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太子废立之争中,为何李世民最后决定选李治做太子?

袁文翔


在唐朝的太子废立之争中,为何李世民最后决定选李治做太子?(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只有三个是嫡出的,李治作为李世民的第九子、嫡三子,与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都是长孙皇后所生,对当皇帝基本没希望也没什么想法的李治居然越过太子李承乾和老爹最宠爱的李泰当上了皇上,充分印证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俗语是真的存在的。

为什么说李治当皇帝近乎不可能呢?

因为他前面有两座几乎不可能逾越的大山。

第一座大山:太子李承乾

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的妃子长孙氏生下了嫡长子,李世民非常高兴,就以出生地太极宫承乾殿为名,取名李承乾,“承乾者,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李世民对这个儿子是寄予厚望的,给他配备了一个超强超豪华的的教师队伍,有陆德明、孔颖达这样的儒学大师,还有房玄龄、魏征这样的朝中重臣。

李世民继位的当年就立8岁的李承乾为太子,最初的太子没有让李世民失望,“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李世民也非常高兴,12岁就开始锻炼他的政治能力,为了儿子的成人礼,李世民剃度三千人出家、修建了两座寺庙,并为狱中囚犯减免罪行,为儿子祈福,1李世民出巡的时候,还让16岁的李承乾监国,可见李世民是下了血本的。

后来,李承乾患了足疾,走路有困难,《旧唐书》:“承乾先患足,行甚艰难。”具体原因不详,有说是遗传自长孙皇后的先天“气疾”,还有一种说法是他cosplay突厥骑兵的时候摔伤的,反正这件事对李承乾影响挺大的。

而且李承乾的豪华教师队伍责任心也太强了,对这个学生要求非常苛刻,动不动就到皇帝那里告黑状,李承乾和宦官玩一会儿就被老师于志宁批他像秦二世,孔颖达批评的更厉害,连太子的乳母都看不下去了,说太子长大了,怎么要给点面子,孔颖达却大义凛然说:“死无所恨!。

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患有足疾,李承乾开始变得叛逆期来。老师张玄素恨不得李承乾什么都听他的,结果适得其反,把李承乾逼的找人暗杀张玄素。李承乾还喜好男宠,叔叔汉王李元昌送给他一名太常乐人备受宠爱,起名“称心”,结果李世民知道后,把他的好基友全杀光了,李承乾伤心了好几个月,还建墓修碑,以示哀悼。李承乾还特别崇拜突厥,经常玩cosplay,想象自己留着辫子,骑着快马,在广阔的草原上四处杀戮,结果又被老师捅到李世民那里,黑状告的多了,李世民也相信了,逐渐疏远李承乾。

而这个时候,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了,李世民如获至宝,大肆封赏李泰,数量和规格甚至超过了太子,这让李承乾感到了丝丝寒意。

就算是李承乾再胡闹,李世民也没有动过废太子的念头,甚至还把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以表自己的决心,堵住众人的口舌。

而李承乾却坐不住了,首先对威胁自己长途的弟弟李泰下手,暗杀失败后,决定效仿老爸当年的玄武门政变,先下手为强,结果事情败漏,按律当诛,但李世民还是没有下死手,贬为庶人,流放黔州,当年年底就抑郁而死了。

第二座大山:魏王李泰

李泰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先后册封宜都王、卫王、越王、魏王,授予上柱国,李泰才华横溢,爱好文学,是当时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李世民特别允许他在府邸设置文学馆,自行召引学士,朝廷规定,王子都要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但是李世民太宠爱他,不舍得他离开,经常带着他四处巡游,特别允许他乘轿子进宫,就连李泰的儿子都被接进宫由长孙皇后抚养,李泰也没有让父亲失望,主编的《括地志》13万字,对后世影响很大,李世民奉为珍宝,每月都给李泰很多赏赐,甚至超过了太子李承乾,连大臣都看不下去了,李世民的做法并不是削弱李泰的开支,而是取消了太子的开支限制,变相地保留了李泰的待遇。

父亲李世民无限的溺爱让本无帝位之心的李泰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只要把哥哥李承乾拉下马自己就能当上太子,于是也加紧了争夺皇位的步伐。

李治能当上皇帝,真的要感谢哥哥李泰

李承乾被废后,李泰乘机向父亲撒娇争当储君,为了消除李世民的疑虑,说出了断送自己一生的蠢话:如果自己能继承大统,百年之后就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宠爱李泰的李世民听了保证,感动的稀里哗啦,立马心软,答应立他为太子,李世民把这事儿再朝堂上讲了出来,李世民是当局者迷,褚遂良等大臣却是旁观者清,立即指出来:弟弟哪有儿子亲,他连儿子都敢杀,杀弟弟那都不是事儿!

