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数次想更换太子?换了也未必好,这哥仨破坏力可能比石显大

1、宣帝:换?不换?这是一个问题

话说当年汉宣帝在位之时,很早就把与结发妻子许平君所生的长子刘奭(读音:[shì])立为了太子。不过随着这个孩子一天天长大,宣帝就发现这个孩子的性格过于柔懦、喜欢儒术,向往“以德治国”,而宣帝更看重于法德并举,“王道”与“霸道”兼而有之。面对这个柔懦的儿子,宣帝竟然仰天长叹,“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宣帝数次想更换太子?换了也未必好,这哥仨破坏力可能比石显大

汉宣帝(剧照)

此时,宣帝心目中也不是没有其他太子人选的。

许平君没做几年皇后,便被霍光的妻子霍显派人给毒死了,只为了给自己的女儿霍成君“腾位置”。霍皇后也好景不长,随着霍氏家族被宣帝连根拔起,霍成君的皇后位置也没保住。宣帝不想这后宫总是争斗不休,也可怜刘奭从小就失去了生母的疼爱,便选了一个做事比较谨慎、也没有子嗣的王婕妤做了皇后,让她对刘奭当亲儿子一样照顾。从此以后,宣帝跟皇后连见面都很少了,只不过给了皇后的位置,却没有给皇后应有的宠爱。

汉宣帝数次想更换太子?换了也未必好,这哥仨破坏力可能比石显大

王皇后(剧照)

宣帝把他的宠爱都给了其他嫔妃,其中最宠爱的当属张婕妤。张婕妤为宣帝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做刘钦。这个刘钦不但生得强壮高大,而且喜欢经书和法律,看起来聪明又有才气,对比太子,宣帝对刘钦更是宠爱,甚至经常对着刘钦感慨道:“这才是我的儿子。”母子两个都这么受宠,宣帝自然也就经常想,要不把张婕妤立为皇后,把刘钦立为太子?

天秤一直在刘奭和刘钦之间摇摆,一边是自己宠爱的儿子,一边是结发妻留下的长子。最后,还是念及其母许平君,可怜刘奭幼年丧母,确定了太子的位置,并加封刘钦为淮阳王。等到汉元帝刘奭即位,宣帝的这几个儿子也都被遣去了各自的封地,以确立皇帝的统治地位。

2、“骗子舅舅”登场

当时,淮阳王刘钦的母亲张婕妤已经去世,不过外祖母还尚在,并且随刘钦去了淮阳。张婕妤有三个兄弟,经常去淮阳拜见自己的母亲大人,刘钦每次都要给这几个舅舅一些赏赐。刘钦还不忍心看着几个舅舅总是两地奔波,上书汉元帝,请求把张氏一家迁到他的封地淮阳,没想到他的舅舅张博反而上书说打算留守祖坟,不想外迁。

刘钦感到挺遗憾,心里也不是很舒服,所以以后几个舅舅再来淮阳,赏赐的也就少了。张博为首的几个舅舅本来就是打着看望母亲的幌子来要赏赐的,眼见着赏赐少了,自然就要想办法再拿“赏赐”。

于是,张博主动跟刘钦说,"舅舅外面欠着几百万的外债,我也还不上,还希望大王(大外甥)能帮我还一下。“刘钦心想,我哪是这么好骗的,自然一口回绝了。

汉宣帝数次想更换太子?换了也未必好,这哥仨破坏力可能比石显大

金块

既然软的不行,就来点硬的。张博走了以后,就安排他的弟弟张光吓唬刘钦,说大王你怎么可以这么怠慢你的外祖母,我们的母亲呢?我哥张博说了,他要替母亲请求回家乡,不在你淮阳这儿呆着了。刘钦一听,就害怕了,他可不想背上不孝的骂名,马上派人奉上黄金五十斤(注:汉代的黄金更多的指的是黄铜)给张博。

张博一见黄金,马上乐开了花,还给刘钦写了一封回信,继续忽悠刘钦,说:“当今朝廷,连个贤臣都没有,灾异(日食、地震之类的)屡次出现,令人寒心啊,老百姓们都盼着大王呢,大王还不赶紧申请去朝中辅佐皇上?”张博自己说还不够,还让弟弟没事就劝刘钦进京朝见元帝,不过刘钦并不为之所动。

3、忽悠!继续忽悠!

刘钦虽然有一定的定力,但是还是架不住几个舅舅连番“轰炸”、“组团行骗”。

看见刘钦心动了,张博又给刘钦去了一封信:“我很荣幸能成为大王的亲戚,我给大王献了这么多计策,也不经大脑,罪过罪过。我最近去了各地遍访高人,终于在齐地发现了一位名仕驷先生,熟通兵法,绝对的大将之才。好不容易跟他见了几次面,我就跟他请教治世之道,说得那个高深啊,一般人都听不懂。现在正好边境不得安宁,我看啊,没有驷先生,是够呛能得安宁的了。我还听说北海那边也有个贤人,就是不容易找到。要是能把这两个人推荐给朝廷,那可是大功一件啊。可是,我虽然有心去请高人,可是没钱办不了事啊。

