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混淆!创客教育可不单纯是这样的教育!

有关创客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各学者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如杨现民等认为,“创客教育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秉承‘开放创新、探究体验’教育理念,以‘创造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和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傅骞等认为“创客教育是指为解决中小学教育体制中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而将创客理念引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实施一系列关于创新动手技能训练的综合课程”;郑燕林等从创客教育对教育功能的导向性上给予创客教育以阐释,认为创客教育是实现学生创造力乃至全人发展的平台,“旨在为所有中小学生提供适宜的用于创造的环境、资源和机会”。

创客教育到底是什么?其适用边界又在何处?创客教育虽难以界定其“是”,但易于清晰其“非”。

不要混淆!创客教育可不单纯是这样的教育!

(1)创客教育不是额外的教育,也不是附加的课程。创客教育不是孤立于知识教育之外的,其不仅基于知识而且着眼于知识深化、创造,并非额外的教育。创客教育注重知识教育目的、知识内容结构乃至教师角色等方面的调整,不只是技术性问题,更是教育思想的变革,非附加创客教育课程所能及。创客教育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致力于将学生从知识的奴隶变为知识的主人;注重具有知、情、意、行等能力的全人的培养,在知识的应用中深化、内化知识,更加注重知识的创造;凸显教师知识结构和角色的转变,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学习共同体中的合作伙伴、“平等中的首席”。总之,创客教育只需贯穿于各门学科之中,充分挖掘各学科已有的资源,如中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等,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通,而无须附加相应课程,更不能在“创客教育的幌子”下增加学生负担。

不要混淆!创客教育可不单纯是这样的教育!

(2)创客教育不是小发明、小制作,不是纷扰的技能和学科竞赛。创客教育着眼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新的多样性决定了创客教育的丰富性,因此其内涵远不止是对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等的教育。也就是说,创新精神包括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大胆冒险,敢于挑战,勤于探索,坚韧求真,善于思考,注重合作;创新能力也可具体化为感知敏锐,观察精细,专注持久,识记快捷,深思多谋,想象丰富,精于概括,擅长表述——这些精神和能力都远非小机器人制作、3D打印机的使用所能培养和体现。此外,创客教育不是各种竞技和竞赛。“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虽然适当的竞赛能够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彰显其重要性并激励其锐意创新,也有利于形成创新氛围,但无休止的竞赛、计较于分数和其隐含的“能力”并将竞赛结果作为升学等的工具,只会导致学生在高强度的训练中泯灭兴趣、在分数的争夺中弄虚作假(如购买设计方案和成果等),最终恐怕只有企业能“坐收渔翁之利”。再者,将创客教育演化为小发明、小制作和为了竞技的教育,相应地会将经济条件薄弱者置于劣势地位,容易加剧教育的不公平。

不要混淆!创客教育可不单纯是这样的教育!

(3)创客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也不是自然科学等理工类学科的专利。创客教育根基于民主、自由、开放、共享的草根文化,其实施效果的好坏不是由技术、设备的先进豪华与否所能决定的,而取决于教育中是否蕴含创新、实践、共享的创客精神和理念,因此即使没有先进的工具也不妨碍其办成优质的创客教育,更何况目前教育资源正日渐丰富,互联网等技术已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创客教育也不是个别学科的专利,其形式多样,从成果属性上看,有与科学发现、技术改造、制度变革、文化生产传播等相关的创客教育;从创客教育涉及领域看,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领域的创客教育;按照其立足的课程划分,有基于综合实践课、信息技术课、活动课乃至语文课、英语课等的创客教育。

不要混淆!创客教育可不单纯是这样的教育!

透过表象看本质,创客教育实则是一系统的教育理念,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客精神和素养的全人;教育内容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实践和创造激活知识和技能,使“知、情、意、行”结合、“学—思—动—用—创”统一;教育方法灵活多样,需依教学情境灵活选用,有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式、参与式等教育方法;教育评价强调多主体、过程性、发展性;教育时空由封闭走向开放;教育主体由单向主导变为平等交互;教育资源更富现代化、信息化。总之,创客教育理念的内涵是创新、实践、合作、共享。创客教育理念先进性的检验要植根于实践,因此,创客教育又可具化为一种彰显该理念的教育方式、一门用该种教育方式开展的课程抑或一课的教学;它根基于传统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发展与革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