李世民一听,立即清醒过来,如果把皇位传给李泰,杀子传弟的事情不但不会发生,恐怕李承乾一家子和李治都要完蛋,李世民当年可是杀兄逼父上位的,对这事儿是极度敏感,为了保证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个爱子活命,李世民果断把宅心仁厚的李治立为储君了。

李泰被贬为东莱郡王,四年后,又晋封为濮王。

李世民去世后,李治继位,他对自己的这个哥哥还是非常优待的,三年后,李泰抑郁而死。

李世民虽然是一代明主,但是对儿子的教育出了问题,聪明伶俐的李承乾造反被废、才华横溢的李泰无缘帝位被贬,五子李祐造反被杀,最后只能选择碌碌无为的李治当皇帝,结果被武则天变了天,李氏皇族陷入极大的危险中,这与李世民当年杀兄弟逼父亲的示范作用不无关系,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李氏!


葛大小姐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

我来给大家说说李世民的儿子,一代女皇武则天的老公李治。

李治何德何能,可以当太子呢?

李治排行老九。按理说,皇位本来轮不到他。虽然他也是李世民的嫡子。他还有两个同父同母的哥哥,分别是老大李承乾和老四李泰。 李承乾和李泰虽为一母同胞,但他俩真是兄弟阋墙,斗得不可开交。

李承乾是太子,但从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而且李承乾丝毫没有改变的打算。而同母弟李泰素有夺长之念,兄弟交恶。

李泰是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

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爱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唐太宗允许李泰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 父亲唐太宗种种溺爱,加上李泰对大哥李承乾素来看不顺眼,知道李承乾继位后自己没有好果子吃,李泰就对皇位有了想法。

魏王泰多艺能,有宠于上,见太子有足疾,潜有夺嫡之志,折节下士以求声誉。上命黄门侍郎韦挺摄泰府事,后命工部尚书杜楚客代之,二人俱为泰要结朝士。楚客或怀金以赂权贵,因说以魏王聪明,宜为上嗣;文武之臣,各有附托,潜为朋党。

贞观十六年,两人的矛盾集中爆发了。李承乾先是派刺客暗杀李泰。在暗杀失败后,又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事情败露。

太宗震怒之下,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当然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因为跟他谋反的,其他人都被李世民杀了。

此时,李泰就要实现自己的谋计划,成为太子了。可是,在大臣褚遂良的劝谏下,唐太宗逐渐意识到,李泰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在利用老爹的宠爱,一步一步的想谋取太子之位。

加上李承乾被废之后向太宗争辩道,儿臣已经是太子了,我又有什么更进一步的乞求,非得谋反不成?无非是李泰把我逼上绝路,不得不为。立他为太子正好让他的阴谋得逞啊!

唐太宗想了半天,就准备立李治。因为如果立李承乾,那么李泰就要死,立李泰那么李承乾也逃不过他的毒手。如果立李治,李治和善,并且与两个哥都没有仇恨,这样他的哥哥就都能活下去了。

上谓侍臣曰:“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籓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大臣们都很高兴立李治。他们说,李承乾悖逆,李泰凶险,都不是合适的接班人,晋王李治仁孝,可以立为太子。 这样,李治通过自己的表现和大臣的拥护成为了太子。

在这之后,李世民又觉得李治有些懦弱,不太适合当皇帝。不过大臣劝他说,像你这样的热血性格,能够打下江山,安定天下。像李治这样的柔和型,正好适合守江山,无为而治,这是上天赐给大唐的福气啊! 李世民听了之后很高兴,李治的太子地位也就更加稳固了。

不过太宗李世民没有想到的是,因为爱惜两个儿子的性命,立了一个软弱无能的儿子做皇帝,将会给他的大唐江山带来多大的浩劫,又会有多少大唐宗室,忠臣名将死去。 如果李世民在天有灵,也会觉得,他的这桩交易不太高明吧!