汉宣帝数次想更换太子?换了也未必好,这哥仨破坏力可能比石显大

古代竹书

赵王听说我要去请高人,马上给我拿了三十斤黄金,我才不稀罕;他还想把女儿许配给我,光聘金就有二百斤,我也没答应。我看大王你回心转意了,那我们兄弟就算万死也得报答大王的恩情啊。进京朝见君主的事儿,大王不用多说,一句话,我张博就尽心尽力,万死不辞了。大王,你看你现在还想读点什么书,驷先生手里都有,大王你只要告诉我你喜欢啥,马上双手奉上。“

刘钦收到这封信,甚是高兴,当即回信说:”我运气咋这么好呢,有舅舅的照顾,发自内心地为我好,告诉我这么重要的事,我也不能不知好歹,我马上派人把舅舅的二百万外债给你还了!“

4、外甥彻底“上钩”

两百万根本无法满张博等人的胃口,不过帮人办事儿总得有点能蒙人的信息,想骗淮阳王自然也得有点朝廷上的消息,而张博的信息来源就是他的女婿京房。

张博的女婿京房因为通《易经》、懂阴阳,很对汉元帝的胃口,多次被召见谈论大事。不过因为石显等人专权,京房自然很多意见也不被采纳,京房回家跟老丈人张博“发牢骚”,什么自己受到石显等人排斥啦,计策不被采纳啦,当然,还有一些国家机密的事情。

汉宣帝数次想更换太子?换了也未必好,这哥仨破坏力可能比石显大

汉元帝与石显画像

张博就拿这些事儿来忽悠刘钦,说自己见经见过中书令石显啦,求他帮忙,还答应给他五百斤黄金,钱到就办事。还忽悠刘钦说:“古代圣贤作事,向来都是只考虑成功,不惜钱财这些身外之物的。当今陛下还不到四十,就已尽显老态,太子还小,奸臣当道,百姓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王要是打算济世扶危,与圣人比肩,就赶紧行动吧。我这边已经找大儒替您把奏章都写好了,到时候朝见皇帝的时候,先口述,回头儿把奏章往上一献,必须龙心大悦,大王可就是在世周公了。到时候,皇帝必定厚赏大王,我们这些外家亲戚不也跟着富贵么,还差大王这点钱啊?”

刘钦见信,也回信给张博夸了一通,夸他天资聪颖、智勇双全、辩才无双、举世少有,就是有一点不理解,请求朝见君主本来是符合道义的事情,咋还要钱呢?等来张博的消息是“都答应石显了,没有钱咋办事啊?”刘钦只好乖乖把五百斤奉上。

5、事情败露

没有不透风的墙,虽然张博说得天花乱坠,刘钦被骗得五迷三道,但不妨碍朝廷那边发现了蛛丝马迹。

京房泄露国家机密、张博忽悠淮阳王刘钦的事儿被中书令石显知道了,直接上报给了汉元帝。京房和张氏兄弟随即都被关进了监狱,也有官员上奏参了刘钦一本,汉元帝还是念在骨肉亲情,不忍心加以惩罚,最后只派人送去了一份诏书,教育了刘钦一番。

汉宣帝数次想更换太子?换了也未必好,这哥仨破坏力可能比石显大

汉元帝(剧照)

“皇帝就想问问淮阳王,官员弹劾你,说你舅舅没少给你送信,诋毁政治、毁谤天子,还夸你有周武、商汤之才,说这么多大逆不道的话,你也不举报,还给他那么多钱,就你回信说的那些话,皇上都不忍心听,真替你难过。不过念在兄弟一场,而且坏的人是张博,淮阳王只是被蒙蔽了。皇上已经跟下面人说了,就不治你的罪了,不过你也得好好想想,摆正你的位置,以后多跟正直的人一起呆着,自勉吧。”

刘钦连连告罪,表示感谢国家、感谢君主,决心反省、改过自新。

后来,京房和刘钦的三个舅舅都被当街斩首,陈尸示众,家眷也被流放到了边远地区服役,在元帝的儿子成帝即位时期,刘钦求情,这些家眷才得以返回原籍。

刘钦在淮阳王位置上做了三十六年,谥号为宪,根据《谥法解》所说:博闻多能曰宪。意为虽多能,不至于大道。这大概也是对刘钦一生的准确评价了。

水言水语

汉元帝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名君,虽然其谥号为元,意为其“以义为主,行德政”,不过元帝这个德政有些过于偏颇了,他对石显等人的信任,直接导致了西汉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所以才有宣元之交,是西汉由盛转衰的分界点的说法。

不过,水一白认为就算换了刘钦,也未必就能做得比刘奭好多少,尤其他的这三个舅舅,绝不会是省油的灯。可以预料到的结果,大概也就是由元帝时期的宦官专权乱政,转换成张氏之雄起,外戚把持朝政而已。就看张博、张光兄弟把刘钦耍得团团转的情形以及贪得无厌的个性来看,三兄弟把持的朝政,也未必就能比石显好多少。

只能说汉宣帝这个A、B选择都不是好的选择,也许C选择刘嚣才是那个正确的选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