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欺国太甚”的例子?

熙阅历史


世界上不光有大国欺负小国,也有小国欺负大国,这就是被誉为日不落帝国余晖的马岛战争。大英帝国虽然衰落了,但也绝对不会让阿根廷这种实力的国家欺负到自己头上来。在英国看来,阿根廷胆敢向自己挑衅就是莫大的侮辱,自然有一种虎落平阳之感。



1981年,阿根廷国内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国内爆发了长期性的罢工,对军政府的攻击舆论愈演愈烈。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加尔铁里决定对外发动一场漂亮利索的战争来转移公众视线,结果这个“软柿子”就挑中了国力大不如前的英国。


由于英国并未直接作出反应,同时撤走了坚忍号,加上同年《英国国籍法》中限制给予马岛居民全面公民权的做法,阿根廷认为无论是出于道义还是现实利益,都到了他们出兵的时机了,而英国也无暇顾及这没多大经济和战略价值,同时距离本土万里之遥的孤岛了。

然而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是绝对不愿意看到大英帝国的荣光在自己手上折损的,因此英国迅速出动了一支特遣舰队,出动了皇家海军三分之二的力量去争夺这么一座象征意义远超实际价值的群岛。



最终英国获胜,阿根廷的军政府垮台。而铁娘子政府的权威则得到加强。


普鲁士之魂


如果不说中国历史,老妖想起印度在南亚横行霸道,渗透不丹,吞并锡金,控制尼泊尔才是真正的“欺国太甚”

1、网上流传的不与中国建交的、幸福又纯洁美好的不丹是因为外交受印度控制而无法与中国建交。

梁朝伟与刘嘉玲在不丹完婚后,网上曾一度盛行描述不丹的文章。老妖犹记得里面讲不丹人的生活是多么穷但精神富裕,宛若人间净土。

尤其是其中一段描述不丹国际关系的,说不丹至今没有与中国建交也没有与其他常任理事国建交。

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字里行间透漏着,不丹的精神高贵,不畏强权不食人间烟火。但实际上根据1949年印度和不丹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的规定,不丹内政和外交要接受印度的"指导"

顺便一提不丹王妃貌似受印度教育出身比较多。

2、印度帮助尼泊尔修建自己的水电站,但水电站由印度运营,尼泊尔得高价买电。

前段时间中国的铁路通到尼泊尔以及中国为尼泊尔提供网络一度成为新闻热点。流传“大破印度的垄断、封锁”等。

实际上这句话倒是一点不假,尼泊尔人的许多生活物资都需要印度的支持,所以印度时常以断石油、煤油等燃料以及其他物资威胁。当亲中领导人上台后,印度直接封锁了尼泊尔边界。

当然还有更“欺国太甚”的例子。

比如印度帮助尼泊尔开发水电,修建水电站,可是尼泊尔的水电站不仅是由印度人掌控,而且水电站修好之后主要是为印度服务,尼泊尔用电还要高价购买。

3、曾经的锡金从内政、外交、国防由印度控制直到被完全吞并

在中国锡金从地图上不存在是2005年开始,中印双方2003年互相承认后,锡金名义上的痕迹就不存在了。

印度虽然不喜欢英国的殖民,但是对于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遗产,倒是一点都不谦让。英国退出南亚后。

1949年印度以“防止动乱和流血”为由,派兵进驻锡金,委任印度人拉尔为锡金首相。

1950年“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规定锡金为印度的“保护国”,印度控制锡金的国防、外交、经济等大权。

锡金因不满印度的控制,发起示威行动,印度直接派遣军队镇压,然后完全掌控锡金内政外交国防,此后锡金政府首脑、议会会长等都由印度人担任

几年后在印度的控制下,锡金人“自决”加入印度,成为一个邦。


三哥虽然挫了点,但是扩张上还是占了不少便宜


妖鬼杂谈录


说个大家不太熟悉的国家,立陶宛。看看这个国家的历史,有点惨。

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东岸,隔壁就是拉脱维亚、俄罗斯和波兰。这个国家是个有着辉煌历史的古国,曾经也和俄罗斯正面较量过。后来国力衰退,开始各种受欺负。