历史漫谈君


李治能当上太子,正应了那句古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李世民权衡再三,无奈之下立李治为太子。

说来话长。

李世民与正妻长孙皇后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这三个儿子是嫡子,有继承权。

嫡长子李承乾8岁时就被立为皇太子。

李承乾早期很聪明,处事明敏,深得李世民的喜爱。

长大后,李承乾行事荒唐,在东宫里扮演突厥人,宠爱娈童称心,又得了足疾,受到李世民的责备。

这时,四皇子魏王李泰深受李世民宠爱,宠冠诸王。

李泰多才好学,招纳人才编写《括地志》,风头渐渐超过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忌惮弟弟李泰,李泰也想效仿李世民夺取大哥的太子位。

李承乾在身边人的鼓动下,打算杀弟逼父,提前做皇帝。

643年(贞观十七年),齐王李佑谋反牵连出李承乾。

李世民痛苦万分,废李承乾为庶人。

李承乾一口咬定是被李泰逼的。

长孙无忌等人主张立九皇子晋王李治为太子。

恰逢李泰犯了两个错,一是对李世民承诺将来杀掉儿子传位给弟弟李治,二是跑去吓唬李治。

李世民认识到李泰的野心。

立李泰,李承乾和李治都活不了;立李治,李承乾和李泰都能保全。

最终,李世民放弃最心爱的李泰,立李治为皇太子,并下令:

今后,太子无道,藩王窥伺,两弃之。

李治仁厚懦弱,李世民立他为太子后不放心,想改立庶出的三皇子——吴王李恪。在长孙无忌的反对下打消了这个念头。

附:唐太宗画像



余明讲历史


  中国自古皇位继承都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李世民的嫡子只有三个,分别是李承乾、李泰和李治。虽然他们三都有继承权但根据长幼有序要等到他两个哥哥失去了继承权才能轮到他。事实就是那么巧他前面的两位都失去了继承权,那只有他一个嫡子了当然轮到他了。

  不过说来轻巧,毕竟一个国家的继承人问题不能马虎,李治能成为太子也是各方博弈的结果。在这之前太子之位是李承乾的,虽然李承乾腿有点问题,但在李世民的心目中他还是太子的第一人选,而且他自幼聪慧在李世民为李渊守孝期间年仅十七岁的李承乾监国期间就能把事务处理的仅仅有条。但是之后他做的事情就越来越过分了,起初李世民也没太当回事认为太子年幼有些不良习惯也正常,希望东宫辅臣多加劝谏引导。但是后来他越来越没有节制反而与辅臣们的关系彻底破裂。最后甚至被有心之人煽动想要夺位谋反,最终失败被贬,之后郁郁而终。至此最有可能登上皇位的人失去了资格。

  虽然李承乾失去了太子之位但是还是轮不到李治因为在他上面还有个李泰。李泰也是最受李世民喜爱的儿子了,在李承乾被废之后,李泰感觉太子之位正在向他招手。于是每天都去侍奉李世民讨取欢心,他这样的做法也确实宽慰了李世民因李承乾造反而落寞的心。李世民也有意想把太子之位给他,但是这件事却遭到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朝臣们的极力反对。虽然也有不少人赞同但是反对的人也可忽视,这一情况让李世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们推举继任太子之位的正是李治。

  在知道李治会和自己夺位之后,李泰眼看到手的太子之位要被他的弟弟夺走了他做了两件错事,第一件事是他向李世民表明自己只有一个儿子,等到死的时候把他杀了传位给李治。这虽然表明了他不会因为争权夺位而手足相残,但是也因此落了口舌。褚遂良向李世民谏言魏王既然可以杀了爱子难道不会为了皇位除掉晋王吗?这也是李世民所担心的就是他们手足相残,重蹈他当年的覆辙。第二件事就是他去威胁李治,这件事发生后李世民确认为了避免三个儿子都受到伤害,李治斯最佳选择。

  至此太子之位落到了李治身上,虽然李治并不像李世民那么出名。但是在他的治理下大唐国力和威望达到了顶峰,甚至超过了李世民时期。


读史鉴往


至古以来,中国皇帝,特别有能力皇帝都喜欢自己接班人像自己,也因此有很多帝王都不喜欢自己太子,比如秦始皇就不喜欢扶苏,说太软弱,汉武帝也不喜欢刘据,说太软弱,因此皇帝的个人喜好往往决定皇位归属。

不过唐高宗李治能成太子,进而成皇帝,在李世民看来也是一个无奈中的意外。唐太宗其实一点也不喜欢自己这个看上去弱的像小受一样的儿子,到不是因为他和自己抢女人,而是觉得他没有帝王之气,最后无奈选择他,也是因为时局,朝政和无人可选而已。

