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夔州,杜甫在這裡停了不到兩年,把這裡變成了“詩城”

今天接著讀杜甫的詩。

前段時間,網上流傳一個話題叫“杜甫很忙”,各種惡搞,以蔣兆和先生畫的杜甫像為底本,惡搞了無數個版本,人為地給杜甫增添了無數個職業和各種千奇百怪的動作圖。惡搞的價值並不高,但足見杜甫在中國文化中的影響力。杜甫在他所生活的時代,也的確挺忙,他的忙,是忙於奔波行走,有人將杜甫一生行止繪成地圖,一眼望去,幾乎是繞著中國逆時針轉了一大圈,問題是,這還不算啥,杜甫把他所走過的地方,他所親見的事情都用詩記錄了下來,有很多歷史事件,在杜甫的詩裡更加鮮活。

走到夔州,杜甫在這裡停了不到兩年,把這裡變成了“詩城”

(杜甫足跡圖)

比如,嚴武死後,郭英乂(還讀yì,意為治理,安定;賢才)繼任成為西川節度使兼成都尹。郭英乂不比嚴武(嚴武在成都是操練士兵,革新戰法),郭英乂在成都驕奢暴戾,很快引起了士兵們的怨恨,杜甫765年五月離開成都,只到十月,嚴武舊日地部下漢州刺史崔旰率兵攻郭英乂,郭逃到簡州,被普州刺史韓澄殺死。韓澄很狡猾,他把郭的首級送給了崔旰,結果邛州牙將柏茂琳、瀘州牙將楊子琳、劍州牙將李昌巙又聯合起來討伐崔旰,一時之間“蜀中大亂”(《資治通鑑》語)。戰亂的結果是商旅斷絕,吳鹽不能進蜀,蜀麻不能出蜀,而同時,党項羌、吐谷渾、吐蕃、回紇又不斷入侵,難民大量湧入蜀地(因為蜀地有天然的阻斷騎兵的地理優勢,唐玄宗安史之亂史逃到這裡也是這個原因),但是屯在蜀中的官軍和侵入的外族同樣殘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個時候,杜甫正臥病雲安,他時刻關注著蜀中的情況,你看,老杜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離開蜀地了,但蜀地的情況,他還是隨時關心。他寫了《絕句三首記錄當時的事情,“詩史”之名,名不虛傳。第一首寫道:“前年渝州殺刺史,今年開州殺刺。群盜相隨劇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這些人的行為比虎狼還要惡毒啊!第二首:“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谷。自說二女齧臂時,回頭卻向秦雲哭”,戰亂之禍,一甚於斯。

後來,杜甫的病稍好了,他在766年晚春時到了夔州,就是現在的四川奉節,他在這裡住了不到兩年時間,但中間卻有幾度的遷移。據仇兆鰲的《杜詩詳註》載年譜,如圖:

走到夔州,杜甫在這裡停了不到兩年,把這裡變成了“詩城”

(《杜詩詳註》書影)

但不論如何,老杜在這裡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後的安定時光,從766年四月到768年正月,不到兩年。之後,杜甫就再一次進入漂泊了,後面會說。

據他的詩載,他剛到夔州,暫住在山腰的“客堂”,隨後就遷居到城內的“西閣”,此時杜甫的生活來源是他租了一部分公田自耕自種,到766年秋天,柏茂琳為夔州都督,柏茂琳給了杜甫很多照顧。甚至一度使杜甫過上了衣食不愁的生活,他自己租種東屯的公田,瀼西有柏茂琳贈送的四十畝柑,他還有至少五個僕人(阿段、信行、伯夷、辛秀、阿稽,僕人大都是本地的彝族人),他的生活可以維持了。

走到夔州,杜甫在這裡停了不到兩年,把這裡變成了“詩城”

(夔州詩城廣場的杜甫像已發行郵票)

但杜甫從來都是這樣,他從來都不會忘了身邊的人民,他從來都不會忽略身邊悲苦的聲音。今天我們就來讀一首他在夔州西閣時寫的詩《負薪行》,全詩如下:

夔州處女發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更遭喪亂嫁不售,一生抱恨長諮嗟。土風坐男使女立,應當門戶女出入。十猶八九負薪歸,賣薪得錢應供給。至老雙鬟只垂頸,野花山葉銀釵並。筋力登危集市門,死生射利兼鹽井。面妝首飾雜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若道巫山女粗醜,何得此有昭君村?