隔壁邻居就是俄罗斯嘛,所以日子不可能好过。1795年,家道中落的立陶宛并入了俄国,开始受欺负。

一战的时候,德国人冲过来占领了立陶宛。战争结束之后,立陶宛终于喘了口气,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此时的立陶宛被波兰人欺负着,波兰直接用枪炮威胁,签订不平等条约搞到了维尔纽斯地区。


但是,立陶宛最惨的是二战期间。

1939年苏联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这难得的蜜月期里,立陶宛和附近的一大片区域,都被划分到了苏联的势力范围内。苏联随后就要求立陶宛,允许苏联在立陶宛沿海地区驻军。这种过分的要求,立陶宛一开始是拒绝的,但是当苏联的装甲部队开到边境之后,再说“不”已经没有用了。

1940年,驻扎在立陶宛的苏联军队忽然占领了这个国家的各个战略要地,实际上控制立陶宛。在这期间,立陶宛的很多社会精英分子都被逮捕,因为立陶宛政府不敢说话,他们大多都被处死或者流放了。

随后,立陶宛在苏联的迫使下,“兴高采烈”的成为了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


稳定的日子没过多久,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了。德军迅速占领了立陶宛,然后开始搜捕和处决犹太人,以及亲苏人士。

(立陶宛的犹太人)

被德国人蹂躏了几年之后,1944年苏联反攻,又一次占领了立陶宛。然后,开始搜捕和处决和德国人有过合作的立陶宛人。很多人,都被流放到了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

二战结束之后,立陶宛人一直在默默地抗议着,希望能摆脱苏联的控制。各种抗议游行一直持续到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当然,苏联是坚决不同意的。

不过,此时的苏联已经奄奄一息,支撑不了多久了。1991年9月6日,苏联终于承认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以及立陶宛的独立,这也是苏联解体的开始。

波兰欺负、德国欺负、苏联也欺负,立陶宛也是够惨的。


七追风


苏中七战七捷,粟裕把李默俺欺负的不成样子。用3万新四军,欺负得12万国军受不了,这样的“欺人太甚”的事情,实在少见。

黄埔军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作为黄埔三杰的李默庵,在军事上还是很有才能的,可是遇上粟裕,直接被虐成了渣渣。

粟裕对高邮日军发动的对日寇最后一战,让华中根据地连成一片,仅仅隔着一条长江,就能到达蒋政府的首都南京。注定了这里会成为国共开打的主战场。

当李默庵集中了5个整编师12万人进攻苏中时,整编83师师长李天霞说,我们没问题,一个团就敢打共军!骄兵必败,83师虽然精锐,也注定是要给解放军送人头的。

  • 一战宣泰

粟裕将军授衔瞄准的就是五个师中最精锐的83师。当时83师一个团在宣家堡驻守,粟裕将军集中了6个团长途奔袭,不仅打掉了这个团,还捎带脚打掉了增援的1个团两个营,83师元气大伤。就在宣家堡打响时,李默庵正在准备出兵苏中,没行到后路被抄了吧!

宣家堡攻克,李默庵赶紧派49师攻向如皋,想要切断华中野战军退路。如果这一计策能够成功,华野可能陷入重兵重围。可是,宣家堡战役之后仅3天,华野就绕到了49师背后,49师的后路被断了!两天两夜的时间,49师差点被围歼,一个整编旅被击溃,歼敌人数过万。为了保障战役灵活性,华野见好就收,主动撤离战场。

  • 三战海安

李默庵占领如皋,占据了有利位置。于是两军开始了对海安的争夺。面对敌人6个旅的优势兵力围攻,粟裕再次决定撤退。粟裕从海安到淮安,300里带着警卫员前往华中军区,说服了上级。

如皋战役不战而撤,大大助长了敌人的骄横气焰。国军五个师纷纷开始“放卫星”,你报2000战果,我就报5000,你敢报5000,我就报10000!李默庵一统计,华野好像已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啊!