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封建帝王中不算太能生的,只有14个儿子,而本文主角李治排行第九,在他前面有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都是嫡亲子弟,皇后的孩子。

因此作为传统的皇位继承顺序来说,李治不过是第三顺位继承人。

最后他能当选,他出生的神奇故事也有功劳。

据说李治出生前,长孙皇后梦见一条龙卧在自己床上,而太宗也梦见有一条锦鲤和自己同眠,也许这就是上天再给太宗暗示吧。

不过上天给的暗示只是暗示,其实一开始唐太宗并没有立李治做皇帝打算,武德九年公元626年10月,刚刚、当上皇帝的李世民就立年仅8岁的李承乾为太子。年仅九8岁的太子,一开始表现的一直很好,整天早请示晚汇报那是基本功,学习也很上进,深得皇帝陛下和朝臣的好评。

不过人是会变的,特别是毫无拘束下的皇二代,年岁渐长的李承乾走上日益奢靡腐化的不归路。

其实太子奢靡腐化,当爹的李世民也有责任。

据说有次太子的乳母说太子宫器用太少,钱太少,于是打报告说要多加一点,报告到了长孙皇后哪里被言辞拒绝。可李世民听到不以为然,说自己儿子吗,多给点应该的,于是规定“所司勿为限制”意思就是说,别限制他们花钱了。就这样在打开财政口子之下,太子的生活得到翻天覆地变化,喜好声色犬马,美食美女也就成了自然。

这件事,李世民责任重大,所谓慈母多败儿,哪知这慈父也败儿。

面对太子胡闹,当然有人劝诫,太子师傅大臣,如张玄素,于志宁等都一再劝解李承乾别在胡闹。可是李承乾到好,不仅把劝诫当耳边风,居然还迫害好心提醒自己的大臣。

这一下就要命了,太子的事情传到了李世民耳朵里面。李世民开始思考,尼玛这样的儿子,给他江山会不会害了天下。于是李世民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太子哪里转移到另外一个儿子,魏王李泰的身上,看看太子,在看看魏王李泰,他也很纠结。

一时举棋不定。

其实吧,照理说才40多岁李世民,应该没有那么急切的想要立太子,他之所以这么做,不过是怕曾经的“玄武门之变”再度发生而已。

因为他的举棋不定,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关系变得水火不容,大有大打出手的架势。这就让他后怕啊,尼玛这两小家伙,别作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

果不其然,太子李承乾看到魏王李泰越来越受宠爱,妒火中烧,居然联合政治上的失意者,叔父李元昌,还有大臣侯君集等人,阴谋发动政变。以求先发制人。

哪知道最后事情败露,也因此侯君集被杀,太子李承乾也被贬为庶民。

政变是被镇压了,可是皇位继承人还是没着落啊。

唐太宗在太子李承乾被废除之后,还是没让魏王李泰做太子,原因也很简单,他不想让所有后世子孙看到,皇位是可以依靠所谓经营得到的。

于是经过慎重考虑,贞观17年公元643年4月7日,太宗下诏,任命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并在当月下诏将魏王李泰降为东莱郡王,后来又改为顺阳王,并流放均州郧乡。

就这样,原本太子的有力竞争者魏王李泰被一杆子撸到底。

那么为何太宗李世民选择自己最不喜欢的李治成为太子。

原因看起来复杂其实很简单

就是李治的性格,“仁孝和不争”仁孝是二个词组,仁慈还有孝顺。

作为经历过玄武门之变,杀弟逼父的李世民,其实更关注自己下一辈的安全,他在内心深处不希望自己儿子和自己那一辈一样骨肉相残,于是选择一个仁慈而又孝顺的儿子做皇帝。

自己的安全不用担心,自己去世之后,也不用担心剩下的儿子有危险。这就是对后代人最大的仁慈

想想隋炀帝杨广和自己,他当然后怕。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政治上的考虑,简单说吧,唐太宗太厉害了,对朝臣的要求也太严格了。大多数朝臣虽然都很敬畏钦佩太宗,但是作为在手底下打工的大臣,其实并不喜欢这样的主子。如果下一代是一个好伺候的主,他们当然更乐意啊。

而李治就是这样一个好伺候的主。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长孙无忌,李治是他的外甥,也是他看着长大的,当然知道自己外甥怎么样。在长孙无忌为代表的朝臣看来,李治更容易受控制,也更听话,于是他们的支持就顺理成章了。

那么李世民对此不知情吗,错,他当然心知肚明,只不过他也无奈啊,但是又不得不让李治做太子因为其他儿子更不堪重任,矮子里面找长的。

于是就这样,李治幸运的成为大唐第三任皇帝,不过这个皇帝其实地位特别尴尬,在位20多年,大多数时候都在养病,也因此武则天妹妹成功上位,最后成为中国第一女帝。而背景帝就是这仁慈孝顺的李治。

评语:读历史,看人生,李治继位,最大的原因是仁孝还有不争,也因此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品是累积出来的,不要败坏人品,争夺是必须的,但是不争也是一种手段,后来的雍正帝继位,还不是这个套路。而职场其实也一样全力争取不一定会得到,做好人比手段更重要。这就是争与不争!

