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出走”,僅用8年反超,卻未想被“少東家”將了軍

走進超市奶製品的貨架,總會看到許多類別的牛奶。這之中我們經常喝的特侖蘇、純甄、優益C、未來星、冠益乳等等,這些你都知道他們是蒙牛一家的嗎?

蒙牛乳業成立於1999年,是國家乳製品行業的龍頭企業,總部設在內蒙古自治區。蒙牛是中國領先的乳製品供應商,也是全球乳業10強。自成立以來,已經擁有了液態奶、冰淇淋、奶粉、奶酪等多種產品矩陣系列。

蒙牛乳業發展十分迅速,截至到2017年,蒙牛就在全國建立了38個生產基地,且在海外新西蘭也建立了一個基地,年產能合922萬噸。

蒙牛“出走”,僅用8年反超,卻未想被“少東家”將了軍

但是翻看蒙牛的發展史,卻發現蒙牛的創始人牛根生居然是曾經的伊利副總裁。牛根生在1999年從伊利離職之後便成立了蒙牛,很快就將之發展成為一個可以和曾經的老東家相互抗衡的企業。

蒙牛“出走”,營收超689億,竟然被老東家伊利反超一百多億

說到蒙牛,便不得不提及伊利,因為這兩家可以說在中國的乳製品行業各自佔據半壁江山。

同根同源的兩個企業曾經不分伯仲,那麼為何現如今的蒙牛卻被逐漸落在了伊利的後面呢?

2019年3月,蒙牛發佈了自己的財報。據財報顯示,蒙牛乳業在2018年實現了收入689.7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14.66%;公司擁有人應占純利30.43億元,同比增長了48.60%。在經營費用方面,蒙牛為了加強營銷和提高品牌的競爭優勢,2018年的經營費用同比去年多了22%,花費了將近227億元。

蒙牛“出走”,僅用8年反超,卻未想被“少東家”將了軍

單就蒙牛所公佈的財報來看,經營業績都是一片大好,無論從營收還是利潤來說,都比去年上升了不少。但是,若是將蒙牛與伊利兩者的財報拿出來對比,蒙牛乳業似乎顯得有些不足了。

在2018年伊利的財報中可以看到,該公司的年度營業收入達到了795億元,和2017年相對比足足增長了115億元。對於伊利股份來說,高達百億級的增長創下了該公司歷年來的最大增幅。

在營收上,蒙牛比起伊利少了106億;在利潤上,蒙牛淨值比伊利差了將近34億,不到伊利的一半;而在現金流方面,蒙牛也比伊利少了37億元,只有伊利的66%。

如此一對比,蒙牛的問題似乎顯而易見。要知道,蒙牛在此之前的多少年裡都是與伊利不相上下。

蒙牛乳業成立之後的短短8年時間,就成功超越了有著30年以上歷史的伊利,成為了中國乳製品行業的領先者。在此之後的連續四年,蒙牛都蟬聯了中國乳業的冠軍。

在2012年的時候,蒙牛被伊利反超,兩者之間開始差距拉大,以至於到了今天,蒙牛已經從曾經的行業傳奇跌落下,這真像是本想“反超”,卻未想被“少東家”將了一軍,那麼最近幾年的蒙牛到底為何會被伊利甩在了身後呢?

蒙牛“出走”,僅用8年反超,卻未想被“少東家”將了軍

曾經是中國乳業的冠軍,為何現如今失去競爭優勢?

蒙牛在2005年的時候推出了“特侖蘇”這個品牌。當時的特侖蘇品牌定位是高端市場,一經推出便十分火爆,消費者爭先購買,為特侖蘇賺取了不少市場和口碑。但是,這種狀況沒有持續多久,蒙牛就被伊利反超了,“金典”、“安慕希”等等一系列的走高端路線的產品走進消費者視野。有了更多選擇的消費者,當然也不會再執著於單一的產品。

對於乳製品行業來說,產品的單一性會讓企業逐漸失去競爭力。蒙牛在被伊利反超之後才反應過來要用更多的選擇來留住消費者。但是,錯過時機的結果就是,蒙牛在之後推出的“純甄”、“優益C”等一系列的產品,並沒有形成如特侖蘇般的炙手可熱。

蒙牛“出走”,僅用8年反超,卻未想被“少東家”將了軍

蒙牛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是在2011年。當時蒙牛的創始人牛根生和曾經的創始團隊逐漸隱退下來,之後的蒙牛就開始重心不穩,找不到方向。

牛根生在蒙牛的時候,曾帶領蒙牛走向了當時市場的營銷巔峰。與各種國家大型事件相掛鉤,冠名各種大型產業和綜藝,使得蒙牛的品牌家喻戶曉,銷量也一騎絕塵。

但是在創始人退下之後,蒙牛輝煌不再。而伊利的各種營銷、大量冠名各種當紅收視率綜藝,使得它如雷貫耳,從而反超蒙牛,成為中國乳製品的先鋒。

蒙牛“出走”,僅用8年反超,卻未想被“少東家”將了軍

蒙牛在這之後,雖然請了不少明星代言人,例如吳亦凡、張藝興等不少一線流量藝人,但是似乎沒有了之前的競爭優勢。

隨著伊利、光明等這些乳業產品的開始崛起,蒙牛在大環境下若是依舊躊躇不前,那麼它就會漸漸失去品牌本身的競爭力。

當蒙牛開始不敵伊利時,那麼它就會失去大半的消費市場。如此一來,蒙牛在乳業這條路上該如何走下去就不得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