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记忆:七十年代,我们在八公山中干的那些捣蛋事

淮南记忆:七十年代,我们在八公山中干的那些捣蛋事

情系八公山(散文)

文|廖丽

-

淮南记忆:七十年代,我们在八公山中干的那些捣蛋事

我生在八公山南岳半坡地上的翟洼小学,父亲在这所学校里任教,家也就安在了这里,我是地地道道的山里娃,与山峦有着诉诸不清的缘分,可以说我的整个童年,都是在八公山下度过的。

八公山历史悠久,占地二百来里,有大小山头四十多座,以典故,传说,成语,古战场,名扬四方,汉淮南王刘安的一部集政治、思想、治国、民俗等于一体的《淮南子》,又将她妆扮的神秘莫测。在当时,八公山对我来讲什么都不重要,她就是生存之道,算是应了那句谚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说法,因为每年我都要往山窝窝里来捋槐树花,采蘑菇,捡拾地衣皮……

淮南记忆:七十年代,我们在八公山中干的那些捣蛋事

那是七十年代初,物质全是凭票供应,城市户口的家庭,哪家的供应粮都不够吃,凡是离山区不远的住户,都会在“开春”这个青黄不接的时节,想方设法到山里去弄点杂食来补缺。江淮之间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水岭,四季分布的非常均匀,八公山钟灵毓秀物宝天华,古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说的就是淮河经过八公山这段。山里清泉婉转,溪流潺潺,丛林茂盛,花香鸟鸣,每年三、四月份,山坡上的槐树经春风抚过后迅猛发芽,树枝上便会有晶莹剔透的串串白花,在青嫩鲜亮的叶片中怒放,沁香怡人。每到这时,我和校内的几个小伙伴们便挎上篮子互邀出发了,而我为了进山特意换上的摞了补丁的破衣服,也会在这天再次被山上的荆棘刮破划伤,累积到皮肉。槐树的刺太厉害了,不亚于秋枣熟了时候的野枣刺,椐我观察,大凡八公山上就这两种树的刺尖最犀利了。

对于进山,我记忆颇丰,我儿时的天性,在那刻,得到了极致的发挥。

淮南记忆:七十年代,我们在八公山中干的那些捣蛋事

那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孩子不金贵,家家都是大的带小的,山洼地里随便疯跑,二丫一声“掏鸟蛋了”,好家伙,三胖子、四妞妞“叽里咕噜”不知从哪就都滚出来了,学校操场边上的梧桐树下排好队,“一二一,一二一”,大家伙小肚子一挺,便往山里钻去。那些年,山里山外到处“游荡”着我们的身影,逮麻雀偷玉米,捅蜂窝扒山芋,“无恶不做”。进山后的我们更是无法无天,先玩躲猫猫摸瞎瞎,有时找到好一点的树干还带下山来砍砍锯锯,留平时玩打撬棍游戏,我们以头顶上的阳光为钟表,适可而止,不分尽性与不尽性,反正还有再来的机会,临了才去干正事——捋槐树花或者采蘑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捋槐树花,山坡上,我站在树下掂起脚尖昂着头捋啊捋啊,左一棵树右一棵树之间欢跳着,大把大把的槐花进了篮子,可我根本捋不过那些伙伴们,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这伙成员里我个子最矮,遇到花朵稠密的大树够不着,常常急得不知所措,于是他们就把我送到了树上,这样,当他们满载而归时,我的篮子早已富的流油了。后来,每当槐花盛开时,玩好了的我就非常自觉的先爬上树去再干活,久而久之,我就似猴子在树上跳跃自如了。

淮南记忆:七十年代,我们在八公山中干的那些捣蛋事

一篮子花摆在厨房,爸和妈下班看到后欣喜若狂:省粮票了。也总是在这个时候,我才可以撇下弟妹们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幸福的等着家人们来喊吃槐花饭了。夜晚,就着昏黄的灯光,妈妈为我修补身上和衣服上被刺破的伤痕。

树刺、昏黄的灯光,灯下的妈妈飞针走线,又是我对儿时的另一种记忆。

淮南记忆:七十年代,我们在八公山中干的那些捣蛋事

而后,随着季节的推进,夏天来了,夏雨打在山坡松软的草坪上,水滴顺着草皮流向山沟沟,“叮叮咚咚”,沟壑里的水积少成多,汇聚成溪,朝着山下的田畴、村庄、池塘,狂飙激昂,将山岭人家清雅的色泽,钩勒的如诗如画,这时,便要去山里捡拾地衣皮了。什么叫地衣皮?那是山中特有的一种可以食用的菌,是山里春未到夏季乃至秋后的宠儿,不下雨见不到,下过雨的山坡上、石缝中到处都是,形状颜色如木耳,肉嘟嘟的透着明亮,捡回家后漂去草介,做菜做汤、包包子都可以,味道特别鲜美,一种天然的植物肉,今生都是我的最爱。近几年,有关部门认识到了八公山的历史价值,在保护、开发、建设的基础上,建起了4A级地质公园,每年游人如织,使这种自然生长在山里的菌越来越少见了,也没有听说人工可以培植它,所以,地衣皮完全成了人们餐桌上的奢侈品。有营养专家说它具有降血脂、血糖的功效,那时也不知道,反正进山后,逮住能吃的就尽管弄来家,留做填肚子。

淮南记忆:七十年代,我们在八公山中干的那些捣蛋事

再就是采蘑菇了。秋天的八公山,蓝蓝的天上,几片白云漫步空中,似烟尘如霞黛,随风飘逸;它们一会儿打开一会儿聚拢的欢快行迹,演绎着山明水秀的亮丽景致,把我八公山山脉,呈现的错落有致。枫叶红了,百草金黄,松柏依旧青春,山体在云霞雾罩的氲气中五彩缤纷,美不胜收。随意跑向一座小山顶,亮开喉咙来那么一嗓子,群芳和琴飞鸟旋盘,灰兔子翘首笑我憨;再一声,空灵激荡,大地颤微微,淮河水碧波粼粼,舟帆点点…。眺望着五彩山峦,呼吸着山林里特有的泥腐味,拨开蒿草,瞧见树下藏有几朵似露非露的小“伞花”,蹦来跳去的我,……。而今想起从前多少事,心中好似打翻了五味瓶。

八公山胸怀博大,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一草一木,给予了我生命,赋予了我情感,真诚的感谢您,我会用一生的情怀,来放歌赞颂这片醉人的山川。

-

淮南记忆:七十年代,我们在八公山中干的那些捣蛋事

作者简介:廖丽,女,淮南市作家协会会员、谢家集区作家协会秘书长。曾在《作家天地》、《映山红》、《淮南文艺》、《淮河早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曾获《淮南文艺》2013年度优秀小说二等奖,获风起中文网2016年“苗夫之韵”散文征文比赛一等奖。

-

(《八公山风光》摄影:阳光一点)

(本文由八公山作协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