阿斗不傻


唐太宗,是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可明君也难断家务事,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太子之位闹的不可开交。面对儿子争宠局面,唐太宗就在几个儿子中选择了晋王李治做太子。

唐太宗晚期,宠爱魏王李泰,这就使得太子李承乾与李泰争夺太子之位,双方之间闹出了不少矛盾。而李治是旁观者清,他没有卷入两人的夺嫡大戏中。可李承乾过于冲动,他害怕唐太宗改立李泰为太子,便伙同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侯君集等人,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李承乾被废黜。李承乾被废后,非常不甘心李泰当太子,便对唐太宗说将皇位传给晋王李治,还背地里恫吓李治。但李治不怕李承乾吓唬,他直接李治将事情告诉了李世民,而被废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谋反是因为李泰对太子位有所图谋。在此情况下,李世民便决定公开选太子。而李治素有盛名,是个仁孝之人,长孙无忌等人就推荐他当太子。唐太宗一看李治品性端正,是个仁孝之人,就选李治当了太子。


李治能当上太子,一是要归功于他的仁孝,二是要归功于他的两位兄弟,要是两位兄弟不争权夺位,李治也没有机会当上太子。要知道唐太宗早年对李治说过:“行此,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在李世民心里,李治是可以当好一个臣子,他并没有把李治立为太子的想法,只不过由于时势的变化,他才立了李治为太子。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历史百家争鸣


李世民最终立李治为太子,可以说充满了无奈。

长孙皇后是李世民的结发夫妻,两人共生下了三个儿子,李承乾、李泰、李治。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害怕兄弟阋墙的悲剧在自己的儿子们身上上演,做为嫡长子的李承乾在年仅八岁的情况下就被立为太子,以杜绝其他儿子再有非分之想。唐太宗对这个儿子非常喜欢,太子生病,唐太宗为了替他祈福,修建庙宇,召度三千人出家,还减免刑徒,殷切之情溢于言表。更令人惊讶的是唐太宗下令朝中三品以上官员的嫡子都要出仕东宫,这等于明摆着给太子培植势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多数从小在深宫里娇生惯养的皇子一样,李承乾逐渐变的叛逆,加上自身的脚疾产生的自卑心理,那些官员越是劝谏,他越是不听,加上自己的男同称心被父亲杀死,他变的更偏执了。

而更令太子喘不过气来的是李世民对魏王的宠爱,史载是“宠冠诸王”,在魏王成年之后仍舍不得离开,让他继续留在长安。另外,唐太宗像当年在秦王府设置文学馆那样,在魏王府也设置文学馆,让他自行召引学士,还资助他钱帛让他编《括地志》。李世民的种种溺爱表现,当时就引起了很多大臣的猜测,这些猜测让太子感觉到了自身危险,也让魏王对储君之位产生了想法。最终,太子铤而走险,发动政变失败后被废,而魏王也因谋取储位而被贬外地。这时,嫡子就只剩下晋王李治了。

而太宗诸子中能够和李治竞争的只剩蜀王/吴王李恪了。史载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连毛主席都称其为“英物”,为其未能继位感到惋惜。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他身上凝聚的是两代大一统王朝的血脉,加上唐受隋禅,朝堂上多半数都是前隋旧臣,看起来他做太子将来承继大统也是妥帖的。可因为一个人的存在,彻底断绝了他的希望,那就是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皇后的弟弟,李治的舅舅,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一的存在,如果这些还不够的话,再加上关陇集团的核心人物。当他坚决支持立自己的外甥,反对立李恪的时候,即使英武如唐太宗也只好委曲求全了,于是在长孙无忌的支持下,最终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在太宗驾崩后,登上帝位,庙号高宗。

也许,我们可以从王号上看出一些历史的巧合吧。李泰为魏王,李恪先为蜀王后为吴王,而李治是晋王,三分归晋,是不是冥冥之中自有注定?





