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9张照片告诉你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因峰岩青黑而名!


陈志强 喜欢我就请关注我! 在这里希望喜欢我作品的各位朋友能给我点赞并且点关注我!感谢各位亲们了!

今天与各位亲们分享2019年19张照片告诉你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因峰岩青黑而名!黄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中华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有72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黄山是安徽旅游的标志,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唯一的山岳风光。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改名为“黄山”。黄山代表景观有“四绝三瀑”,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黄山迎客松是安徽人民热情友好的象征,承载着拥抱世界的东方礼仪文化。

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被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位于安徽南部黄山市境内,山境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总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其中,黄山风景区面积160.6平方千米,地跨东经118°01'—118°17',北纬30°01'—30°18',东起黄狮,西至小岭脚,北始二龙桥,南达汤口镇,分为温泉、云谷、玉屏、北海、松谷、钓桥、浮溪、洋湖、福固九个管理区。

缓冲区面积490.9平方千米,以与景区相邻的五镇一场的行政边界为界。

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局部地形对气候起主导作用,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形成特殊的山区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山顶年均降水2369.3毫米,年均雨日180.6天,多集中于4-6月,积雪日32.9天,雾日259天,大风118.7天,年均温7.9℃.

夏季最高气温27℃,冬季最低气温-22℃,最长无雨期40天。景区林木茂密,溪瀑众多,大气质量常年保持Ⅰ级,空气PM2.5日均浓度5微克/立方米,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长年稳定在2万个/cm3以上,有“天然氧吧”之称。

黄山经历了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峰林结构。黄山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8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花岗岩洞穴与孔道。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洞7处、关2处。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

黄山集八亿年地质史于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遗迹于一体,兼有花岗岩造型石、花岗岩洞室、泉潭溪瀑等丰富而典型的地质景观。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多球状风化;后山岩体节理稠密,多柱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黄山地区共有河流600多条,其中长度在10km以上的河流有108条。由于黄山山脉横 黄山风景贯全市,将黄山市分为南、北两坡,南坡流域面积大于北坡流域面积,分别为7569.93km和2264.1km,各占总面积的76.98%和23.02%。

南坡有流向钱塘江流域的新安江水系和流向鄱阳湖流域的昌江水系、乐安江水系;北坡有直接入长江的青弋江、秋浦河两大水系。

黄山地区水资源来自天然降水。该地区多年平均面雨量为1775.9mm,地区分布以黄山风景区为最大,是全国有名的暴雨中心之一。降雨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最大月雨量一般出现在5、6、7月份,曾高达1037mm;最小月雨量一般出现在12月份,记录出现过0。

境内降雨的年际变化也相当悬殊,最大最小年份的比值达2.5以上,甚至达到3.0。全市地表水资源总量丰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达99.28亿m,地表径流的地区和时空分布与降雨的时空分布基本一致,地表径流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每年5~7月份降雨量大,径流量也大;年际分配不平衡,年降雨量越大,年产流量也越大,最小年径流量与最大年径流量之比约为1∶5。

黄山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植物群落完整而垂直分布,景区森林覆盖率为84.7%,植被覆盖率达93.0%,有高等植物222科827属1805种,有黄山松、黄山杜鹃、天女花、木莲、红豆杉、南方铁杉等珍稀植物,首次在黄山发现或以黄山命名的植物有28种。


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水杉,二类保护的有银杏等4种,三类保护的8种,有石斛等10个物种属濒临灭绝的物种,6种为中国特有种,尤以名茶“黄山毛峰”、名药“黄山灵芝”最为知名。

黄山是动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场所,有鱼类24种、两栖类21种、爬行类48种、鸟类176种、兽类54种。主要有红嘴相思鸟、棕噪鹛、白鹇、短尾猴、梅花鹿、野山羊、黑麂、苏门羚、云豹等珍禽异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