  • 四战李堡

就在这时,粟裕向中央军委“斗胆直陈”,从山东野战军陈毅部借来一个旅,主动发动了对李堡的奇袭战!短短20小时,消灭敌人1.5个旅。这是苏中战役的第四战,李默庵带领的国军,只好继续收缩阵线。

  • 五战丁堰

李默庵没想到的是,粟裕敢绕开重兵集团,以黑虎掏心之势进攻南通和如皋之间丁堰等地。此地驻守的是交通警察总队,是从戴笠的忠义救国军改编而来。这些“交警”,装备了大量卡宾枪等自动武器,但缺少重武器,擅长游击战,可是面对阵地战和运动战,直接就成了菜鸡。丁堰之战,我军消灭了交警总队5个大队(相当于团),缴获了大量自动武器。

六战如黄路

李默庵并不甘心失败,迅速向如皋增援一个旅,又派出黄百韬25师离开泰州攻打邵伯。粟裕当即决定,取道黄桥,攻克泰州,让黄百韬两面受敌。刚到黄桥附近,迎面撞上增援如皋的99旅。华野集中5倍兵力,分分钟灭了99旅,王铁汉派出接应99旅的军队也被打掉大半。这场发生在如皋到黄桥公路上的战役,共歼敌1.7万人。这就是“如黄之战”。

  • 七战邵伯

如黄之战,大大震慑了围攻邵伯的整编25师,黄百韬只好撤军,邵伯防御战宣告胜利。

从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粟裕3万人,面对李默庵12万人,仅仅40多天时间,消灭敌人5.3万人,李默庵名誉扫地,从此退隐江湖。

粟裕在苏中战役中上演帽子戏法,7次交战,5次大胜,除了海安防御战和邵伯防御战未竟全功,其他都是完胜。尤其是与国军的这些精锐美械师交战,缴获了大量自动化武器和火炮,一顶“运输队大队长”的帽子,稳稳地戴在了蒋介石头上。

在国军进攻状态下,我军取得这样的胜利,有情报部门的很大功劳。在华野所属的“四中队”,敌人的所有作战部署都被破译,甚至敌人上报的位置,也全部被我军所获悉。粟裕将军根据这些电文,经过精确计算,迅速抓住战机,每次都能集中三倍乃至五倍兵力,几个小时击溃敌人,然后转战他处。就这样,敌人在明处,我军在暗处,我军只要牙口硬,想吃那块吃那块,而敌人,只能被动挨打,左支右绌。

关注历史知事,给你讲解更多好玩的历史知识!


历史知事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深知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不可避免,开始着手在军事上预做准备。1932年1月便把位于北平的陆军大学迁至南京,并辞退了学校所有的日本教官,换之以德国军事顾问;在军事委员会内部特别成立了“警卫执行部”和“设计委员会”两个单位,秘密运筹对日备战,同时拟于1938年之前完成60个德械“调整师“的装备和训练。



(军委会委员长)

日本人敏感的掌握了其中大部分信息,开始变本加厉步步紧逼,双方博弈的焦点就是毗临东三省的华北地区。1933年初关东军首先侵略热河,华北军事最高长官“北平军分会委员长”张学良麾下的东北军一败再败,被迫引咎辞职出洋“考察”,接任的是黄埔系二号人物何应钦,而日军前锋则兵抵长城沿线。

晚清政府丧权辱国的条约,让两支日本军队同时驻扎在中国土地上,并且配合起来觊觎华北和平津:首先是关东军做贼心虚,为了保证“伪满洲国”的军事安全,需要占领长城沿线以为凭障;然后是司令部设在天津的日本“中国驻屯军”,则希望效仿关东军搞出事情侵占华北大地,在两伙賊寇的共同作用下,1933年3月“长城抗战”终于爆发。

(主要罪魁、驻屯军参谋长酒井隆)

对蒋介石而言,华北与东北有着本质的不同,东北三省虽然名义上施行易帜归顺了南京政府,而实际上仍然是张学良和东北军自己的地盘,南京势力很难渗透进去。但华北可是国民政府的主权地区,如果任由日本人宰割,蒋介石的执政基础和统治地位必然遭到质疑,无论是为国家民族还是个人政治前途计,他都必须抵抗。

于是徐庭瑶率领的中央军第17军火速北上,在长城内外与日军激战,所属部队中倒也将星闪烁:关麟征、杜聿明、郑洞国、戴安澜等等,东北军和晋绥军也奉命投入战斗,各路中国军队共计八个军团14个军25万余人,期间也涌现了傅作义大战平西、29军大刀队喜峰口夜袭敌营等事迹,但终究不敌约8万日伪军,各个战场纷纷处于劣势,中国军队伤亡已达4万有余,日军伤亡不足5000,而蒋介石为围剿江西坚不继续增兵,这仗很难再打下去了。



(徐庭瑶将军)

