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史资料:蒙元时期内蒙古地区的交通状况初探

作者: 张文平: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蒙元王朝的驿道通畅,以大都为中心,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都司,南接安南、缅甸,西南至乌思藏、大理,西通伊利汗国、钦察汗国,北达吉利吉思。全国设有驿站约1500处,驿道上每隔60里左右置一站,大站置驿令,小站置提领,枢纽之处置脱脱禾孙稽查乘驿人员。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每10里或15里设一急递铺,任务主要是传送朝廷、行省及路府州县的文书。各站设一千户承担站役,为过往使臣提供铺马、饮食等。各地驿站由路或散府、散州长官提调,或将离路较远的驿站委付当地州县长官管理。在中央掌驿站的机构,初为兵部,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通政院专领驿站,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到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汉站(中原、江南地区的驿站)又归兵部掌管。站、铺的设立,有利于蒙元帝国内部交通的发展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联系。

一、蒙元时期内蒙古地区的驿道分布

蒙元时期的内蒙古地区是中原与漠北之间的连接地,从中原通往岭北的帖里干道(车道)57站、木怜道(马道)38站,都经过今内蒙古地区。帖里干道和木怜道通称为兀鲁思道(国道),都是从腹里通往和林地区,一条是东路,一条是西路,通常被称作“东、西两道站赤”〔1〕。此外,还有一些以上都、大同路、集宁路、丰州、东胜州、亦集乃路、察罕脑儿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和大宁路等为中心,与毗邻地区相连的驿道。

1、大都至上都间的驿道

蒙元时期从大都至上都有四条路。第一条是驿路正道,是两都间的交通干线,也是从大都通往岭北的帖里干道的前一段,因其途经望云县(今河北赤城县云州),又称“望云道”。具体路线是从大都出发,经昌平出居庸关北口,然后西行北折至赤城,又直北过独石口、牛群头驿(又名失八儿秃,今河北沽源南),沿滦河而下经察罕脑儿行宫所在的明安驿(今河北沽源县小红城)、李陵台驿(今正蓝旗黑城子)、桓州(今正蓝旗四郎城)至上都,全长1200里。

第二条西路,又称孛老站道。从大都经居庸关、榆林驿、宣德府(今河北宣化)、野狐岭(今河北张家口市西北)、抚州、宝昌州、盖里泊(今太仆寺旗南巴彦查干诺尔)、察罕脑儿行宫至桓州,东北至上都,全长1095里。孛老站道是比驿路正道较早的大都至上都的干线驿道,中统年以前,凡使臣、官员乘驿均取此道。望云道成为驿路正道后,孛老站道成为搬运缎匹、杂造、皮货等物的运输线路。不过,大汗秋天从上都回銮时仍行此道,并宿顿,沿途设有25处纳钵,因此又称纳钵西路。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元英宗即是在这条道上的南坡店纳钵遇害。

第三条叫黑谷东道,俗称“辇路”,是皇帝车驾所行之路。从大都经昌平至龙门,与西路分岔,经黑谷(今北京延庆县西北)至牛群头驿与驿路正道合辙,再经察罕脑儿行宫、李陵台、桓州至上都,全长1220里。这是大汗从大都去上都的专用道,沿途设有18处纳钵。

第四条是东路。从大都经通州、顺州(今北京顺义县)、檀州(今北京密云县)、古北口、宜兴州(今河北滦平县北兴州村小城子古城),沿滦河西北上行,经东凉亭(今多伦县白城子古城)至上都,全长1300里,是“东道御使按行”之路。

2、上都至和林的帖里干道

上都未建以前,从中原地区到漠北去的东路都是出野狐岭,经过抚州、昌州,越过昌州北的金界壕,向东北行至鱼儿泊(今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复折西北行至克鲁伦河上游,西转达和林。这条路被称作“鱼儿泊驿路”。贵由汗时期,北方儒士张德辉应忽必烈的征召赴和林,即行此路。

上都建成以后,帖里干道从上都到和林,仍经鱼儿泊。从上都北上,经伯只剌、憨赤海等11站到鱼儿泊,路程约300里。过鱼儿泊向西北行,沿今锡林郭勒河而下,到失儿古鲁站(锡林郭勒河边)、阔斡秃(阿巴嘎旗北部)、益图(今蒙古国达里甘嘎南朱勒格特山达),约沿今达里甘嘎至温都儿罕的公路,即可达克鲁伦河,再西行到和林城。

