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科普之--茵陳

茵陳大家都認識,儘管如此茵陳的名字也有很多種,也非常混亂,別名有牛至、因塵、馬先、綿茵陳、絨蒿、細葉青蒿、白蒿等。也是常常食用的野菜之一。茵陳是多年生草本,根由於越冬不死,春則因陳根而生,故名因陳或茵陳,夏天其苗則變為蒿,故亦稱茵陳蒿。所以我們採茵陳時往往帶有去年的枯死莖幹。食用和藥用的是當年新出的嫩苗或春天在老根上長出的嫩葉。

中藥科普之--茵陳

茵陳雖然大家都認識,到秋天就不一定能認準,甚至把青蒿與茵陳蒿分不清。到了9月份你還能分清茵陳和青蒿嗎? 特別是深秋的時候青蒿和茵陳蒿的子穗的顏色接近了的時候還真不好分。但是莖杆的顏色不同,在手裡埝一下氣味不同。

中藥科普之--茵陳

茵陳蒿

《中國藥典》:本品為菊科植物濱蒿 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或茵陳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的乾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10cm時採收或秋季花蕾長成至花初開時採割,除去雜質和老莖,曬乾。春季採收的習稱“綿茵陳”,秋季採割的稱“花茵陳”。

從以上內容看,中藥“茵陳”用二種植物,即濱蒿和茵陳蒿。濱蒿又叫豬毛蒿(不是豬毛菜奧!);這二種植物咱們這都有,我實在分不清。但是不會認錯“茵陳”。也許一些學習植物的人能分清。咱們暫且就把這二種都統稱茵陳吧。

人常說“三月茵陳四月蒿”,所以一般認為茵陳苗是茵陳,長成蒿了就不做藥用了;但是藥典說秋季採割的稱“花茵陳”。

中藥科普之--茵陳

這是我2018年3月12日拍照的春天小草“合影”。

藥用價值

【性味與歸經】 苦、辛,微寒。歸脾、胃、肝、膽經。

【功能與主治】 清利溼熱,利膽退黃。用於黃疸尿少,溼溫暑溼,溼瘡瘙癢。

【用法與用量】 6~15g。外用適量,煎湯燻洗。

中藥科普之--茵陳

臨床應用:

1、茵陳蒿湯(茵陳18g、大黃6g、梔子12g)是治療陽黃的。

2、茵陳四逆湯(甘草、茵陳各6g,乾薑4.5g,附子6g。)是治療陰黃的。

作者認為單味茵陳並沒有明顯的退黃作用,而茵陳蒿湯有很好的退黃作用。所以中藥的配伍很重要。

茵陳臨床除用於黃疸、肝炎外,還可以用於下面疾病:

3、茵陳治遍身風癢生疥瘡:茵陳不計多少,煮濃汁洗之。(《千金方》)

4、茵陳治風瘙癮胗,皮膚腫癢:茵陳蒿50克,荷葉25克。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5克,冷蜜水調下,食後服。(《聖濟總錄》茵陳蒿散)

中藥科普之--茵陳

藥理現代研究:

1、利膽作用。

2、保護肝臟。降低血清谷丙轉氨酶(SGPT)和穀草轉氨酶(SGOT)含量。

3、降血脂、抗動脈硬化,擴張冠狀動脈。

4、降血壓作用。

5、抗菌消炎作用。

6、可以減少灰黃黴素的副作用和用量。灰黃黴素是治療各種“癬”的西藥,由於用量大,副作用也大;用茵陳煎湯同時服用,可以減少灰黃黴素的用量和副作用,而且不降低療效。還可以起到保護肝臟的目的。

中藥科普之--茵陳

茵陳的傳說

華佗時代有個黃癆患者向華佗求醫,華佗說自己無能為力。半年後華佗又碰見這個人。 這個人不僅病好了,而且精神還不錯。華佗問是哪個高明醫生治好了他的病?患者說沒有看醫生,是自己好的。華佗不信,說你準時吃了什麼藥?患者說“鬧春荒”沒有糧食,常常吃野菜充飢一個多月,華佗說這就對了;吃的什麼野菜呢?他們走到山坡,這個患者指著一種野草說就是它,華佗一看是“青蒿”。於是華佗採了一些“蒿”給其他的黃癆患者服用,但是沒有效果,第二年春天華佗採了苗給患者服用,果然有效,經過幾年觀察總結出只有幼苗葉有治療黃癆病的功效,長成蒿就沒有效果了。並取名叫“茵陳”。華佗還編歌供後人借鑑:“三月茵陳四月蒿,傳給後人切記牢。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青蒿當柴燒。”(根據網絡故事改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