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城開店過百家,長沙茶飲「茶顏悅色」來到擴張前夜

單城開店過百家,長沙茶飲「茶顏悅色」來到擴張前夜

呂良希望能夠建立一個更加平穩和樸實的品牌,在更簡潔、更體現差異化的SKU背後建立一套從理念到最後的執行都更加規範、更加標準化的操作模式,來保證長期穩定而非“爆發式”的發展。

作者 | 羅立璇

採訪 | 羅立璇 邵樂樂

當頭部茶飲品牌的全國化擴張進展轟轟烈烈的時候,“地方勢力”也值得關注——在2013年末成立的茶顏悅色(下稱茶顏),目前已經在長沙開出超過100家門店,實現了長沙市場的全覆蓋。由於目前茶顏只在長沙開店,在遊客和本地居民的心中,它甚至成為了一張當地名片。

今年是茶顏的關鍵一年——他們正在進行品牌擴張前的最後一部分模型夯實工作。回顧過去的五年發展經歷,創始人呂良將前三年定義為“懵懂”的時期,後面才逐漸摸索出來對於建立品牌和標準化的認知與標準。

在創業之前,呂良對於包括一點點在內的茶飲品牌進行了不少研究,他認為當時的茶飲市場產品的同質化程度比較高,而茶顏能夠嘗試實現茶飲產品的品質提升,創立更有辨識度的新品牌。“我們希望給能夠接受15元左右的價格區間的用戶群提供一個新的選擇”,呂良解釋。

茶顏的店鋪同樣以街邊店為主,會在一個商圈內密集鋪店,並且更青睞學校、商業街等年輕人集中的區域,定價區間主要為12-17元。可以形成參照的是,coco都可的價格區間在5-7元、一點點的價格區間在6-13元。對於目前擁擠的新茶飲賽道來說,價格區間就意味著品牌區間、生存區間,茶顏要實現的就是在這個價格區間內做到極致。

“奶茶行業的邏輯就是大眾消費、重複購買,品質服務一定要做到最好。奈雪、喜茶是品牌勢能上的標杆,而一點點則是品牌基礎方面的標杆”,呂良解釋,品牌基礎指的是運營、管理標準化的能力,“我們雖然各方面都和一點點長得不一樣,但外在的東西千變萬化,最終呈現的方式和路徑是一樣的,就是產品標準化、服務標準化。”

比如,在產品方面,茶顏飲品的研發思路也參考了行業內標準化領先的品牌,找到更加簡潔的操作辦法。最後的方案是用不同的比例的牛奶勾兌不同品種的茶葉。和新茶飲的趨勢保持一致的是,茶顏也使用了成本遠高於以往茶飲品牌的原材料。

這被呂良歸納為“中茶西做”。由於原材料相對簡單,這也讓茶顏悅色的銷售模式更接近於零售,能夠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服務和品牌上。

品牌方面,茶顏悅色主打中式風,從產品名(“幽蘭拿鐵”、“聲聲烏龍”、“抹茶菩提”)到外觀(古畫素材和從當代藝術家購得的版權),再到整體的門店設計,都呈現出了一致的東方寫意風格。從去年開始,茶顏悅色開始在長沙核心商圈的購物中心推出品牌概念店,比如位於九龍倉IFS的“桃花源”店、解放西路的“竹林煮茶”店。

單城開店過百家,長沙茶飲「茶顏悅色」來到擴張前夜

▲更有趣的品牌風格

對於現在的茶顏,呂良打了一個60分。他認為過去更多的關注點在於流程化、動線等“與器物打交道”的規範;但現在,他認為標準化的背後實際上更加複雜,更需要他“與人心打交道”,不斷提升團隊員工的使命感與價值觀,才能實現真正的品質服務。