3、上都至和林的木怜道

木怜站道从上都出发,西南行经李陵台,向西经兴和路宝昌州(今河北沽源县九连城)、威宁县(今兴和县台基庙古城)和集宁路、大同路北境,由丰州西北甸城谷出天山(今大青山),经净州路、砂井总管府,过“川”(译言“沙漠”)中,西北至汪吉河(今翁金河)上游,折北行达和林。沿路驿站可考者有,兴和路境内有咸水湖畔的苦盐泊站、扎哈站,燕只哥赤斤站(在今卓资县境内)约在集宁路境内,“川”中有察罕憨赤海、察罕忽鲁浑、阿失不剌等驿站,此外丰州、净州和砂井也都是木怜道上的重要驿站。

4、以大同路为中心的驿道

蒙元时期的大同路是一个东、南、西、北交汇的交通枢纽之地。向东通大都,向南可到冀宁(今太原)、平阳,向北达集宁路与木怜道相接,向西到东胜州。

大同路往北通往集宁路的驿道,在集宁路与木怜道相交,从而使集宁路成为一个重要的北通上都与和林、南连大都以及中原的交通枢纽之地。21世纪初年以来集宁路考古发掘揭露的市肆遗址以及出土的大量各色瓷器等〔2〕,证明了这一点。

从大同路向西通往东胜州的驿道,途经白登(今山西阳高南)、常乐(今丰镇市马家圐圙乡三泉村附近)、岱海南岸的下水镇、丰州等驿站,在丰州又与纳怜道相接,然后抵达东胜州。丘处机从中亚归来,曾路过下水镇。在丰州南的大黑河故道、今呼和浩特市东南17公里处,发现了一座石桥故址,为石轴柱桥结构,出土了大约130多件石构件,年代推测为蒙元时期,是当时连接丰州和岱海地区、东胜州之间的必经之途,可称为“丰州桥”〔3〕。

5、由东胜州经中兴府至河西走廊的驿道

这条驿道从东胜州出发,经中兴府到达河西走廊,与传统的丝绸之路汇合,西可通中亚,北经亦集乃路可到和林。东胜州到中兴府之间,沿黄河北岸而行,元初设水站10处,属东胜州管辖的有只达温站、白崖子站、九花站、怯竹里站和梧桐站等5站,后全线增设至14处驿站,水陆并用,中兴府附近设哈温站,原西夏的新安县城亦是其中一站。从中兴府向南,在灵州与从奉元(今西安)而来的丝绸之路相交,再经鸣沙、应理到永昌府,进入河西走廊,在甘州(今甘肃张掖市)分为两线,西线仍为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北线折向西北行,顺黑河而下,经亦集乃路,越过戈壁滩可通和林。

元世祖时马可波罗东来,经宁夏到达丰州,走的即是这条道路。马儿可思和列班骚马从大都出发到耶路撒冷朝圣,先到马儿可思的家乡东胜,晋见了汪古部君主君不花和爱不花,然后再到中兴府。意大利人、方济各会教士鄂多立克于1325年回国,也是先到东胜,再经甘肃、吐蕃回到意大利的。由此可见,这条从北面交汇到传统丝绸之路上的驿道,在蒙元时期的东西交通上是非常重要的。

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燕家梁村南侧台地上的燕家梁遗址,应是当时东胜至中兴府驿道上的一处重要的水陆驿站。遗址面积东西长650米,南北宽600米,早年曾征集到青花大罐等瓷器多件,21世纪初年经三次发掘,发现了成排馆舍和各类瓷器〔4〕,表明了燕家梁遗址交通的发达和贸易的繁荣。燕家梁遗址应是东胜州所辖五站之一,站名尚不可考。

6、中兴府至亦集乃路的纳怜道

由中兴府到亦集乃路,绕道河西走廊路途较远,为了加快军情机密的传递,还开设了从中兴府直达亦集乃路的纳怜道,沿线设驿站24处,其中大部分归甘肃行省管辖,因此该驿道又称作“甘肃纳怜道”。这条驿道从中兴府出发,翻越贺兰山后,直通亦集乃路,走的大约是相当于今天宁夏到额济纳旗的穿越阿拉善盟北部的公路。沿途见于记载的驿站有黄兀儿于量、塔失八里、揽出去、哈必儿哈不剌等〔5〕。纳怜道是“专备军情急务”而设的,规定只许“悬带金银字牌面,通报军情机密重要使臣”经行,其余一切人员则只能由兀鲁思两道来往〔6〕。但也有例外,如至治二年(1322年),乃蛮台任甘肃行省平章政事,为了缩短从兰州经甘州到亦集乃路的运粮路程,曾下令自宁夏走纳怜道直通亦集乃路〔7〕。

