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脚上岸”,你想原来的家了吗?


“洗脚上岸”,你想原来的家了吗?

淘米篮捞小鱼


我曾在吃饭间打开大门等一场风来,我曾在河埠头用淘米篮捞一个下午的小鱼。农村出身的我们都有这样的回忆。拆迁十余年了,但我还时时想起拆迁前的家园——白龙桥村。

“洗脚上岸”,你想原来的家了吗?

庞杨城南花苑社区介绍图


“洗脚上岸”,你想原来的家了吗?

庞杨社区

现在白龙桥村大部分村民都居住在庞杨社区,但是我们还是叫自己白龙桥人。白龙桥村东接到京杭大运河,南临五方港,西靠航船路河,北临庞杨村。原来是胜建大队,后来改名为白龙桥村。因京杭大运河古纤道上有一座白龙桥而得名。虾笼浜、胜堂港、坝头港、赵家潭、周阿港、朱家场、杨家浜、陆家场、赵家场、凌家场、介和港、钮家场,这些地名熟悉吗?都是我们白龙桥村的地名。其中我们五队、六队都是沿着周阿港住的。小时候,因为怕我走丢,我妈妈老是教我一句话,我住在吴江市松陵镇白龙桥村周阿港五队。


“洗脚上岸”,你想原来的家了吗?

鱼塘牵鱼


“洗脚上岸”,你想原来的家了吗?

花鲢

“洗脚上岸”,你想原来的家了吗?

白鲢

白龙桥村曾以养殖业为主,在我父亲那一辈,多养殖“青鱼、草鱼、花鲢、白鲢、鲤鱼、鳊鱼”,他们将杨柳树根须排在池塘里,等鱼儿产卵。他们自己磨豆浆,撑一艘小船将豆浆均匀的撒在鱼塘里进行喂养,喂养十到十五天,再喂食细碎的菜饼,小鱼儿长大到1岁,之后不同阶段都可以出售,出售前就召集亲友、邻居聚集在鱼塘牵鱼。小鱼可作为鱼苗贩卖,大鱼可以直接卖给鱼贩子,进入各大菜场。所以在我小时候,吃得最多的就是鱼,虽然我至今也分不清花鲢与白鲢。


“洗脚上岸”,你想原来的家了吗?

浮头


大伯曾在鱼种场上班,他家里有个木头箱子里面放着显微镜,谁家的鱼不明原因浮头了,就捞一条,让他看下,这时候我大伯就会掏出他的宝贝显微镜对着鱼观察一番,告诉鱼上有什么虫子,应该用什么药水。在那个时代也是水产养殖科研人员吧。


“洗脚上岸”,你想原来的家了吗?

种桑养蚕


“洗脚上岸”,你想原来的家了吗?

蚕室

白龙桥村的种桑养蚕宝也有一定的规模。父母一辈都是听着全国劳动模范沈宜宝的事迹长大的。养蚕宝宝是妇女们的头等大事,大部分人家都有蚕室,种桑树。一年可以一般养三次,五月、八月、九月各一批,一批不到一个月就可以养成了。养蚕宝宝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温度低了烧煤球,温度高了通风。养蚕蚕是很苦的,半夜的起来还要喂食新鲜的桑叶。蚕室里有排列在架子上一个个大匾。蚕宝宝就睡在大匾上。蚕宝宝除了结的蚕茧可以做丝绸,听养蚕人说,小孩生吃蚕宝宝身体冬暖夏凉。不知道真假,但听说我小时候被喂食过。


“洗脚上岸”,你想原来的家了吗?

庞杨出租房

2006年开始,白龙桥村就开始被征地拆迁了。拆迁后建造的房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我们都是沿河居住的二层楼房,还有小的烧饭间、猪圈等,家家门口都有一片场,用来晒稻谷、拖粒、敲菜籽。现在则是三层半小楼,前面有个小院,鳞次栉比,居住卫生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现在很多人家都把自己的部分房屋出租,换取租金,地段好的完全可以靠租金生活。


“洗脚上岸”,你想原来的家了吗?

过去的村庄

小时候爷爷总说,如果我不好好读书,就只能回家种地,可是等我想种地了,却没有土地了。大部分村民都脱离了土地与鱼塘,不再务农。奶奶离开了耕种大半辈子的土地,但她觉得被征地很好,再也不用吃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了。现在她有农保,有高龄津贴,这在过去养老基本靠儿子的年代是不可想象的。偶尔她也会想念田间劳作,毕竟劳作了半辈子,重温旧梦的方法便是和她的妹妹去远处开垦了一块荒地,种了蔬果。


“洗脚上岸”,你想原来的家了吗?

湖泊养鱼


“洗脚上岸”,你想原来的家了吗?

老太太做小工种树

而原来安逸的村民在拆迁后纷纷萌发了要再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开始了失地农民再就业之旅。从来都没有上过班的村民陆续变成了上班族,邻居伯伯是原来是从事养鱼及开渔船的,他率先再就业,走上了保安的道路,他曾经骄傲的说他是我们白龙桥村最早做上保安的,他同样介绍了好多同龄人去做保安。保安薪水养家糊口,工作也不算太累。很多中年妇女都选择去厂里做工人了,或打扫卫生,或去做食堂阿姨。而年纪稍大一些的人则在附近做保洁员,或者去做绿化工作。我的外婆不顾家人反对,义无反顾走上了做小工种树的道路,骑个三轮车早出晚归,让我们担心的不行,但她很受包工头的器重。


“洗脚上岸”,你想原来的家了吗?

万宝广场


“洗脚上岸”,你想原来的家了吗?

吾悦广场


年轻人们则再也不是像原来一样居住在乡下,因为庞杨社区周围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万宝、吾悦广场也距离不远,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家里离工作地点也便利,如今出行也不靠走路或者靠船了,家家户户也都购置了小汽车,出入便利。条件更好的人家更是购买了东太湖边上的商品房。收入上也都是非农业收入,彻底摆脱了农民的身份。


“洗脚上岸”,你想原来的家了吗?

村民卖自己种的菜


生活上,仿佛从原来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变成了商品经济。每天都要经历的可能就是像“街上人”去菜场逛一圈吧。曾经遍地的蔬菜瓜果变成了香饽饽。也听说有村民靠种植蔬菜瓜果贩卖赚的盆满钵满的。


“洗脚上岸”,你想原来的家了吗?

庞杨小店


“洗脚上岸”,你想原来的家了吗?

庞杨街道


重建房屋后打乱了原来小队的顺序,让我们对周围的邻居没有之前那么熟悉,加上现在家家户户围起来的高墙,紧闭的大门,再也不是那个可以把家门钥匙放在窗户上、抹布下的年代了吧。问拆迁后的一代小侄女是哪里人,她回答是庞杨人,她这一代对白龙桥是完全陌生的,大抵白龙桥这个地名会在未来消逝。


“洗脚上岸”,你想原来的家了吗?

庞杨社区


现在的日子过得很好,只是偶尔地会提到以前在白龙桥村的时候怎样怎样。似醒非醒躺在床上的时候也会有一种错觉,是在原来白龙桥村的家里,然后盯着天花板,一点点地被拉到现实。

我想,拆迁的不只是白龙桥,和我同感的也不会只有我。真心期待记忆中的老家,还有老家的地名能够传下去。


“洗脚上岸”,你想原来的家了吗?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

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