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名胜之东岳天齐庙(组图)

巨野名胜之东岳天齐庙(组图)

陶庙镇东岳天齐庙山门外景

东岳天齐庙是市、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巨野县城东南25公里的陶庙镇陶庙村,简称“天齐庙”或“东岳庙”;因历代护庙人及重修者中多为陶姓,故又俗称陶家庙。天齐庙旧时建筑有天齐殿、三皇殿、文王殿、关帝殿、三教堂、玉皇阁、九女阁、真武庙、土地庙、华佗庙以及山门、戏楼等,青砖砌壁,灰瓦覆顶,肃穆、庄重而典雅,占地面积10余亩。庙内古木参天,碑石林立,香火旺盛,游人如织。因战乱等原因,东岳天齐庙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民间虽然在原址上进行过几次重修,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庙宇内外杂草丛生、断碑残垣,一番破败景象。

目前庙内仅存有天齐殿、三皇殿、文王殿、关帝殿、玉皇阁等原始殿阁五座,唐、宋、元、明、清历代以来重修天齐庙的碑碣、石、雕刻等重要文物数十件,天齐殿东西两壁分别嵌有明隆庆和清光绪年间的重修刻石,三皇殿内唐代壁画尚存,尤为难得;庙内幸存的一幅对联颇有意味:“庙内无僧风扫地,殿前少灯月照明”;另有一根高近3米、宽约30厘米字迹清新、书法风格迥异的戏楼石柱完好幸存,被许多专家学者称为绝无仅有的书法文化“孤本”。更引人注目的是庙内的一株古槐,传为唐人所栽。树围5米余,朽枯中空,仅存外皮厚10厘米许,却虬枝繁叶,充满生机,令人叹为观止。

陶庙镇东岳天齐庙始建于唐代。旧志中记载有元代至元年间的重修碑记,至今尚存残铭,可证其始建年代上限为唐中期,下限为金代。明万历和清康熙、道光、光绪等年间不断增修扩建,规模日臻完善。近年,由陶庙镇政府和民间共同对原东岳天齐庙山门、围墙等进行了重修,濒临灭失的千年历史文物得到有效保护。

东岳天齐庙是道教祭祀泰山神的庙宇。古代皇帝多祭祀泰山,传说泰山神掌管人间生死。“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所宗者也。”(<>)。唐玄宗封泰山神为“天齐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7)诏封为“东岳天齐仁圣王”,元世祖时又尊泰山神为“东岳天齐大生仁后皇帝”,简称”东岳天齐大帝”或“东岳大帝”。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祭祀日。每年的农历2月26日至3月26日为传统香火庙会,庙会之日,不仅有当地名角主演的山东梆子、两夹弦、琴书、坠子、落子等传统戏曲、曲艺,还有秧歌、鼓吹乐、斗羊、斗鸡等娱乐活动;另有陶庙名吃烧羊肉、清真糕点、水煎包等,以及服装、苖木、食品、大蒜、果蔬等农副产品展销等商贸交流活动,盛大庙会吸引巨野、成武、定陶、金乡以及河南、安徽等省的10多个县市各界善男信女和商贾10余万人前来,成为当地富有民间地方特色的集宗教、文化、商贸于一体的民间大型庙会。位于东岳天齐庙庙前的马趟子(马戏娱乐场)设有专用场地100余亩,,这一历史地名沿用至今。

巨野名胜之东岳天齐庙(组图)

陶庙镇东岳天齐庙千年古槐

巨野名胜之东岳天齐庙(组图)

陶庙镇东岳天齐庙内景局部

巨野名胜之东岳天齐庙(组图)

陶庙镇东岳天齐庙千年古槐生命力四射

巨野名胜之东岳天齐庙(组图)

陶庙镇东岳天齐庙唐代彩绘古壁画《禹王锁蛟》局部

巨野名胜之东岳天齐庙(组图)

