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玉田縣達王莊村王氏家族舉行文明祭祀先祖及重溫族史活動

中國公益記錄者在線河北訊(公益記錄者 谷守軍 邵國 攝影 孫成斌)2019年4月5日清明節,玉田縣達王莊村的王氏家族舉行了一場文明祭祀先祖及重溫族史活動活動。

本次活動由村支書王宜新等幾位德高望重人士不懈努,邀請了本縣十餘個村莊王姓以及全國各地的500多位王氏後人前來祭祖。幕後得到了第二十三世孫王得義等後人的助力。


河北省玉田縣達王莊村王氏家族舉行文明祭祀先祖及重溫族史活動


左(一)王得義左、(二)王宜新、右(一)王運文

此次活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讚揚。另外為倡導移風易俗、文明祭祀的社會新風,減少環境汙染,消除安全隱患,做出了榜樣。

據悉,達王莊村(今屬楊家套鎮)坐落在玉田城東南15公里處,村內有座王氏宗祠,為晚清時期所修。據碑文記載,王家的原籍在江南太平府當塗縣(今安徽省當塗縣)池王莊,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曾作過縣令的王氏先祖王安,遵照朝廷的詔令,帶領全家人搬到這裡安家落戶,建莊名為王家老莊,後來更名為達王莊。至今,村內大部分人家都姓王。自先祖王安至今615年,第二十六世早已問世,人丁興旺,已達數千族眾,僅玉田縣內就分佈10個村,加上寧河縣張辛莊村共11個村,另外東北、內蒙、赤峰、北京、天津等遍及全國各地。


河北省玉田縣達王莊村王氏家族舉行文明祭祀先祖及重溫族史活動


經瞭解,因王氏家譜從未間斷續修,至今仍脈絡清晰,各門各支一目瞭然。第一次續譜是乾隆19年(1755年),十四世祖王作永組織續修。第二次續譜是道光6年(1826年),十五世祖王坦所續,後年邁體弱,其長子王據德、三子王敬德繼父業操續譜之舉,並大膽改革、創新,設續譜世。細緻生卒及生平事蹟,工程之大,歷時25年之久,完成18部譜圖及譜世。第三次續譜是民國4年(1915年)至民國21年(1931年),十九世祖王授,承續族譜,歷時16年。第四次續譜2009年至2014年,二十一世孫王興宋、二十二世孫王宜棟、王宜新,歷時5年完成族譜、譜圖。2019年開始啟動族譜譜世這一浩大工程。自始祖王安至今615年,人丁興旺,26世孫已問世,雖人數不多,還很年幼,但每年總有父母帶領孩子參加祭祖,這正是世代相傳祭祖德。


河北省玉田縣達王莊村王氏家族舉行文明祭祀先祖及重溫族史活動


王世家史歷時615年,可謂悠久,期間無論間隔年限長與短,但終未間斷過族譜的續修,這就是後輩晚生們繼祖德、遵祖訓之行為所見吧。一部完整的王氏族譜記載著各朝各代,仁人志士,層出不窮,有學仕、有將軍、有朝廷要員、有州縣清官及英烈節孝等。

宗祠,或稱家廟。我國古代原來只有皇家才能立廟,稱之為太廟,一般士民不享有這一權利。明代,由於實行大規模移民政策,朝庭改變了這一習俗,允許移居外地的宗族建廟立祠。玉田境內的眾多宗族,大部分是明朝初期從南方遷來的,因而在明、清兩代建家廟者較多。這些家廟,有的甚為壯觀,有的非常簡陋;有的維繫數百年,有的壽命短暫。迄今,絕大部分已經銷蹤匿跡,唯有王敬德創辦的達王莊王氏宗祠,還保留完整。


河北省玉田縣達王莊村王氏家族舉行文明祭祀先祖及重溫族史活動


2008年10月25日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省文物廳批覆2018年10月撥款近百萬元進行修復。王氏宗祠佔地大約1500平方米,高大寬敞的主體建築“秩祜堂"以及東耳房、東廂房,如今東西耳房及東廂房已修葺一新。這些建築一律大式正脊,青筒瓦;房前有廊,青石為柱。臨街的門樓磨磚對縫,精緻典雅,實屬難得。門額上有王敬德手書的“王氏宗祠”四個正楷大字。門前曾有一座影壁,上面寫著“子孫護之”四字。宗祠內外存放著大量碑刻匾額,確實具有較高的保存和研究價值。

