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女”患抑鬱 竟多次自殘

福州兒童醫院醫生介紹,該院心理科每年接診患兒超萬人次,最小的才5歲,其中不少有抑鬱症狀

N海都記者 陳燕燕

最近,13歲的“乖乖女”小月(化名)突然不愛上學,也不愛出門,脾氣還大得很,一碰就發飆。媽媽帶著她到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檢查,不料,小月擼起了衣袖,前臂露出了密密麻麻的刀痕,家人才發現,她得了中重度抑鬱症,已多次自殘。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該院兒童保健科主任黃林娟提醒家長關注兒童抑鬱症。她說,目前,我國約15%~20%的少年兒童出現抑鬱症狀,其中4%為需要接受臨床治療的重症抑鬱。僅該院,心理科每年就接診患兒超過10000人次,最小的才5歲,其中不少有抑鬱症狀。

爸爸喝高就打她 她多次自殘

小月剛上初一,原本很乖巧,最近,她突然不愛上學,成績下滑得厲害。回到家,她總躲在角落,不愛說話,有時,媽媽多問兩句,她就突然大吼起來,脾氣大得很。

媽媽想和小月談心,小月卻提出,想找個心理醫生聊聊。媽媽很納悶,但還是預約了醫生。不料,小月一到醫院,就提出要單獨和醫生談,請媽媽出去。媽媽走開了,小月才擼起衣袖,左前臂露出了10多條刀疤,把醫生嚇了一跳。

小月說,從小,媽媽在外地做生意,經常不在家,爸爸愛喝酒,喝多了就打她,她不敢反抗,強忍了很多年。上了中學,她很想離開家,但她沒有朋友,又不敢對父母說,只好一次次地自殘。交談中,黃主任拿出一張A4紙,畫了6個小格子,讓小月寫下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和事。小月沒猶豫,寫了“自殺、絕望、去死”。

黃主任很心疼,經過臨床訪談和心理測評,她診斷小月得了兒童中重度抑鬱。她建議小月暫時休學,跟著媽媽到外地一段時間,換個環境。因為小月多次自殘,黃主任一再叮囑小月的媽媽,要嚴密看管小月,最好帶小月到精神專科醫院治療。

乖小孩突然不乖 小心抑鬱症

這樣的孩子有不少,16歲的女孩小文(化名)成績拔尖,從小縣城考到福州一所中學,進城後,她發現同學成績優異,懂得琴棋書畫,還很會打扮,他們常笑她老土,時間一長,她不願和同學交往,輟學在家。黃主任發現,小文的舅舅、外婆也曾有過抑鬱症狀,存在家族史,通過吃藥、心理諮詢、調整情緒壓力等方式,7個月後小文才好轉,回到了學校。

黃主任說,超過20%的人一生中可能出現抑鬱,只有4%~10%的是抑鬱症。成年人抑鬱症大多表現為體重減輕、食慾下降、睡眠障礙、自卑和自責,而兒童、青少年抑鬱症更多地表現為易被激怒、發脾氣、成績下降、拒絕上學、離家出走,甚至自殘,家長很容易忽視,只是覺得“乖孩子”突然不乖了。

她說,通常,個性內向、完美主義、朋友少、對自己要求高的孩子,容易得抑鬱症,處在家暴、校園欺凌、學業壓力、家庭爭吵等環境中的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抑鬱症較高發。她指出,如果兒童、青少年出現“三低”症狀,情緒低、興趣低、行動力低,且持續超過2周以上,家長應重視。

此次,海都報聯手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贈送20個義診名額,針對6—18歲兒童青少年,可免費討教心理專家黃林娟一次。今日起,有需要的家長可掃描二維碼,關注海都健康微信公眾號“海都有醫說醫”,留言“小兒心理+姓名+手機號”,先報先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