由于日本并未做好全面侵华的政治和军事准备,以及英美等国的有所动作,中日双方开始就如何停战进行谈判。日本人开出的条件是:国民党中央军全部退出华北地区,解散两省两市各级党部,取缔具备民族主义色彩的“蓝衣社”(军统前身),划冀东22县为非武装区,这些条款等于要求南京基本放弃华北主权,真的是“欺国太甚”。

然而蒋介石有自己的小九九,他认为即便中央军南撤,河北及平津仍然留有杂牌地方武装,毕竟也是中国人的军队,万一有大的事变中央军则可立即自河南北上增援;党部解散也不影响什么,至于取缔“蓝衣社”,那本就是个组织和行动相对秘密的单位,日本人去哪里调查?所以他给何应钦和谈判代表熊斌定的调子只有一个底线:绝不允许华北自治。



(主持谈判的何应钦)

1933年5月31日,熊斌与日军代表冈村宁次签署《塘沽协定》,几乎等于在事实上承认日军侵占东三省和热河,并把冀东22县置于日本人幕后控制的伪政府管理之下,中央军部队和宪兵第三团撤离平津,日军则停战撤至长城以北。这个协定直接造成了华北大地门户洞开,让关东军和“中国驻屯军”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注定了四年后“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以及拖延战争到来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国民政府等于全盘接受了所有“欺国太甚”的条款,一向得寸进尺的日本,其国内全面侵华的思潮自此甚嚣尘上。而1935年的《何梅协定》则完全落实了前述条款,由此造成南京政府在华北的军力真空,也导致了四年后中日全面战争爆发时,平津虚弱迅速沦陷,后果非常严重。



(白崇禧及何应钦)

日军不仅扶植了冀东殷如耕伪政权,还妄图在北平如法炮制。1935年6月,原西北军垃圾石友三联合汉奸土匪白坚武等人,在日本人支持下纠集上千人试图进入北平闹事,准备成立什么“华北国”,何应钦手边已无一兵一卒,只好紧急调用驻在张家口的宋哲元第29军前来平叛。

于是,被中日双方共同默认的杂牌军第29军就此成为平津驻防部队,而宋哲元的态度是:一定程度上的对日妥协可以,但决不能当汉奸,正是在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态下,第29军终于成为1937年“七七事变”的主要当事人。


度度狼gg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从汉武帝即位后开始,大汉终于准备对匈奴结束耻辱的和亲政策。

汉武帝任命卫青为将,展开了对匈奴的复仇。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和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卫青两次率领大军,先后歼灭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右贤王等有生力量,而且获得了大量的牲畜、土地(河套地区)等战利品。

匈奴在对阵大汉的战争中一再败北。不但失去了汉初冒顿单于时期雄踞北方的雄心,丢失了水草肥美的河套地区,甚至连以前匈奴人的大本营焉支山,圣山祁连山都丢失了。

大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天,年轻的冠军侯霍去病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发逾乌戾(山名),讨速濮(匈奴部落),涉狐奴(水名),击破匈奴休屠部落,甚至差点俘虏了单于儿子。

霍去病转战六天,越过焉支山千里之外,在皋兰山下斩杀匈奴折兰王、卢侯王,俘虏了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斩首八千九百六十级,把休屠祭天金人都当做战利品。




这一年夏天,霍去病再次西征,这次的目标是匈奴浑邪王。众所周知,这一战在霍去病的指挥下再次大获全胜。

霍去病此役涉钧耆(河名),济居延(湖名),遂臻小月氏(国名),攻破祁连山,俘虏匈奴单于单桓、酋涂王,以及投降的相国、都尉等二千五百人之多。

斩首匈奴三万零两百,活捉匈奴部落所谓的五王、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

此役之后浑邪王部落大伤元气,后来浑邪王决定投降大汉。

经过霍去病的两次沉重打击,匈奴在河西的主力被歼殆尽,整个河西走廊第一次成为大汉疆土。战争中及其后大汉朝廷在新疆土分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四郡下辖三十五个县。将河西地区纳入汉朝版图,对当时的西汉王朝乃至后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悲伤的匈奴人认为大汉欺国太甚,伤心的唱起了匈奴歌,其辞曰: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可是,匈奴人没有想到的是,大汉并没有占据了焉支山、祁连山后就收兵回营,就此打住。而是经过两年的休整,大汉卫霍开始进一步“欺负”匈奴。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随着汉武帝一声令下,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

