苏联卫国战争最后胜利的保证,也形成了苏军威震世界的独有战术“钢铁洪流” 。

  

  除了喀秋莎火箭炮和T-34坦克之外,还有一件苏军士兵最喜爱的武器——伏特加。

  俄罗斯是个性格忧郁的民族,虽然他们平时总是喋喋不休的向别人倾诉着他们的苦难与不幸,但在两口酒下肚之后,他们立刻就会变得憨态可掬、心满意足,相信在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人能比俄罗斯人对酒的需求了,酒就是俄罗斯人的“命根子”。众所周知,在苏德战场上的“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三大战役中,德军败给了苏军,但同时也可以说是败给了严寒,而能抗拒严寒的就是——酒。

  

  在苏德战场上,苏军统帅部曾就给前线部队的配给上,签发过一份特别的命令:“前线每名士兵每天配发100克伏特加,坦克兵加倍,但禁止在战前过量饮用”。

  “禁止在战前过量饮用”,这道命令就耐人寻味了,这酒发不发或者发多少是你上边的事,但这酒发下去以后,过不过量的饮用就是士兵自己的事了。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苏德战场上,当指挥员发出冲锋命令之后,苏军战士跳出战壕便把帽子往地上一摔,嘴里喊着“乌拉、乌拉”的玩命往上冲了,您就这么想,半斤酒下肚之后谁怕谁呀。


刀墓手札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战斗力可以说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敌对方几乎没有抵抗的力量。德国军事力量和军工科技可以说都是当时世界最为先进的,不论是海陆空武器装备都是当时世界领先水平,而且德军士兵受到希特勒的政治教化影响严重,为了战争胜利不顾生死。


第二,德军并不是被哪一个国家战胜的,所谓双拳难敌四手,德军败给的只是以美国、英国、苏联为首的数十个盟军,德国受到牵制,无法腾出大量的主力部队,这也直接影响了德国的败局。


第三、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苏联恶劣的天气导致德军一时不能适应,而德国也并没有事先准备好御寒的战备物资,严寒使德军各种补寄都不能及时送到战场,让德军士兵冻死饿死不计其数。


第四,德军的燃料供应不足。盟军对德军的炼油厂和油料运输线进行了空中打击。由于德军以装甲部队为主,没有燃料供应,就是一堆废铁,没有了装甲部队掩护的步兵,面对苏军的反击,战斗力大打折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