當年的王氏宗祠神聖莊嚴,很有氣派。“秩祜堂”內排列著高低不同、大小不等的神主牌位,懸掛著寫有“康熙賜”字樣的龍頭柺杖,還有專門用來懲罰違反族規者的紅漆木棍。秩祜堂前簷下懸掛著達官顯貴題贈的八塊金字匾額。兩側有東西耳房各2間,東耳房為義行祠,西耳房為節孝祠,用以祭祀本族中那些忠義之士,及以節婦、孝子之類。兩祠前約4米遠,有東西廂房各2間,為本族子弟習文練武之所。每年祭祀之日,各地的王氏族人齊聚宗祠,好不熱鬧。由於時代變革,合族清明祭祖活動間隔多年,自2009年開始王氏後人自發組織,籌備資金,對宗祠加以修整,並利用王氏宗祠這一祭祀場所延承了古代民俗祭祀禮儀——清明祭祖,至今已是第11個年頭。


河北省玉田縣達王莊村王氏家族舉行文明祭祀先祖及重溫族史活動


主持修建王氏宗祠的是王安的第十六世孫王敬德。此人字慎堂,又字慄菴,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生於達王莊一個耕讀之家。據《玉田縣王家老莊王氏族譜》記載,王敬德“幼年習文,壯歲(21歲)就武,壬辰(1823年,24歲)入左庠(即考中武秀才)。丰姿絕世,膂力過人”。本縣一位名叫張領魁的秀才這樣稱讚他:“幼而聰明出眾,長而才藝過人。少習弓馬,有養叔百步穿楊之巧;後精書法,有幼軍寫經換鵝之奇”。文中所說的養叔,指春秋時期楚國的射箭能手養由其,傳說他箭法神奇,能在百步外射穿楊樹葉;幼軍,是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名號,相傳他最喜歡鵝,看到一位道士養的鵝特別漂亮,說什麼也要買下來。那道士知道他擅長書法,就對他說:“你若給我抄寫一部《道德經》,我就把這群鵝都送給你!”王羲之不假思索地答應下來,抄好後真的換來一群鵝。把王敬德射箭技藝與養由其相比,把王敬德的書法藝術與王羲之相比,雖有誇張之嫌,但是也能看出,他在武功與書法兩個方面確有過人之處。

王敬德既然是個武秀才,為什麼又精於書法?起因在於續寫王氏族譜。遵照其父的遺命,青年時代他曾跟他哥哥王據德(字振華)一起續寫王氏家譜。哥倆抽空就到各村採訪王氏宗族各分支的情況,回來後工工整整地繕寫,但他總覺得自己的字寫得不好。從此,他開始在書法上下功夫。後來他哥哥為生計所迫去當教書先生,續寫家譜這件事全部落在他的身上。那時的王家處於家道敗落的時期,用王敬德自己的話說:“無力延師,吾獨奮志攻苦,忍飢寒,缺衣服,挽強弓,臨名帖,繕譜書”。這段話的大意是:因為家裡非常貧寒,沒錢請師傅,只好自己獨自苦學苦練。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他每天都要拉強弓,臨摹名家碑帖,同時續寫王氏族譜,其艱難困苦可想而知。王敬德的苦讀苦練沒有白費,不僅考中了武秀才,在書法上也取得了驕人的成就。當時一位名叫姚廣譽的拔貢稱讚他:“先生的書法由此而成矣,而草書尤臻化境。於是求書者不絕於門,好字者悉懸於壁,匪特同邑文人佩服,即鄰邑莫不仰止焉。”這段話的大意是:王敬德在繕寫家譜的過程中苦練書法,技藝大進,尤其是草書,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這樣一來,到他家裡求他寫字的絡繹不絕,喜歡書法藝術的人們都在自家牆上懸掛著他的作品,不但本縣的文人佩服他,就連鄰縣的書法愛好者對他也是非常敬仰。


河北省玉田縣達王莊村王氏家族舉行文明祭祀先祖及重溫族史活動


如今,王敬德的墨跡在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淨覺寺內尚存他所書寫的3通碑刻,其中有咸豐元年(1851年)的《智然禪師墓碑》、咸豐三年(1853年)的《重修淨覺寺碑》、同治三年(1864年)的《續修淨覺寺碑》。特別是那通大草體《續修淨覺寺碑記》,龍飛鳳舞,功力不凡,成千上萬的書法愛好者都從那裡獲得過教益。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書協主席旭字先生多次在這通古碑前流連忘返;著名書法家楊再春先生觀後讚歎說“藝術水平如此之高的大草體碑刻,國內罕見。”文化部領導蒞臨該寺時,特別矚咐管理人員:“一定要把這通碑看管好!”