卫青率大军和单于主力大战一场,击破匈奴,并焚烧了匈奴著名的粮草之城:赵信城。

而人形北斗导航-霍去病率军在茫茫大草原上,向北突进大漠两千多里,捕获单于近臣章渠,诛杀匈奴小王比车耆。然后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准确的找到了匈奴左贤王部,然后大破匈奴左贤王部,斩首七万余级,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

左贤王虽然逃遁,但是霍去病一路追杀至瀚海(今贝加尔湖)才返回。霍去病为了彰显大汉武功,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仪式,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仪式,这就是战功震古烁今的封狼居胥!

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对匈奴来说,大汉欺国太甚。对大汉而言,从刘邦“白登之围”开始,就走向和亲之路。一直到汉武帝时期,这才终于报仇雪耻,要不是霍去病早早病亡,匈奴只会更惨。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20世纪前50年里美国、英国对待日本的关系基本上就是一个“欺国太甚”的例子。笔者将从日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展开讲一讲美英如何欺日本太甚。

近代日本之所以没有像大多数亚洲国家被西方国家殖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身先天资源优势不足却拥有着极大地地缘位置优势,成为欧美国家在亚太对抗沙皇俄国的最重要战略支撑点。于是,欧美国家花大力气扶植日本使之成为东亚强国。

但是甲午战争后美英看到了日本的凶残和贪婪,开始有所警惕,更重要的是美国想要介入欧亚大陆,取道亚太方向,日本不免就成了绊脚石。不仅如此,早在甲午战争前日本一度想要侵占夏威夷,被美国一记“封门掌”给打了回去。

趁着甲午战争前后,全世界列强的眼光都聚焦在东亚大陆之际,美国迅速在广阔的太平洋上展开扩张行动。至1898年,美国取得了美西战争的最后胜利,打败了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从南美洲一路打到了菲律宾,获得了进入欧亚大陆的前进基地,同时也就挡住了日本企图通过台湾南下东南亚的道路。这样,日本举全国之力打赢的甲午战争,原本想获得一块资源地带然后逐步摆脱对美英的依赖,先是因为俄、德、法三国施压夺去了北面的辽东半岛,再就是被美国扼住了南进大道,完全失去了战争带来的战略意义。

长期依赖美英的日本自然不敢南下招惹美国,于是选择了北进,发动了日俄战争。

令日本牙根痒痒的是,在付出了尸山血海的代价后眼看可以夺取整个东北亚,美国人又来了,以调停的名义呼吁日俄双方停战。一纸《朴茨茅斯条约》不仅限制了日本的发展,同时还让时任美国总统的老罗斯福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可谓是名利双收。

血的教训让日本这个热血青年感受到了美国佬的毒辣阴损。于是,日俄战争结束的第2年即1906年,日本开始以美国为假想敌制定国家战略,特别是军事战略。日本海军正是从那时起制订出第一份对美国的太平洋海战计划书。当然美国人也没有闲着,对日本的提防一刻也没有放松。

从这一轮的交锋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整个国际大格局中,美国总是处处压日本一头,避实就虚,能从弱者手里取得的就不在强敌手里硬夺。到最后的结果是,美国从弱者手里大赚且没有后遗症,日本从强者手里小取却对手越来越多。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40年后的太平洋战争的隐患早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埋下并且一再激化。之所以没有立即开战完全是国际风云局势的变化各国国策的不断调整所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了欧洲大陆,日本便趁机在亚太大肆扩张。先是以协约国的名义出兵德国占领下的中国山东和南太平洋各岛屿,然后在战争结束后又打着反共防共的旗号进入阔别近20年的东北亚,并且大有鲸吞西伯利亚之势。

日本人所吞并的都是资源丰富的膏腴之地,这当然是美国人所不喜闻乐见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结束,美国人马上把精力转移到亚太。华盛顿会议、海军协定、西伯利亚撤军等一系列看似协商化解国际矛盾的条款,不仅限制了日本的发展,还迫使日本把前一阶段吃下去的又大部分给吐了出来。美日矛盾进一步加深。

但是随着欧洲大陆风云变幻,美国的国家战略再次向欧陆方面倾斜,对亚太政策又一次收到影响。

日本趁着这个档口继续进军东北亚,并且一口吞下。这次美国没有出手,因为不仅美国国内陷入经济危机无法自拔,更因为取代沙皇俄国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强势崛起,更需要日本制衡沙俄那样制衡苏联,最好是力促日本与苏联开战。