亦集乃路管领的站赤,见于黑城出土文书的有8站,分别为在城站、盐池站、普竹站、狼心站、即的站、马木兀南子站、山口站和落卜兙站。其中在城站位于亦集乃路城内,盐池站和落卜兙站位于城北,其他5站位于城南。位于城南的站赤,有可能是从甘州而来驿道上的站赤,也有可能是纳怜道上的站赤,具体尚不可考。

在城站位于亦集乃路城内总管府的路南,紧靠西城墙根,但自有院落与城墙隔开〔8〕。院落有土筑围墙,东、西墙长约42米,南、北墙长约39米,东墙开门,宽约10米。院内有一组品字型建筑物,房屋用土坯垒砌墙身,尚存有高约1米的墙根,有面东背西的正房五间、南厢房四间,北厢房已不太明显。正房内有火炕、锅台,出土残铁锅等物,应为饮食起居之所;南厢房内未发现任何遗物,应为存放物品之处。院内见有不少畜粪。

7、以察罕脑儿为中心的驿道

从察罕脑儿(今乌审旗三岔河古城)往南,经白塔儿(陕西靖边县)、延安、甘泉、中部(今陕西黄陵县)、同官(今陕西铜川)、耀州(今陕西耀县)等地,到达陕西行省的交通中心奉元(今西安)。从察罕脑儿往北,在东胜州附近渡黄河,西通中兴府,东连丰州。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冬十二月渡黄河,次年春过夏州、盐州,出萧关,驻六盘山,当时已打通了由东胜至察罕脑儿的道路。

8、以大宁为中心的驿道

由大宁向北到恩州(喀喇沁旗西桥乡东土城子),经花道(赤峰市东南古山林附近)、狗群部落(赤峰市东北建昌营子附近)、高州站、阿木哥大王府(呼伦贝尔市阿穆古郎)、全宁路到临潢(赤峰巴林左旗)。由上都东行,经狗群部落、花道站、恩州站到北京站(大宁路)。从大宁东行,经岔道等驿、沈州到辽阳。从大宁到大都则有两条路,西路溯老哈河而上,经富峪站(宁城县西南甸子乡),顺瀑河和滦河而下,再经喜峰口、通州至大都;东路从大宁向南经永平(河北卢龙)、丰润、玉田、蓟州、通州到大都。

9、连接东道诸王的驿道

从通州经顺州、檀州到古北口,出古北口至兴州,东北行经今承德、隆化附近入今赤峰市境,大约在今巴林桥一带渡西拉木伦河,从今林西县北越大兴安岭,经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到达济南王府(合赤温后王)。再北行经斡鲁速城、捕鱼儿海子(贝尔湖)、吾失温(乌尔逊河)、阔连海子(呼伦湖),分别到达齐王府(合撒儿后王)、广宁王府(别里古台后王)。

二、蒙元时期内蒙古地区的交通运输状况

翦夏灭金,内蒙古地区是大本营。1211年、1212年、1213年,成吉思汗三度征讨金国,所率大军主要沿后来的帖里干站道南下。1211年,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率西路军从木怜道南下,经砂井、净州,沿白道(今呼和浩特市西北蜈蚣坝)破云内、东胜等州。1260年,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忽必烈沿帖里干道和木怜道两道北伐,到和林驻冬后,沿木怜道班师。这些军事活动,开辟、扩大了驿道。

蒙元时期内蒙古地区集结了庞大的军事、行政人员和诸王投下属民,他们的粮食、日用品都仰给于中原和南方,内蒙古地区又是运送诸王相赋的必经之地。因此,内蒙古地区的物资运输一直很繁忙。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时,命各地筹粮,匹路囤于砂井、净州,东路积于鱼儿泊。当时,“大同宣慰使法忽鲁丁,扑运岭北粮,岁数万石,肆为欺罔,累赃钜万”〔9〕。中统元年七月,忽必烈令燕京、北京、西京、真定、平阳、大名、东平、益都等路宣抚司,造羊裘、皮帽、靴、袴均以万计,运至开平。蒙元时期,每年要从兰州籴粮二万石,经宁夏、甘州运至亦集乃路。至治二年(1322年),甘肃行省平章政事乃蛮台下令,将粮食由宁夏经纳怜道直接运至亦集乃路,减少脚程近2000里。