為建造王氏宗祠,王敬德可算得煞費苦心。從道光十九年(1839年)就開始集資籌款,一直到光緒二年(1876年)才建成了主堂“秩祜堂”,匾額是玉田縣前任知縣馮為題寫。又經過大約7年時間,續建了廂房和臨街門樓。到這時,王氏宗祠基本落成。王敬德臨終前,還給兒子留下遺囑:“廟雖修成,當中尚缺門樓一座,以收合堂之氣,乃顯完善,爾等必須繼吾志以修之。”民國十三年(1924年),次子王綬遵照父親的遺囑,用磚牆把王氏宗祠內的東西廂房連接起來,當中建起了非常精緻的木結構雕花門樓,可惜這一門樓在“文大”中慘遭毀壞。

《玉田縣誌》載有王敬德的傳略,說此人“孝友好善”,“工於書法,尤健大草”。他還多次應縣令之邀到縣衙幫忙,“襄辦公務,實事求是,不避勞怨”。光緒年間玉田縣令組織人員編撰縣誌,王敬德已是古稀之年,但還是擔任了採訪的任務,“步詢各鄉,務得其情”,其嚴肅認真、不畏勞苦的精神令人飲佩。王敬德卒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享年88歲。


河北省玉田縣達王莊村王氏家族舉行文明祭祀先祖及重溫族史活動


如果王氏宗祠僅僅是本宗族集中活動的場所,似乎沒有必要在它身上作什麼文章,關鍵在於,王敬德的子孫在宗祠內從事過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社會活動,這些活動賦予王氏宗祠以特殊意義,這就使我們不能不對它另眼相看了。

首先,王敬德的長子王繩創辦了一個群星薈萃、名噪戲壇的昆弋益合科班,這個科班的班址就在王氏宗祠之內。連續五、六個年頭,這個科班的師徒每天都在這裡從事教學活動,30多個貧困農家子弟從這裡走上戲壇,其中不乏技藝精湛、名傳遐邇的佼佼者,郝振基、王益友等昆弋著名演員的傳記已經寫入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和《戲曲曲藝辭典》,成為享譽全國的歷史名人。王繩死後,他的族孫王宗澤又辦起了昆弋同合班,班址也在宗祠之內。這也就是說,王氏宗祠曾經為中華戲曲的繁榮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其次,王氏宗祠還是玉田縣農民運動的見證者。提到王氏宗祠,很多人都會想起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此人就是王敬德的孫子王卻

王卻三原名王作賓,字恪三,後自號卻三,其父王綖(yán延)是王敬德的第三子。王卻三生於1882年(清光緒七年),幼時熟讀“五經”、“四書”,以優異成績考取清代末科秀才。目睹清王朝日趨腐朽沒落,他決意革新強國,於1903年考取自費留學生,赴日本留學。1910年回國後,在共產黨員張明遠、肖質齋等人的影響帶動下,他接受了無產階級革命思想,成為當時很有影響的進步人士。1926年底和1927年初,王卻三積極參加了反“旗地變民”鬥爭,併為這一斗爭的輝煌勝利作出了貢獻。此後,他又在當地黨組織的領導下,為組織農民武裝自衛隊竭盡全力。他曾在王氏宗祠的大門口插上紅旗,招兵買馬,訓練農民隊伍。據親見這一事件的本村老人回憶,當時報名應徵的農民非常踴躍,而且有從南方來的革命者進行指導。1927年10月18日,為響應黨的“八七”會議的號召,在中共京東特委和玉田中心縣委的領導下,玉田縣爆發了聲震北部中國的農民暴動,王卻三率領當地農會會員積極參加,暴動隊伍一舉攻克玉田城,建立了農民政府,成立了農民革命軍。王卻三被暴動指揮部推舉為玉田縣臨時縣長。暴動失敗後,革命轉人低潮,王卻三的革命意志卻絲毫沒有動搖,他常在王氏宗祠內與革命同志一起秘密開會,研究對敵鬥爭的形勢與策略。1931年以後,王卻三積極參加了抗日救亡鬥爭。在1937年7月爆發的冀東抗日大暴動中,他與鴉鴻橋的馬文燦一起組織了一支約200人的抗日武裝,最初的指揮部仍設在王氏宗祠之內,後來轉戰於豐、玉、遵三縣,曾於豐潤三女河、遵化官莊等地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10月中旬,他和他的隊伍在遵化縣老虎嶺一帶山區遭到大批日軍的包圍,雖然連續幾次組織突圍,但由於敵眾我寡、武器裝備相差懸殊等原因,均未獲得成功。10月28日,王卻三壯烈犧牲,時年56歲。