“開到三十家店的時候,我有做品牌的感覺了;開到五、六十家店的時候,很多毛病就會變得特別尖銳,需要開始做企業文化了”,這是呂良目前最切實的感受。目前,茶顏已經基本完成了對於長沙的覆蓋,在長沙的核心商圈,還會出現密集布點,在一家商場出現兩家茶顏,實現分流的目的。

茶顏正在逐漸完善他們在長沙的基本商業模型,以實現從生產到服務的全方位的標準化操作。呂良認為茶顏本身的“品牌光環很小”,客人對於出現問題的容忍度更低、解決問題的時間窗口更窄。“如果到了外地,我們的80分可能會直接打折成40分”,呂良認為,如果沒有在長沙完全跑通之前就進行擴張,會對品牌形成不小的傷害。

這個認知或許一部分來源於茶顏悅色在2017年的一次紕漏,茶顏進行了嚴格的自糾自查。直到現在,作為常規動作,茶顏每月都會在品牌公眾號推送食品安全自查報告。

到現在,呂良正在變得越來越有耐心。他希望能夠建立一個更加平穩和樸實的品牌,在更簡潔、更體現差異化的SKU背後建立一套從理念到最後的執行都更加規範、更加標準化的操作模式,來保證長期穩定而非“爆發式”的發展。

茶顏確實已經把向外擴張放進了自己的時間表裡,計劃先從長沙周邊起步,目前已經開始供應鏈、信息化、人員培訓等一系列的提前搭建的工作。但在此之前,呂良認為他們必須完成的是團隊從產品、服務甚至是意識上的標準化,“要讓大家更明白茶顏到外地去應該做成什麼樣。”

“說白了,就是我們看盡了繁華,其實最後還是想過一點點的日子”。

以下是《消費新聲》與茶顏悅色創始人呂良的部分對話整理:

從產品差異化到品牌認同差異化

消費新聲:在建立茶顏悅色之前,其實你也嘗試過其它的創業。當時決定做茶顏悅色的出發點是什麼?

呂良:從2009年開始,我就有想創業的想法。後來我發現,飲料是比較標準化、原材料用料供應更完善的行業。同時,我認為這行業是能夠做出來差異化的。當時是2013年,行業同質化還是比較厲害的。

消費新聲:現在看來,當時抓住了什麼樣的機會點?

呂良:當時就是做差異化競爭。在行業的主流是6-7元的時候,我們出的是10元以上的產品,但我們的毛利率甚至低於行業水平。

在產品開發邏輯方面,星巴克為我們帶來了一些靈感。其實就是使用高成本的原材料,比如純牛奶、淡奶油,當時行業裡用的價格比較低的茶葉,我用的是幾百元一斤的茶葉。其次是“中茶西做”,星巴克是咖啡加不同比例的牛奶的藝術嘛,我們就想嘗試用做咖啡的方式來做茶,用茶來加不同比例的牛奶。

當然,後來回頭的時候,會發現我們在湖南做了一個“廣式口味”。我們的原料不復雜,比較講究原味,口味比較清淡,吃飯解辣,很匹配湖南菜。

消費新聲:茶顏在長沙做到第一,和長沙本身的區位特點有關係嗎?

呂良:你說地頭蛇的作用吧,肯定還是有的,因為我更瞭解當地的情況。但其實茶顏不太像長沙做出來的品牌,因為茶飲本身不具備太強的地域性。

消費新聲:茶顏研究過一點點嗎?

呂良:一直在研究。一點點是把這個行業的基本邏輯跑得最順的品牌之一,也是品牌基礎的標杆;奈雪、喜茶是品牌勢能上的標杆。奶茶行業的邏輯就是大眾消費、重複購買,品質服務一定要做到最好,一點點在這方面值得學習。

我們和一點點的差異化也非常明顯,各方面都長得不一樣。但外在的東西千變萬化,我們最終呈現的方式和路徑是一樣的,就是產品標準化、服務標準化。

消費新聲:那茶顏賭的是大家消費一點點一定會升級?奶茶一定會逐漸變貴?