走到夔州,杜甫在這裡停了不到兩年,把這裡變成了“詩城”

(夔州風光)

“夔州處女發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更遭喪亂嫁不售,一生抱恨長諮嗟。”所謂的半華是指頭髮花白;嫁不售指嫁不出去。夔州這裡的處女頭髮都已經花白了,到了四、五十歲了還沒有丈夫。遭遇了喪亂更加嫁不出去,只能一輩子留著遺憾悲傷嘆息。

走到夔州,杜甫在這裡停了不到兩年,把這裡變成了“詩城”

(夔州風景)

“土風坐男使女立,應當門戶女出入。十猶八九負薪歸,賣薪得錢應供給。”土風:指當地的風俗,坐男使女立:男尊女卑,所以男的坐著女的站著。當地的風俗是男的坐著坐享其成,而女的立地侍候,男的在家裡主事當家,女的出入操持。女子揹著柴火歸來在當地是極為常見的,這些柴火賣出去的錢要供給一家生活的所有開支。現在,在某些山區,還有女子負薪養家的。

走到夔州,杜甫在這裡停了不到兩年,把這裡變成了“詩城”

(負薪女)

“至老雙鬟只垂頸,野花山葉銀釵並。筋力登危集市門,死生射利兼鹽井。”雙鬟:是處女的標誌,登危:指登上高山去打柴;死生射利:指不顧死活的掙錢獲利;兼鹽井:指女子除了負薪之外,還要負鹽。這些女子到老仍然是雙鬟垂到頸部的處女裝扮,因為窮,他們採摘野花同銀釵一起戴在頭上;不了生活,她們竭盡全力上山砍柴,到市場賣柴,為了謀取小利不顧生死,為了生活,她們還要去鹽井運鹽(鹽顯然要比薪重得多,是重體力活)。

走到夔州,杜甫在這裡停了不到兩年,把這裡變成了“詩城”

(王昭君像)

“面妝首飾雜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若道巫山女粗醜,何得此有昭君村?”山根,指山腳之下。這些女人終生勞累,臉上和首飾上都帶著淚痕,衣單體寒的她們一生都要困居在偏僻的山腳之下。如果說巫山一帶的婦女是天生粗醜,那麼這裡怎麼會生出王昭君這樣的美女?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人稱“落雁”後出塞嫁南匈奴單于和親,晉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她為“明妃”,杜甫另外有詩“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顯然,這裡的女子並不是天生粗醜的。

走到夔州,杜甫在這裡停了不到兩年,把這裡變成了“詩城”

(現在夔州山路上的負鹽毛驢)

杜甫的心從來都在關注著底層的人民,他從758年從長安城裡走出來之後,就已經跟人民血肉相連,血脈相通了。他每走一處,就用他的極富詩心的筆寫下這裡人民的生活,夔州是他的行經之處,他不僅關心這裡的女子,他也關心這裡的男子,他看到峽中的男子,少數富有的駕著大船經商,但是大多數貧窮的終生充當勞苦的船伕,有人說他們天生氣量狹窄,只圖眼前,但杜甫寫詩說:“若道士無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如果這裡真的沒有才俊之士,那麼為什麼山上有偉大詩人屈原的故居呢?

他總是在替底層的人民說話,他是介於知識階層與勞苦大眾之間的媒介,他是人民的喉舌,他總是在替人民吶喊,竭盡全力!現在夔州(奉節)城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詩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杜甫,杜甫在這裡耗盡心力,整理了他一生的經歷,像是在寫自傳一樣寫了一系列好詩,比如《壯遊》、《昔遊》、《遣懷》,他回憶自己的少年學詩,回憶自己的吳越齊趙漫遊,回憶自己的長安時代、回憶安史之亂時自己的經歷,回憶自己的漂零史,他用一己之力,用一支筆,讓夔州變成了一座詩城。

(【唐詩閒讀】之150,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