後來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朝鮮戰爭中,在王卻三烈士的感召下,湧現出一大批族人參軍參戰,戰功赫赫。各行各業能人輩出。

二十世王宗玉,歷經抗日和解放戰爭,建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師長。二十一世王興民(健在,95歲),解放戰爭時期參加多次戰役,身經百戰,多次負傷,戰功顯赫。二十三世王得昌,抗美援朝戰爭赴朝部隊某部營長,身先士卒,率軍衝鋒陷陣,屢立戰功。


河北省玉田縣達王莊村王氏家族舉行文明祭祀先祖及重溫族史活動


如此英雄人物數不勝數,僅抗日、解放和朝鮮戰爭中英勇犧牲的烈士就有30餘位,各行各業人才濟濟,二十一世王興曾任職中央委員;二十二世王祥,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任國務院總理陳雲的秘書,後來到中央軍委任要職;二十一世王興第,電力行業發明了綁線法,被國家命名為“王興第綁線法”,至今這一發明創造仍被國家電力所採用;二十一世王興若,總機械師,曾獲“省勞動模範”、“時代先鋒”、“省紅旗人物”、“全國環境保護廠長(經理)”等光榮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如今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浪潮,湧現出諸多年輕人,投身於興辦農企事業,開廠礦、辦公司,到處可見,以點帶面,僅舉一位年輕人為例,作以簡介:二十三世王得義(隨祖輩遷居本縣代家屯村),41歲,受祖輩薰陶,是一位世代相傳的孝子,品行兼優,才華出眾,自學專修企業管理及經商之道,遵章守法,誠信守德,歷經千辛萬苦成立了自己的“北京神威名揚吊裝有限公司”,自2009年至今,經過10餘年的打拼,不斷髮展壯大,實現了風力發電設備安裝檢修項目一條龍服務,業務範圍遍及全國18個省,並與國內大型央企、國企有著長久的合作關係,被譽為“誠信第一”的實業公司。2016年至今承攬了風電跨國工程,發展到非洲各國,有印度、埃塞俄比亞等國家,並獲得國際風電行業的殊榮,是中國跨國風電檢修的第一支隊伍,為國家爭光,他帶動了一大批年輕人發家致富,他更是一位大孝子,其事蹟在我族廣為流傳,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他待人謙虛誠實,助人為樂,做了不少公益事業,被王氏族眾及社會各界譽為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的一面旗幟、一面鏡子、一柱標杆,成為整個王氏家族及周邊村莊人們的榜樣。


河北省玉田縣達王莊村王氏家族舉行文明祭祀先祖及重溫族史活動


最後,村支書王宜新說,“王氏清明祭祖活動在延承,我們要保護好、利用好王氏宗祠,我們遵祖敬宗,追隨那些為民族為國家做出貢獻的先輩的腳步不曾停止,祖輩們世代播撒著孝道的種子,在生根發芽,我們在感恩,我們在培根,我們在鑄魂,傳承民族文化,造就國家有用之才,我們是責任,構建和諧社會,我們要為和諧加油,向幸福出發,傳遞人與人之間真情與真愛,我們是接力手。尊老愛幼是中華之美德,我們要世代以承之、以光之,王氏家族屬中華民族一小小分子,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誠,匯聚一種強大的正能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追夢發光發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