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院士呼籲:佈局國家基礎科學體系建設

近日,饒子和、丁奎嶺、王永良等59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名呼籲,儘快制定中長期的“國家基礎科學發展規劃”,佈局國家基礎科學體系建設。

院士們認為,“卡脖子”歸根結底是“卡腦子”,需要從國家層面深入調研、系統梳理各個領域的核心問題,尤其是在源頭創新的基礎研究領域,釐清到底有哪些“卡脖子”“卡腦子”的問題,搞清楚我們的基礎科學到底應該做什麼、怎麼做。

院士們說,2016年我國啟動了新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成績有目共睹,但還有一些問題待解決:一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缺乏科學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二是,基礎研究計劃和應用型研究計劃合併在一個重點研發計劃的框架內實施,在管理模式上存在不適應之處;三是,科技計劃的財政預算配置需要改進;四是,在創新驅動發展國家戰略下,全社會的創新熱情高漲,但也出現了一些不切實際跟風的現象;還有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嚴重不足、佔比過低。

他們指出,要解決上述問題,需要站在國家基礎研究全局發展的高度,儘快制定一份全局性、戰略性、獨立的“國家基礎科學發展規劃”,從發展方向、制度建設等各個方面,優化現有基礎科學總體佈局,重塑基礎研究支持體系,並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完善國家科技計劃的決策、諮詢機制。建議科技部牽頭,中國科協、科學院、工程院和相關部委參加遴選組建專家諮詢委員會,由科學院和工程院院長擔任專家諮詢委員會雙主任,組織各學科領域的資深專家組成諮詢顧問組,對國家基礎研究的戰略發展方向進行調研,提出未來10-20年總體規劃和佈局建議。對國家基礎科研規劃和資源配置提出獨立諮詢意見,為中央科技決策服務。同時,要制定決策諮詢的各項規章制度(如諮詢工作制度、專家遴選制度、重大選題制度等),使我國科技決策諮詢真正走上科學化、制度化的軌道。

二是,在調研基礎上,完善國家基礎科學體系的頂層設計,制定“國家基礎科學發展規劃”,全局規劃未來10-20年我國基礎研究應重點發展的學科、領域,規劃基礎研究重大項目設置的結構和框架。注意打破部門、行業間的侷限,切實做到“面向國際科學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真正做到“基礎科學全國一盤棋”,避免科技專項制定的隨意性,避免科技計劃之間內容交叉、資源重複配置,集中資源在戰略前沿、優勢領域進行部署。

三是,依據規劃完善基礎科學研究的資源配置。“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辦大事,根據總體規劃配置資源,避免“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堅持分類發展、科學佈局的原則,資源配置向優勢力量傾斜,兼顧“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避免“形式公平”所導致的資源浪費,確保在戰略性、優勢性學科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打造並保持一支強有力的基礎科研“國家隊”。

四是,總體上顯著增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現有重點研發專項中基礎類、前沿類專項的比重,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同時,提高基礎研究佔研發總經費的比例,在2018年5.6%的基礎上,今年提高到10%。在這個關鍵比例上,跨入世界創新型國家的門檻。事實上,去年全國政協組織委員在上海調研時發現,上海市已經把基礎研究佔研發總經費的比例定在10%了。

五是,深刻認識基礎研究的客觀規律,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頭”,不直接產生“產品”,不應強調基礎研究“全鏈條”設計,不硬性要求科學家從事轉化研究,把寶貴的經費和精力集中在基礎研究上,集中力量解決“卡腦子”問題,迴歸解決源頭科學問題的本質。基礎科學是解決一切科技問題的最上游,“卡腦子”的基礎問題不解決,“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就不會迎刃而解。(來源:科學網公眾號 編輯:謝長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