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文化自信,从恢复农历纪年开始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自媒体第170篇原创首发文章。

又到一年清明时节,路上行人(行车)密密麻麻,春光明媚,许多地方阳光灿烂。

农历三月间,连续迎来上巳,寒食,清明三个中国特色的节日,但只有清明节是法定假日,可以让国人放下手头工作,带着家人或返乡祭祖,或踏青效游,登山观水,享受春天。在最适合郊游的春季,只有这一天全国公休假。

这样的时光太少了!在国富民强,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让百姓一家团聚,缅怀先人,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有闲暇把积累的财富花在健康的娱乐上,时间太少了。

要提升百姓幸福感,增加假期是最有效的方式。与其拉长西方式的五一假期,不如恢复中国传统节日,甚至全国改用中华农历纪年,辅助以西历。

一百多年前,为了与西方接轨,中国引入西历,农历成为补充。西历固然有许多优点,比如周期相对固定,不存在闰月,但是西历是从耶稣诞生日开始纪年,有浓重的异教色彩,全国性假日的设定更与中国人习惯大不相同,比如元旦,圣诞,都在西历年底,适合西方人放圣诞大假,却跟中国人没什么关系,反而间接鼓励了中国人过洋节。在今天中国实力重返世界巅峰,中国文化急需对外输出的时候,仍然坚持西历有多大意义?

再说,西历与四季变换的直接关联度不高,与农业生产周期脱节,与月亮圆缺周期脱节,与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脱节,使用越久,越可能让下一代远离中国传统,而更加接受西方节日,这在百年前处于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中国尚无可厚非,但今天已经有负面作用!

放眼海外,除了欧洲系的西方国家和没文化的拉非国家,我们的近邻东方大国日本就始终坚持传统的天皇纪年,即使是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喊得最凶的那些年,也没有动摇过,今年五一即将使用的新天皇纪年“令和”,将是第248个年号。年号,已成为日本文化的一个表征,代表了日本文化的坚韧。

东南大岛上的前朝遗迹,也在沿用朝代编年纪年,虽然该纪年还能续命多久值得怀疑,但其不改西元的做法值得肯定。

其它如东南亚许多小国,也有着自家年号,这不影响各国将西元作为辅助纪年法,用于对外交往,而且双纪年法对生活工作没什么影响!

所以,在把文化自信提升到高的高度的今天,需要有一些真正体现文化自信的大举措,如能恢复中华纪年法,增加中华文化的传承,纪念和广泛传播,更实在的,增加群众的传统节日假期,以回归中国文明正源,促进国家自信,社会稳定,百姓欢欣,何乐而不为?

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