靖远0204


话说,太宗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在不算其他女儿的情况下。

一开始,是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对于李承乾,李世民那可是疼爱有加。后来,因为李承乾对自己的不自信,总是怕被别人抢了他王位,于是乎,他选择了造反,再后来,就被李世民贬为庶民了。

第二个儿子早早夭折了。第三个孩子就是李恪,李恪是吴王,根据历史上的记载来看,李恪应该是最好的皇帝继承人,因为这是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能文能武,但是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他的出身问题。

第四个孩子就是李泰,他的封号是魏王,之前还有好几个封号,据说李世民是最喜欢这个孩子的,叫他青鸟,是个爱称,李泰属于跟太子不对付的那种。

说白了就是想当皇帝的人,他大肆培植自己的党羽,用来跟李承乾对抗,二人就像水火一样,李承乾造反流放死后,李泰也被幽禁起来,原因就是李世民不想再看到自己的儿子们因为这个问题在争得头破血流。

第五个孩子是李佑,这个娃娃更可怜。很早就到外地做藩王,因为他整天游手好闲,跟不三不四的人在一块,李世民不喜欢他,就把他放到外面当一个逍遥王爷,但是人家不知足,准备谋反,结果就是拉到了,被李世民赐死。后来的几个孩子也都是一样的货色属于那种只知道享乐的人物,没什么本事,李世民看不上。



接下来就是第九个孩子李治。当然李治最后,能当上太子得益于长孙无忌的支持。长生无极可是李世民的心腹,正是他的几句美言,李治才当上太子。。


猴哥侃娱乐


大家好我是丁强。

首先,唐朝前期还是非常关注皇子是否是嫡子的,不是嫡子的话,基本上就排除继承人的选择范围了。比如高祖李渊其实子嗣众多,在起兵之前特意要等待在河东老家的建成和元吉等儿子成功摆脱危险,在晋阳汇合后才正式开始举起义旗。但非嫡子的五子李志云的死活高祖就没有这么上心,没有逃出来被隋朝当地官员逮捕处死。

后来大唐立国,太子,秦王,齐王三者其实都是权利日甚。三人的命令和高祖的诏令一样都是官员必须执行的正式法令,导致官员只能以接到命令的先后顺序来确定执行谁的指令,因为谁也不敢得罪。

你会发现这三人都是嫡子。而没有庶子什么事情。到了太宗继位。因为自己本身是不正常继位,肯定希望这样的人伦悲剧不要在自己身上重演。所以老早就册封嫡子承乾为太子。但后来太子和嫡次子李泰争得头破血流,肉眼可见武德年间玄武门之变的惨剧马上就要再次上演,李渊可以说是没有经验导致二子十孙同日殒命,自己还光荣的上位太上皇。李世民作为当年的胜利者,肯定要果断出手,制止悲剧再次发生咯。

所以太子和魏王李泰两虎相斗,双双出局之后,嫡子就只剩李治一人了。而且李治是太宗从小自己带大的,感情深厚,亲自为他撰写《帝范》一书,教授帝王之道。事实上,李治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大唐在他的手里疆域达到最大,除了活的没有媳妇长导致媳妇变成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之外没什么瑕疵。






丁强888


李治为何能得太子之位,在下以为有那么几个因素;第一:嫡子继承制的因素。自周以降历朝历代大都沿袭宗法之制,也就是立嫡立长,如有嫡长子就立其继承大统;若无嫡子即将长子过继给王或皇后,立为继承人。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共育有三子,长子李承乾,次子李泰,三子李治。依宗法制,李治是嫡子也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前太子李承乾因谋反大罪与被废黜,李泰又因行为不端遭太宗厌恶;李治自然而然顺延成为太子。

第二:李承乾与李泰的夺嫡之争失败,二人都失势,成全了李治;好似道家云:不与之争,乃大争也。

第三:李世民晚年对玄武门之变的反思,当年李建成、李元吉并十个侄子都被诛戮殆尽,太宗虽是胜利者但杀死亲人的惨事在他心中仍是挥之不去的梦魇。太子李承乾谋反,魏王李泰也深陷其中,李世民为了保全自已的这些子嗣决定选择当时以仁厚著称的李治做自己的继承者;事实证明,太宗还是很有眼光的,李治确是一位仁君,当政之后没有为难他的这些兄弟子侄。成了唐帝国血腥宫廷政治中难得的一抹阳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