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老百姓把刮颱風叫做什麼?看看和你們叫法是否一樣?

今天來講一講湛江的颱風。說起“颱風”,湛江人可以說是“聞風色變”。危害人類生存的自然災害科學家歸納有10種:颱風、地震、洪水、雪暴、龍捲風、火山、雷暴、熱浪、泥石流、海嘯。而颱風發生頻率最密、地域最廣,被專家公認為造成人類死亡人數最多、損失最大的災害。

湛江老百姓把刮颱風叫做什麼?看看和你們叫法是否一樣?

颱風實際上是熱帶海洋風暴

颱風是什麼?颱風是熱帶海洋上的一種風暴,是由空氣漩渦形成的,所以,南方沿海地區受災最重,而湛江,又處在祖國大陸最南端,是中國海岸線最長的城市,不吹你吹誰呀!

颱風的直徑可達數百公里到一千公里,有的甚至2000公里;風速一般每秒20-30米,最大能達每秒110米;一個大的颱風的能量相當於200顆一百萬噸級的氫彈。 你沒看錯,是氫彈哦,是核武器,可毀滅人類的!破壞力非常巨大!

颱風的叫法,世界各地有所不同,美國、加拿大、加勒比海等地叫颶風;印度洋、孟加拉一帶叫熱帶風暴;新西蘭、澳大利亞叫熱帶漩渦;中國、東南亞各國叫颱風。

在這裡,科普一個小知識:你知道颱風為啥叫颱風嗎?是臺灣來的風嗎?那也未必,颱風並不是都經過臺灣,其實臺灣現在是叫颶風的。

湛江老百姓把刮颱風叫做什麼?看看和你們叫法是否一樣?

漁民加固漁船防颱

據資料顯示,明清之前的古代也是叫颶風,只是明清時代才改叫颱風,清王士禛《香祖筆記》記載:“臺灣風信與他海殊異,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臺。颶倏發倏止,臺常連日夜不止。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颶,五、六、七、八月發者為臺。”就是說颱風比颶風更猛烈,時間更長。

那麼,颱風這個稱謂到底是怎麼來的?第一種說法是說來源於廣東白話“大風”。你們念一下,“大風”是不是接近於普通話的“颱風”?

第二種說是源於閩南語系的“風臺”,風臺就是指颱風,湛江雷州話及粵西、廣西東南沿海講黎地區都這麼說。那麼問題來了,“風臺”又是怎麼來的?是“風大”的意思嗎?

第三種更離奇,說來自外國語。說是荷蘭人佔領臺灣期間,根據希臘史詩《神權史》中的人物提豐Typhon命名,而在這,英文Typhon也被認為是typhoon的詞源。

湛江老百姓把刮颱風叫做什麼?看看和你們叫法是否一樣?

颱風往往伴著海嘯

湛江民間習慣把颱風稱為“打風”、“打颱風”或“打風臺”,即力量異常兇猛,能致死人崩屋的巨風。過去,科學知識不足,防禦措施不足,颱風造成的損失慘重。雷州半島的人民,年年都活在臺風的陰影中,驚恐不安。

由於當時連地球是圓的都不懂,大家完全不知道這風是怎麼來的,只能歸結為上天的懲罰,所以湛江人又把颱風造成的災害說成是“天收”。“天收囉!報應囉!”這些都是常用詞。怎麼防颱?當時的人們只能寄望於神靈或傳說中的人物,對媽祖的強烈崇拜應該也跟颱風有關。

過去,湛江人大多住在平房,以搭建的棚屋居多,除了關門關窗,防颱就是笨辦法:打木樁,用繩扎。也就是將木樁打入地下,木條壓棚來扎繩,把屋頂固定住。看過香港電影《歲月神偷》的,應該還記得任達華飾演的父親在抗臺時,大聲吶喊的那句話吧:“最緊要系保住個頂啊!”颱風一旦吹翻屋頂,整個屋就垮了,家裡的傢俱什麼的也將不保,甚至還會砸傷砸死人!

湛江老百姓把刮颱風叫做什麼?看看和你們叫法是否一樣?

香港電影《歲月神偷》劇照

在更久遠的古代,人們又是怎樣防颱的呢?古時候沿海都是漁民,都有很豐富的天氣經驗,如果颱風來臨,無法轉移,他們選擇躲避地方也相對安全。遇到情況不妙和難以度過的危險關頭之時,就會捨棄家園,躲進山洞。

而當暴風雨過後,他們就會跑回來重建家園。重建的時候,只是簡單地把被毀壞的屋頂重新架起來就可以了,幾天功夫就完工了。相反,現在那些現代建築所用的材料都是混凝土或磚塊,颱風過後,重建工作就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人類對臺風認識的加深,才漸漸掌握其規律進行防禦。今天,用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使颱風造成的損失減得更低。

但是,由於技術有限,對臺風的預告有時還是不太準確,而且在現代社會,各種建築、設備及大量耕種的農田價值很高,所以颱風造成的損失比古代可就大多了!比如2015年的颱風“彩虹”,當時的防颱宣傳並不是很緊張,結果損失出人意料的慘重!

湛江老百姓把刮颱風叫做什麼?看看和你們叫法是否一樣?

颱風後農戶損失慘重

在接下來的文章裡,我將會為大家講述湛江歷史上的從古至今的幾次大臺風,記得關注和閱讀喔!(本文素材獲湛江民間歷史學家駱國和老師原創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