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简办,“厚养”风气深入人心

□ 本报记者 王兆锋 张晓帆

本报通讯员 王伟 健双

耀泽 文静

4月5日,清明节,位于聊城市城郊的东昌府区古楼街道贾庄村,村民用鲜花缅怀先人,文明有序。

在这个村,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红白事不大操大办,厚养薄葬,已经成为村民的共识。

村红白理事会成员陈玉安说:“以前一场白事,需要100条香烟,现在只需要10多条。以前要摆二三十桌酒席,半个村的人都去吃,现在一律‘一碗端’。以前孝衣要发100多套,现在只给主要亲戚发几套。这样一场白事下来,能节省七八千元。”

“红白事是传统民俗,不办于情于理说不过去,但大操大办也不行。一场白事,要是办的铺张些,2万元也打不住。烧三天纸、五天纸、七天纸,天天摆席。对从土里刨食的农民来说,两三年翻不过身来。”贾庄村党支部书记陈玉忠说:“为制止大操大办,党支部组织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红白理事会,召开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会议,制定了关于红白事的村规民约,全村村民严格执行。”

陈玉忠的母亲去世时,他的朋友要请舞狮队在葬礼上表演,找陈玉忠商量了三五次,都被陈玉忠婉拒了。有一户村民办白事,坚决要请乐队,红白理事会的成员跟他家协商:“请乐队可以,但是不能进村,只能在离村3里外吹喇叭。”该村民一听,只好作罢。

陈玉忠介绍,村里有崇文尚武的传统。下一步,村里准备建一处公共场所,存放骨灰盒。等清明节时,红白理事会组织集体祭奠先人。通过古琴演奏、吹尺八(一种乐器)、武术表演等形式缅怀先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红白理事会已经成为山东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力量。以青岛市即墨区为例,全区在全部村庄建立了红白理事会组织,并将移风易俗纳入了《村规民约》。

去年年底,王家官庄村民姜绍起的母亲去世,按照当地风俗,姜绍起少说也要花费几万元。在得知老人去世后,村庄红白理事会第一时间介入,在宣传“厚养礼葬”政策的同时,结合本地的风俗,制订了一套“既不失礼又不浪费”的简易流程方案。

根据这套“办事方案”,姜绍起只在家里摆了2桌酒席招待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花400元购置了一个骨灰盒,前后算下来总花费不到1500元。整个操办过程中,由红白理事会核实、确定规模程序、服务项目、宴请人数和使用车辆,并在办事当天帮忙管账、理事,让姜绍起省了不少心。由于符合村规民约中“丧事简办”的规定,姜绍起还获得了一次性奖励6000元。

“刚开始时一些村民不理解,但现在村民们都感觉得到了好处。”王家官庄村副书记王丕辉说,丧事简办不仅为村民省了钱,还使“厚养”风气更深入人心,老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村民间的关系也更和谐了。

在即墨区通济街道王家院村,5块、10块钱就是一场白事的份子钱。几年来,村民的收入越来越高,房子从平房变成了楼房,现代化的电器也越来越多,不变的是近年来一直坚守的村规民约——丧事简办。

以前,有老人过世,全村的同姓人基本都会给逝者送烧纸,累加起来,半吨的小货车能拉满满的三车,村干部经过一番商议后,立了规矩并写入《村规民约》:丧事简办,由送烧纸变成送纸钱,份子钱每家不得超过10元,否则取消2300元的一次性奖励,并对事主子女各罚500元,不能参加村庄举行的各种先进和文明户的评选活动。立了规矩以后,效果非常明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