从这个意义上说,14年中日战争前10年的战事实际上是美国以日本人为代理人的一场代理人战争。一方面,美国唆使日本扩大战争,力促日本与苏联甚至是英国开战,自己坐收渔利,一方面对日本输出军火,化解国内经济危机。但是苏联和英国谁也不是等闲之辈,苏联一面陈兵东北亚苏联一侧,准备大打,一面援助中国抗日,力推日本南下。英国的重心在欧洲,在亚太方向以马六甲海峡为最后底线,部署强大的海军舰队、构筑新加坡要塞,坐看苏、日、中、美在亚太厮杀。

随着战局的发展,日本最终选择了南下与美英打海战。英国人很快一溃千里,整个南太平洋有被日本鲸吞之势。

自己养了几十年反过来却咬了自己一口,并且还要侵夺自己的财产。美国人当然不肯善罢甘休,倾尽国力与日本在亚太展开殊死较量。和日本打了几十年交道的美国人深知,对于日本这种鬼迷心窍的国家除了放血没别的办法,你不把他整得死去活来他就要整死你。

整个太平洋战争打得极为惨烈,美军所到之处基本上是玉石俱焚。后期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和水雷封锁,把日本近一个世纪的工业化成果几乎化为乌有,几千万日本本土居民几乎回到了原始社会。

战后,日本继续充当美国制衡欧亚大陆的一个战略支撑点,美军和美元像两条枷锁一样牢牢控制着日本。


大将军威武K


范增曾表示“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由此可知秦国对楚国有“欺国太甚”的事实。楚国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一个子爵诸侯国,后来渐渐成长为一个巨无霸王国;当年楚人跟羌人一样悲催,他们被商人捉去做成人祭祭祀神灵。周武王伐纣时,楚人也派了八百勇士去参战,战后楚人首领被封在丹阳,国格为子爵。秦人在武王伐纣之时全力帮助纣王对抗诸侯联军,因此战后并迁至陇西河谷养马,后来秦人帮助周王室抵抗戎人,千里护送王室东迁,因功得以封国,国格为伯爵。

秦楚两国都是东周时期的大国,两国因为共同的利益而走到了一起,所谓共同的利益就是遏制晋国的霸业。晋国是中原地区的强国,他向西遏制秦国东出;向南遏制阻止楚国北上;俨然成了中原文明的屏障,因为春秋时期秦国被视为西戎,楚国被视为南蛮。历史上虽然有“秦晋之好”这个成语,但那只是短暂的,秦晋、秦魏因为河西之地的归属,双方血战百年,可谓百年世仇。

秦楚结盟共同对抗强大的晋国(魏国)则有数百年的历史,当年晋楚邲之战中楚国获胜,秦国没有少协助楚国。秦国可以安心西进,灭国十二,益地千里,称霸戎狄,跟楚国死死咬住晋国是密不可分的。秦楚两国公室相互通婚,可以说秦楚两国上层早就血脉相连了,秦国最美公主孟嬴就嫁给了楚平王的太子,最后被楚平王霸占了。楚国被吴国攻占首都后,也是秦国出兵协助收复的。秦国强盛后楚国公主芈月也远嫁秦国,最终成长为大秦宣太后,因为宣太后的原因,秦国王室多娶楚女为后。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战国初期魏国强势崛起,秦国被魏国暴揍,这时作为秦国兄弟之邦的楚国与魏国沆瀣一气,参与魏国主持的分秦大计,表示愿出兵十万攻取秦国的商于之地;秦孝公在《求贤令》中写道"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指的就是这件事。秦国变法强盛后,以统一天下为已任,对楚国又哄又打,玩弄楚国于股掌之间。张仪骗楚国与齐国绝交,原来答应的六百里地只有六里;楚国出兵击秦,战败而归,反而被秦国攻占数城。秦昭襄王还把楚怀王骗到武关来,然后囚禁楚怀王多年,最终客死咸阳。白起攻占楚国都城,又焚烧楚国王陵,斩杀楚国数十万将士。最终楚国还是被秦国攻灭了,十五年后楚国复国并将秦国攻灭,秦人加入汉军经过四年战斗又将楚国攻灭。