除运粮外,建筑材料的运输量也大得惊人。在今内蒙古地区,元上都的亭台楼阁、诸王投下府第、寺庙、仓储、官署等建筑甚多,尤以大安阁、王府、寺庙建筑规模宏大、形制华美。而这些建筑所需材料多由中原、江南转运而来。大安阁就是拆北宋都城开封熙春阁的材料,经陆路、水路北运上都,略加损益后建成的。

交通驿站的发达还体现在中外使臣来往方面。以大蒙古国的分封为基础,钦察草原的术赤兀鲁思形成了钦察汗国,在中亚的察合台、窝阔台系诸王分别建成了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中统之际,旭烈兀在波斯、阿拉伯建立了伊利汗国。这些汗国开始时与蒙元政权联系密切,宗王们还在中原有食邑,租赋亦源源不断地输入汗国。后来钦察、伊利、察合台三汗国逐渐独立,但在名义上仍奉元朝皇帝为宗主,彼此之间使臣来往频繁。而且,使臣、商旅主要经由丝绸之路,从大都或上都向西经今内蒙古地区入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再分路通往各汗国与西方。至元初年,伊利汗国的旭烈兀派伯颜入元朝奏事,世祖以伯颜相貌伟岸、言辞敏捷,便将他留在身边,后来的平宋战争就赖伯颜与阿术主持。而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朝枢密副使孛罗奉旨出使伊利汗国,同行的有爱薛等人。孛罗到波斯后,被阿鲁浑汗留在身边,他为拉施特撰写《史集》提供了不少口传资料。

蒙古人的崛起震惊了欧洲的僧俗封建主,他们急切地想了解蒙古人,并试图与蒙古人建立友谊,借此解除蒙古人的威胁,进而想利用蒙古的力量对付伊斯兰教徒。为此,他们不断派遣传教士到蒙古。1245年4月,教士普兰诺·卡尔平尼等人奉罗马教廷之命分别携带教皇给蒙古可汗的两封信,从里昂启程。1246年7月,卡尔平尼加到达和林附近的失剌斡耳朵,参加了贵由汗的登基大典,11月赍贵由回书而返。卡尔平尼回国后撰《蒙古史》作为出使报告。1253年,法王圣路易又遣教士鲁布鲁克出使蒙古。鲁布鲁克先在萨莱城觐见了拔都,又于年底在和林之南翁金河畔的冬营地朝见了蒙哥汗。居两月,鲁布鲁克携蒙哥汗给法王的信归国。鲁布鲁克著《东方行记》报告了这次奉使过程。而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来华则是妇孺皆知的事情。约在1275年,聂思脱里派教士、大都人列班骚马和东胜州人马儿可思,决定去耶路撒冷朝圣,忽必烈发给圣旨,他们随商队西行,后留居伊利汗国。

三、结语

驿道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岭北行省是大蒙古国的龙兴之地,在统治中心南移之后,这一地区成为抵御西北叛王侵扰的第一道防线。而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地区的以上都为中心的系列城镇,则构成了第二道防线,它以弘吉剌部和汪古部为两翼,对岭北行省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往东部,原“五投下”蒙古部落列置于东道诸王和上都、大都之间,对东道诸王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驿道的作用就是传递军情、运输军备,汉地的物质财富与蒙古部落军队的有效结合,是蒙元王朝战胜西北及东道诸王叛乱的重要保证。而这些驿道在另外一个方面,又对大漠南北商业经济的繁荣以及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注释:

〔1〕陈永志主编:《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瓷器》,文物出版社,2004年。

〔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6年发现并清理了该处桥梁遗存。

〔3〕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处编著:《包头燕家梁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0年。

〔4〕周清澍:《蒙元时期的中西陆路交通》,《元史论丛》第四辑,1992年。

〔5〕《经世大典·站赤》,见《永乐大典》卷19421,页4,延祐元年文件。

〔6〕《元史》卷139《乃蛮台传》。

〔7〕李逸友编著:《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页30,科学出版社,1991年。

〔8〕《元史》卷176《曹伯启传》。

(张文平: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