陶庙镇东岳天齐庙附近千古奇观---古井跃榆 杨祯 摄影

山东巨野:大型彩绘古壁画惊现天日

在山东省巨野县陶庙镇政府驻地陶庙村,始建于唐代重修于明代祭祀泰山神的庙宇--东岳天齐庙,由于饱受风雨沧桑,庙内原有的20多个殿阁现仅存文王殿、天齐殿、三皇殿等五座殿阁,其中庙内中间偏东的文王殿内最具风采。由于年久失修房顶漏雨,2013年9月重修时,施工人员发现覆盖在壁画上面的一层石灰分离脱落,文王殿内南北墙彩绘古壁画惊现天日:三幅壁画均呈长方形,其中南墙的两幅都在墙壁的上部东西各一幅,两幅画图长均约3.5米,高1.5米,画的内容为《禹王锁蛟》,描绘大禹治水丰功伟绩的神话故事;北墙的一幅画东西长约9.9米,高3米,内容为《人间仙境》,几乎笼罩整个墙面,由于画图年代久远,一部分仍然被石灰、泥巴、涂料覆盖。

新发现的古壁画以神话传说内容为主题,画家、画工们用合理的布局、精练的线条、鲜艳的色彩,突出描摹人物、山水,风格典雅,形象逼真,绚丽多姿,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人间万象,洋溢着对生命、对自然的热爱,令人不得不惊叹创作者的精巧构思和精湛技艺。究其风格,专家初步推断,壁画约创作于唐代 。

据陶庙镇供销社原负责人陶乃从介绍,文革期间,当时的天齐庙内的几个大殿作为供销社仓库才得以保存下来。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资深研究员李万鹏亲临天齐庙,称赞该壁画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历史文物价值,以及保存状况完好程度等,在菏泽市乃至山东省都是绝无仅有的。

禹王锁蛟

《禹王锁蛟》,是巨野民间一个歌颂大禹治水丰功伟绩的神话传说故事。相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帝尧之时,洪水泛滥,山岭被围,毁灭了无数美丽、富饶的田园农舍。帝尧让禹接继父业治理洪水。

传说有一条阻挡黄河入海的恶龙,这恶龙有个最小的龙儿,叫做“蛟”。禹王凿龙门那当儿,把那条恶龙拦腰斩断了。恶龙临断气时,唤来了它那恶贯满盈的“蛟儿”,要它毁坏黄河河岸,叫洪水再次泛滥成灾,使禹王治水大业前功尽弃。蛟领会了龙父的恶意,暗藏在黄河滩的马蔺草中,伺机兴风作浪。别看蛟小得象条七寸蛇,可魔力大得能平地掀起三重巨浪。

恶龙挡河时,蛟就常常盘在洪水头上,使大水象猛兽一样吞没田地,伤害人畜。黎民百姓早就对恶龙、恶蛟恨之入骨,人们一见发大水,就知道又是蛟在作怪了。

本来由北向南流的河水竟然向东西两岸横冲直闯,直冲得岸边的高土崖大块大块地向下倒塌,一片片良田,一个个村庄直崩到黄河水里,人畜死伤,不计其数,百姓叫苦连天。

同百姓患难与共的大禹和难民们一块儿站在黄河岸边。他望着眼前这片凄惨景象,脸上罩满愁云。与仙人老石匠共同商讨锁蛟大事,老石匠告诉禹:“若要制住水,必先锁住蛟”。

相传洪水泛滥是蛟作怪,禹决心除掉这个凶猛的水兽。他到处寻找蛟的踪迹,得知蛟属牛形,鳞甲满身,四只凶爪,吼叫如雷,藏于水中,出现于夏秋之交。

恶蛟张嘴伸舌,正要伤害大禹,大禹却利用靠近恶蛟的机会,抛出九十九条葛条,冷不防把个恶蛟缠绑得死死的锁在河心的巨石上。 禹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降服了蛟,使它永远不得残害人民,从此河岸不崩了,良田村庄保住了,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巨野县委外宣办 杨祯 搜集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