大秦铁鹰剑士


我觉得历史上欺国太甚得例子有很多,战国初期魏国对于秦国数十年得攻伐就是欺国太甚很好得例子。

前453年,三家分晋,魏文侯率先实行变法,国力冠绝诸国之首。名将吴起也来到魏国,改革军制,训练魏武卒。

前409年,魏文侯伐秦城临晋,元里。

前408年,魏文侯攻秦至郑。

前393年,魏文侯败秦于注。

前389年,秦军为夺回河西之地,派遣举国五十万军队攻伐阴晋,吴起以五万魏武卒大败五十万来犯秦军,甚至差点让秦国亡国灭种。

前362年,秦国终于战败魏国老将公孙痤,夺回河西。但是魏国上将军庞涓紧急回援,采用声东击西,攻秦必救得战术大败秦军,甚至吓得秦王迁都避祸。

前354年,秦国趁魏国和赵齐楚酣战之际进攻魏国,庞涓攻破赵国邯郸后率军回援,一举收复被秦国占领得失地


魏国从魏文侯到魏惠王前期,数代时间,秦军一直未能突破河西防线,甚至损兵折将,一直是秦国得噩梦。


熙阅历史


▲中山国都遗址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霸兼并不断。在中原内乱的同时,四方夷狄逐渐兴起。对于这些蛮夷,中原各国基本都采取打压态度,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理之下,各诸侯国纷纷将他们视作心腹大患。这些夷狄如果不想灭亡,就必须学习华夏文明的先进知识,否则各国会组成联军将其剿灭。不过有一个国家却是例外,即使一直向华夏文明虚心学习,也逃不过被各国攻灭的结局。这个国家就是北狄胡人所建立的中山国。

▲鲜虞迁徙路线图

中山国,由北狄鲜虞族人建立,位于燕赵之间,刚开始时只是属于部落联盟。心高气傲的鲜虞人,仗着自己力大马快,又善于野外作战,便开始逐步进攻富饶的中原国家。短短数十年间,邢国国君被逼得弃城逃亡他国,卫国坚守数年后都城被破,卫国国君惨遭杀害并被鲜虞人剁成肉酱,以赏赐给有功将士。

觉得不解气的鲜虞士兵还将卫国百姓屠杀殆尽,最后偌大的卫国被杀得只剩下730人。这时,由齐国带头组成的诸侯国联军赶到,救下了这些卫国国民。见鲜虞人如此暴虐残忍,诸侯联军同仇敌忾,最终将其打得满地找牙。被彻底打服后,鲜虞人开始一心学习中原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并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仿效中原制度建立国家,名为中山国。

▲中山国的标志性纹饰——山字纹

中山国建立后,其整体实力日益增强,而且极力想要融入华夏文明体系之中,还经常遣使出席中原诸侯的会盟仪式。在中山武公时期,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积累,中山国的国力达到鼎盛,经过几次对外战争后更是进入全盛时期。

可悲的是,由于此前中山大军屠戮卫国无辜百姓一事,中原各国都对其充满敌意,将其视作心腹大患,所以即使中山国一直在努力,但也很难真正地融入华夏之中。在各诸侯国中,对其最痛恨的乃是晋国,几乎到了欲除之而后快的地步。从其建国伊始,晋国便派兵打击,几次征伐后便将中山国附属的鲜虞部族剿灭一空,该国也一度被晋灭亡,疆土也被划归为晋国所有。

▲先秦时期诸侯蜡像

三家分晋时,中山国趁着中原内乱再次复国,并日趋强大。于是魏国又挑起了攻打中山国的重担,魏文侯在位时,先后派出乐羊、吴起等大将出兵剿灭中山国,经过三年苦战,中山国再度覆亡。但顽强不屈的中山国之后又趁机复国,此时赵国经过赵武灵王改革,已成为中原最强大国家,见祸害天下的中山国又兴起,赵国大军经过5年苦战,彻底将其灭亡,中山国人也由此融入华夏之中。

▲《史记》明代刻本

从中山国国史来看,它足以称得上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悲剧国家,数次被灭又数次复国,如此顽强的中山国从始至终都在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如果中山国人的先祖不是那么残忍,中山国日后也不至于被中原各国针对敌视并彻底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一啄一饮,莫非前定。

参考文献:

《东周列国志》《史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