呂良:我覺得顧客的消費需求一定會升級,一點點自己也會升級。因為奶茶本來就是好喝的,所以奶茶是真正的消費需求。但不是說(品牌之間)完全替代,而是會有趨勢。比如在一個價格區間裡,用奶精調會比較膩,用奶調比較清淡,究竟哪個趨勢會弱化,這都值得探討。

大家都做自己的價格區間,做到極致就真的不錯。價格區間就意味著品牌區間:平時做6、7元一杯生意的品牌,很難賣出30元一杯的茶,所以大家都會維繫住自己的客戶群。比如,和奈雪對話的客戶群的認知,和蜜雪冰城就是不一樣,你不能硬拿這種方式跟人家對話。

消費新聲:那麼,茶顏找到了自己和消費者的對話方式了嗎?

呂良:找到了。我們給能夠接受10元區間的客戶群提供一種新的選擇。當然,我也不是說,消費者一定會永遠選擇我們,但這其中是可以此起彼伏的。吃慣了山珍海味,你也會想吃蘿蔔白菜,反過來也一樣。

而且,年輕人喜新厭舊,這符合常情。大家對好吃的東西還是會覺得新鮮,但他們也會迴歸經典。我覺得珍珠奶茶也好、芝士奶蓋茶也好,水果茶也好,就屬於一直會賣很好的品類。而且我們的單品還會不斷進行迭代更新,在品質上永遠不妥協。這也是對山寨最好的抵禦,你最多和我做出來差不多的味道,但不可能一樣。

還有一個就是說,用各自的方式做品牌,找到自己最合適的打法。比如行業中領先的品牌可能更傾向於做成大而全,提供更豐富的選擇;但如果在我這裡也什麼都能喝到,我的空間就不算大了。我更願意往自己的特長方面做得更有差異化一點。你會發現,越小的品牌SKU越多,反而現在連探魚都變成只有一兩道大菜了,大家都想到了這一點。

消費新聲:但您擔心其它品牌也來做茶顏的特長嗎?創新是一種抵禦競爭的方式嗎?

呂良:對於他們來說沒有必要。我只是尋找一個狹小的空間去生存和發展,把自己的特點做大、做紮實。很多時候是自己進步不紮實,就學新東西去了,這屬於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我覺得是在經典的這一塊需要堅守,然後適當地保持創新。創新有時候會把你帶到坑裡去。首先要判斷,這個東西到底會不會被市場接納?如果它只能賣兩年就被淘汰,那有沒有意義非要用幾年的時間去搏?我們是長跑,單用短跑的思路來跑也不行,一定要兩方面進行。

消費新聲:那最終的層面會不會是,其實大家的工作都差不多,在這個基本功的基礎上,我們需要做的是整體產品的差異化競爭,呈現不同的風格?

呂良:對,我認為這一波是品牌認同的升級,客人希望和品牌有共同喜好、共同認知,實現價值趨同。產品升級,不單靠產品,而應該是要靠文化、空間、理解、對話,和不同的風格來說話的。

我確實是蠻慶幸的,因為茶顏確實把中式風格做了出來,更寫意;而行業目前的整體風格是更偏向西方的,抽象、簡約。茶顏出來的第一版(設計),說實話比較淺,那時候的特點是漂亮。但後來我們更傾向於有趣、輕鬆的風格,比如我們公司被偷了,我們還要在公眾號說出來讓大家開心一下,有種類似段子手的感覺。

單城開店過百家,長沙茶飲「茶顏悅色」來到擴張前夜

▲中式風格的產品外觀

消費新聲:目前茶顏悅色在長沙市場的滲透率已經很高了,形成的開店模型是怎麼樣的?怎麼進行佈局和擴張?

