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意!王承書院士的光輝一生

近期,央視新聞發佈了一條“我願意”的文章,記載了為我國核物理領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王承書院士的光輝事蹟,感人肺腑,催人淚下。通過“我願意”我們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中國核物理事業的從無到有、艱辛發展到成就輝煌,不單單是哪一個領軍人物的一柱擎天,而是整個英雄群體堅定信奉一種信仰,發揚一種精神而得來的。我們要銘記中國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成就是千萬個王承書共同拼搏奮鬥凝聚的璀璨結晶。歷史不應該忘記他們!

我願意!王承書院士的光輝一生

此文而只為表達對王承書院士的崇高敬意,同時向和她一樣為祖國利益默默付出奉獻甚至犧牲的所有民族英雄致敬!

我願意!王承書院士的光輝一生

55年前,新疆羅布泊,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背後,有這樣一位奇女子——年近半百,多次改行,一次次從零開始,為國家隱姓埋名30多年,用“我願意”肩負起祖國的重託。她是王承書,中國鈾同位素分離事業的理論奠基人,參與研製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為數不多的女性之一。

我願意!王承書院士的光輝一生

一生許國 “我要為國家做貢獻”

王承書從小有著極強的數學天分,她在1941年就獲得美國巴爾博獎學金。留學期間,她提出“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的觀點。

我願意!王承書院士的光輝一生

這一觀點至今仍在沿用。導師評價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王承書卻於1956年回到了祖國,和她一起回來,還有裝滿300多個包裹的書籍和筆記。

我願意!王承書院士的光輝一生

回國後,她在筆記中寫下,“1956年10月6日是我難忘的一天,在離別了十五年的祖國國境上,第一次看到五星紅旗在空中飄揚,心裡說不出的興奮。我要為國家做貢獻,國家需要什麼,我就幹什麼”。

我願意!王承書院士的光輝一生

“我願意!”

“我願意!” “我願意!”

1958年,我國籌建熱核聚變研究室,聚變能被認為是人類最理想的潔淨能源,但當時這一技術在國內一片空白。

我願意!王承書院士的光輝一生


王承書從未接觸該領域,46歲,專業已經定型,此時轉行是一次巨大的考驗。面對錢三強的邀請,

王承書毫不猶豫地說出“我願意”。經過兩年鑽研,王承書成為中國熱核聚變領域的領軍人物。

我願意!王承書院士的光輝一生

隨著國家原子彈的研製進入攻堅期,核心燃料高濃鈾研究卻進展緩慢。如果將原子彈賦予生命,那麼高濃鈾就是其體內流動的血液。1961年3月,錢三強又一次找到王承書,希望她負責高濃鈾研製。這一次,王承書再次說出“我願意!”。

我願意!王承書院士的光輝一生

“我改行了比別人損失要小。既然都是從頭做起,我為什麼不可以?我也能做。”第二次選擇,仍是短短三個字“我願意”。然而,這次的選擇意味著她要從此隱姓埋名。王承書告別丈夫和孩子,悄悄來到中國第一座濃縮鈾生產工廠,這一年,王承書49歲。

1963年底,高濃鈾投入生產,這是決定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是否成功的關鍵。1964年1月14日,504廠成功取得第一批高濃鈾合格產品,為原子彈爆炸提供最根本的燃料保證。

我願意!王承書院士的光輝一生

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掌握高濃鈾研製技術的國家,王承書帶領團隊交付產品的時間比原計劃整整提前了113天。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人,終於等到了那一聲東方巨響。

我願意!王承書院士的光輝一生

此時的王承書,面對的卻是繼續隱姓埋名,從事核事業研究,這是錢三強向她發出的第三次邀請。這一次,她還是堅定地“我願意”。這一年,王承書51歲。

一生積蓄捐給希望工程

由於長期操勞,晚年的王承書患上眼疾,但她卻以浪費為由拒絕昂貴進口藥的治療。因為保密的原因,王承書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1994年,在一次採訪過程中,王承書說,“自己覺得做人還是比較正派,但沒有做到一個真正的好黨員”。

當時,王承書已收到病危通知,她留下遺囑:將自己一生積蓄的十萬元,一分不剩全部捐給“希望工程”,遺體捐給醫院研究,書籍和筆記留給科研工作。

1994年6月18日,

默默無聞了一輩子的王承書走了。

我願意!王承書院士的光輝一生

在她筆記的扉頁裡,有一張已經發黃的字條,上面寫道:“在無論任何條件下,堅決完成黨交給我的任何任務,在必要時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王承書院士生平

1912年6月26日,王承書出生於上海的一個殷實的詩書之家,籍貫湖北武昌,不久,

闔家遷居北京。王承書與丈夫張文裕

1930年,王承書進入燕京大學物理系學習 。

1934年,王承書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獲得學士學位。

1936年,王承書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獲得碩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擔任燕京大學物理系助教(至1937年)。

1941年,美國巴爾博獎學金基金會接受了王承書的申請,同年8月王承書到密歇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物理學家烏倫貝克(Uhlenbeck,George Eugene)。在美國期間,王承書與導師烏倫貝克合作完成了多篇有關稀薄氣體動力學方面的重要論文。

1944年,王承書獲得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之後在密歇根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至1956年)。

1946年,王承書擔任美國密歇根大學副研究員、研究員,並曾兩度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工作(至1956年)。

1956年,王承書回到中國,擔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論研究室研究員,兼任北京大學教授(至1958年)。

1958年,王承書擔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熱核聚變研究室副主任(至1960年)。

1961年,王承書擔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鈾同位素分離研究室研究員、副主任(至1965年)。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5年,王承書擔任華北605所研究員、副所長,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三研究院研究員、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大型氣體擴散機總設計師(至1978年)。

1978年,王承書擔任核工業部研究員,科學技術局總工程師,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高級顧問,"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離心和激光分離鈾同位素兩個專家組組長,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教授和大連工學院物理系教授(至1994年)。

1980年,王承書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4年6月18日,王承書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