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獻血當一項光榮“副業” 東莞“95後”女孩累計獻血4950ml

把献血当一项光荣“副业” 东莞“95后”女孩累计献血4950ml

吳翠倫將獻血當做一個光榮的“副業” 受訪者供圖

“第一次獻血是在18歲,比較有儀式感,我覺得獻血就是我的‘成年禮’。”2015年8月,來自橫瀝鎮隔坑村的“95後”女孩吳翠倫用獻血慶祝自己的18歲生日,由此開始了一場生命接力。

儘管不知道自己的血液最後會流淌在哪一位患者的體內,但吳翠倫始終將獻血當做一個光榮的“副業”。至今,吳翠倫已累計捐獻了4950ml血量,與此同時,她通過申請和檢查,成為了東莞、香港骨髓捐贈者和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在公益道路上,吳翠倫用行動踐行了奉獻精神,在她的帶動下,越來越多人加入到獻血行列中。

首次獻血成特別的“成年禮”

吳翠倫是一個“95後”的女生,今年22歲,性格樂觀、豪爽,現在在橫瀝一家企業擔任文員。在今年3月橫瀝鎮舉行的2019年“最美女性”頒獎會上,她成為20名“最美女性”之一,且年紀是最小的。“第一次獻血是在18歲,小女生都比較喜歡有儀式感,我也不例外,我覺得獻血就是我的‘成年禮’。”當她分享自己獻血故事時,這個豪爽開朗的女生打開了話匣子,向記者說起第一次擼起袖子獻血的經過。

2015年8月的一個午後,吳翠倫和朋友吃完午飯,途經嘉榮商場門前的獻血車時便萌生了獻血的想法。兩個女孩通過了血液檢查後,便上了車等候進行人工採血。第一次獻血,吳翠倫有些驚恐,當得知一包全血至少能救3個人時,她更堅定了獻血的決心。“剛開始有點刺痛感,但放鬆下來後,我能輕微感受到血液在流動,這個感覺太奇妙了!”吳翠倫說。

然而,家人得知她去獻血後,馬上提出了反對意見。但後來經過吳翠倫耐心地普及獻血知識,家人也慢慢接受了她的舉動。吳翠倫說,獻血不僅可以提高造血功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甚至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每次獻血回來,媽媽總會在飯桌上準備一份營養餐給她“補身體”。

制定了一套定期獻血計劃

對於定期獻血,吳翠倫有自己的一套計劃。因每一種成分血的保質期都不一樣,不同地區對血液的缺口也不一樣。為此,她專門下載了一個APP,它會顯示不同地區當天的血庫缺口,而她主要獻血地是東莞、廣州、香港。

吳翠倫清晰記得2018年2月中旬,香港一起交通事故造成嚴重傷亡,當時香港血庫告急,血液缺口大。她二話不說,馬上出發去香港獻血。“那天獻血的人特別多,光登記、檢查就排了三個多小時的隊,後來我獻了450ml的全血。”獻血後,吳翠倫感受到這趟香港之行的意義。

曾經,因為血液中的血紅素不夠,吳翠倫試過3次獻血失敗。她告訴記者,為了保證血液質量,開始正視自己的生活方式,除了在飲食上多補充含鐵質食物,節假日就去參加志願活動,或者跟朋友結伴去徒步、爬山、跑馬拉松。

記者瞭解到,吳翠倫共加入了五個志願組織,每逢週末,都會與朋友結伴參加志願服務活動,這樣“閒不下來”的節奏讓生活更加精彩,心情也能保持輕鬆快樂。不僅如此,她還考取了一個專業救護證,閒暇時便參與一些紅十字會和醫院志願服務隊的救助護理活動。

把獻血當做光榮的“副業”

儘管不知道自己的血液最後會流淌在哪一位患者的體內,但吳翠倫始終將獻血當做一項光榮的“副業”。一個成年人的總血量在4000至5000ml,至今,吳翠倫已累計捐獻了4950ml血量。

去血站的次數多了,醫護人員開始給吳翠倫普及“骨髓捐贈”和“器官捐獻”的知識。2017年至2018年間,吳翠倫通過申請和檢查,在東莞、香港正式成為了骨髓捐贈者和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要成為器官捐贈者不能任性,一定要跟家人商量。”吳翠倫告訴記者,習慣了去獻血後,家人對她成為器官捐獻者的想法並不意外,並給予她理解和支持。

獻血讓吳翠倫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世界的美好,絕對不是因為一個人做了很多好事,而是很多人一起做很多的小事。吳翠倫表示,我們的血液是可以再生的,但是缺血的人如果來不及補給就可能喪失生命,早一分鐘獻血就等於為患者爭取多一份生存的希望,“這是多麼有人生意義的一件事,一定會堅持幹下去。”(全媒體記者 袁健斌 通訊員 鄧明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