呂良:店型方面,我們可以從10平米開到300平米,只要租金能夠承受得起就可以開。小店我們會更看重學校,因為我們的價格更適合學生。大店的話,我們還真沒在坪效上或者產品上做加法,就是不會賣太多的東西,主要還是要把體驗做出來。

茶顏是靠中國傳統文化的品牌定位走出來的,所以大店對於我們來說,能夠起到詮釋品牌主題的作用。品牌文化一定是要依靠場景來說話的,如果沒有空間,還要和顧客對話,那是很難的。

擴張方面,這不是還沒開出去嗎?我們在長沙,要發展,就要慢慢試,方法都是事後總結的。不是說先有想法了,再去做店,這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現在我們在長沙有100多家店,第一還是選最好的位置、挑年輕客群,然後才有可能說面積大小。茶顏所有的店都是我自己選的,我就是我們品牌的拓展。

擴張的基礎

消費新聲:從0到100家店,茶顏在這個過程中遭遇過瓶頸問題嗎?

呂良:有,開到30、50和100家店的時候,就真的有壓力。在2016年,我們開到三十家店的時候,就開始有做品牌的感覺了。而到了五、六十家店的時候,就要開始做企業文化了。人越來越多的時候,很多毛病就特別尖銳,以前人少不會放大,現在有一些東西就會放得特別大。

單城開店過百家,長沙茶飲「茶顏悅色」來到擴張前夜

▲茶顏悅色概念店“竹林煮茶”

消費新聲:為什麼茶顏一直只在長沙開店,而不擴張到其他城市?比如說,喜茶藉助品牌勢能進行快速擴張,這種路徑是茶顏悅色會效仿的嗎?

呂良:品牌基礎是我考慮的因素。在這方面,我們更像一點點的邏輯,就是基本功做紮實了,才可以去外地。現在還是60分,我希望70分的時候再開出去。我們特別注重品質服務這一塊,沒有好的服務支撐,是很難形成口碑的,再加上茶顏的價位也是平民消費,其實光環是比較少的。

我希望員工能夠深入理解茶顏為什麼存在,到了外地也能夠把服務作為最核心的一個亮點在當地去發展。至於品牌勢能,還是有的,但我們去外地不是靠著那個來。你看其實很多市場佔有率高的奶茶品牌,到外地都不囂張,就是安營紮寨、慢慢地生根發芽。

消費新聲:如果說現在去考慮擴張問題的話,品牌基礎到了嗎?

呂良:至少在2019年,還要給自己時間來沉澱。我覺得,在茶顏五年的發展時間裡,前三年屬於懵懵懂懂;從後兩年開始,我們才意識到,要做品牌、要做管理,做完了才有可能具備擴張邏輯。標準化背後的東西太多了,真的是要走過了才知道有多難走。

要實現真正的高度標準化,你會發現沒有個十年、二十年是走不通的,無法深入骨髓,這些東西不是一下就能達成的。現在我們這一波新式茶飲,在標準化的理解都需要繼續往深處走。光環能夠掩蓋一些不足。有時候,流量可以帶來解決問題的時間窗口,如果沒有流量,給你的時間窗口就很短。每個品牌發展的先後邏輯都不一樣。

消費新聲:那麼茶顏的標準化做到什麼程度,你才覺得是深入骨髓的?

呂良:做的東西特別多,但到了最後呈現是很簡單的。就是你進了一家店,舒不舒服、愉不愉悅,想不想消費,其實幾分鐘就看出來了。去感知的時候,做消費者就好,如果一個店好不好,老闆心裡不清楚,還得拿個表格打分,那才是一些基本的邏輯都不分了。

這背後的工作量極其龐大,標準化的同時也需要建立對人性的深刻理解,看人心齊不齊。人不是機器,中間需要灌輸、需要互相理解和達成認同,特別在我們把這個看得特別重的情況下,這一定是很花時間的。

消費新聲:那麼您怎麼對這樣的管理進行分層,來落實標準化?

呂良:今年更注重從人心的方面去培養,之前可能更注重流程、動線等等。與器物打交道,以及與人打交道,這兩塊都要考慮到。標準化只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結果,但首先還是要人心齊才可以實現。

消費新聲:除了標準化以外,茶顏的供應鏈是否也要作出相應的調整?比如之前可能是基於長沙周邊的,之後要做全國的供應鏈,這還是有挑戰的。

呂良:確實要提前搭建這個系統,今年我們也會進行這樣的準備工作。包括供應鏈、信息化和人員培訓,以及流程和動線,還是要有。現在我們到外地去,不是不能做,而是會做得很吃虧,效率不高。要出去就不能邊想邊做,而是要提前開始梳理。

在團隊內部,今年需要更加到位的是使命感和價值觀的傳達,讓大家更明白茶顏到外地去應該做成什麼樣子,不做成這個樣子就是失敗的。這個東西大家一定要有認知。這方面做得好了,營業額自然就出來了。

消費新聲:目前茶顏單店的盈利空間,到達了天花板了嗎?

呂良:我認為還是有上升的空間。就是要提高機械化的管理水平,然後對自己的客戶群認知越來越清晰。它一定不會是爆發式的增長。當行業沒有出現重大變革的時候,一門心思做好自己的生意就可以了。一個項目是20萬的收入,那就要思考怎麼把這20萬做得更好,而不要做100萬的生意。這麼做的話,其實已經脫離了本質,相當於選擇了另外一個東西來做。

消費新聲:茶顏還推出了一個新品牌“知乎,茶也”,這種嘗試的出發點是什麼?它也發揮了和消費者進行對話的作用嗎?

呂良:當時主要是我想做零售,所以做了一個零售空間賣茶葉和做外賣。因為茶顏的產品特性是茶上面有奶泡,做不了外賣,這是一個讓人鬱悶的事情。但現在想想,還需要繼續調整和覆盤。

消費新聲:如果現在還存在障礙,那麼茶顏之後該怎麼解決外賣這個問題?

呂良:有各種可能性,我們對於外賣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思考。現階段還是應該解決自己的主要矛盾,就是怎麼樣把茶顏做得更好、更極致。外賣不會影響我們的大方向。

消費新聲:但比如說,瑞幸在外賣方面的策略確實對星巴克形成了壓力?

呂良:

我認為不會上升到生死存亡的問題。喝一杯最新鮮的咖啡、社交的第三空間,都是有價值的。而且說實話,星巴克的客群對於價格的敏感度沒有這麼高,它也有自己的價格區間和忠實用戶。

消費新聲:但你們看起來相對保守,會不會擔心自己錯過了擴張的時間窗口?

呂良:不會,我之前會有焦慮,但現在覺得時間窗口越來越長。現在都是大浪淘沙始見金,市場到了擠泡沫的時候。2016年是我最焦慮的時候,因為那個時候還比較懵懂。我們當時的利潤模型確實沒有這麼強,如果拼命想成為別人,反而死得更快。

人對自己判斷失準的時候,是最危險的時候。所以有的時候不是看外圍怎麼樣,而是看自己怎麼樣。我覺得我們就不是那種站在巔峰的品牌,過慣了老實日子,不要過得太風光。

消費新聲:茶顏的擴張未來會怎麼進行?

呂良:

還是從長沙周邊開始,慢慢來。

消費新聲:對於“老實過日子”的茶顏來說,接受融資的意義是什麼,能夠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呂良:就是自己的進化要有效率。不能說人家品牌發展了10年,我自己也做10年,還是得加快。接受融資會獲得更好的環境和工具,甚至有更先進的理念,讓你更好地發展。

這個時代會提供很多你意想不到的工具,可以說是時代給你的武器。所以我們也在擴充供應鏈和信息化的團隊、廣納人才,讓自己能夠跟上這一波技術升級。不管是否要進行全國化擴張,這一步都要做到位,因為它是企業運營效率和精確度的要求。做企業就要跟著時代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