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徒到执民国染料销售之牛耳的山东烟台牟平实业大亨-张颜山

张颜山(1862—1941),山东牟平县(今烟台市牟平区)人,字忠桂,原名张宗桂,后因经营染料发迹,改号颜山,并以号行。其事业鼎盛时期,生意遍及上海、天津、济南、青岛、哈尔滨等大中城市,在商界号称“染料大王”。张颜山祖籍牟平养马岛张家庄,父亲张继广,因家计贫寒,举家迁至宁海镇(牟平城)邵家塂村定居。

1876年,15岁的张颜山只身到烟台谋生,在泰生东杂货商号当学徒。由于他勤奋好学,甚得东家赏识,便逐步让他接触生意上的事情。五年后,张颜山由打杂、下街的小伙计逐步擢升为掌柜,管理起泰生东商号。

泰生东商号当时为德国人在烟台开办的德孚洋行销售一些染料,这家洋行有个管理人员叫克劳克,和张颜山年龄相仿,因有业务关系,两人交往频繁,由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时中国的染料工业非常落后,不论是纺织行业还是民间,都以天然染料为主。槐树豆、谷草灰、蓝草等都是百姓常用来染布的颜料,染色效果差。而德孚洋行的洋染料染布速度快且不易褪色。克劳克建议张颜山自办一个商号,专营德孚洋行的染料,并可代销,售后再付款,这在当时是很少有的优惠条件。于是张颜山便向少东家赖芳圃建议,调整泰生东经营种类,扩大染料经营。但赖芳圃没有采纳他的建议。1907年,东家赖芳圃见市场不景气,怕担风险,便在处理掉存货后,将泰生东变价转让给张颜山经营。

张颜山盘下泰生东后,筹资将杂货号改为泰生东染料庄,专门经营代销德国产“狮马牌”染料。他对这一行业信心十足,每天与店员一起,推着小车从城市到农村,沿街叫卖。农民没见过这种染料,不会使用,他就到用户家里,烧一锅开水,亲手示范,把布染好后再收钱。由于他经营的染料工序简单,上色均匀,坚牢度又好,很快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销售额直线上升。经过数年的拓展经营,张颜山赢得了市场信誉,创出了“泰生东”的牌子。牌子创出来后,泰生东取得了德孚洋行进口染料在山东的专卖权,成为这家德商在山东的总代理。1907年,张颜山在泰生东原址上建起了两幢楼房,设立泰生东总号 。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商品进口受阻,国内的进口化学染料奇缺,价格暴涨,泰生东因得到德孚洋行的全部染料存货而获得巨利,盈利达200万银元。此时泰生东销售网点已扩展到大半个中国,相继在上海、青岛、济南、哈尔滨等地建立了分号,在徐州、济宁、博山、德州、莱阳、牟平等地设立了代销处,生意十分红火。

经营染料发迹后,张颜山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先后独资或合资在家乡牟平开设巨生东颜料庄、巨丰号,在烟台开办玉生东棉布庄、夏生东绸缎庄、巨丰银号,并在丹东开设纩丝坊。1915年,泰生东在上海开设义生钱庄,并通过义生钱庄为德商汇款。同时,他还投资入股齐鲁大药房、瑞丰面粉等多家公司,一跃成为胶东地区的巨商。

张颜山由一个商铺学徒到执全国染料销售之牛耳的大亨,其一生的奋斗颇具传奇色彩。然而,他毕竟是农民出身,对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发迹后,他先后在家乡购置土地823亩,山岚107.5亩,在本村(邵家塂村)盖房200多间,又在牟平城东门里路南盖房一百多间,总共有房屋397间。在其所拥有的土地中,150亩由雇佣的长工耕种,剩下的660亩出租,杏林堡、老人仓、高金埠、留德庄等远近村庄都有他的佃户 。在为人处事方面,他也一直保持着农民朴实勤劳的本质,生活上非常俭朴,常年粗衣布履,一件棉布大褂能穿好几年,鞋也是由家人自做。但是,俭朴的衣着行事有时也会带来误解和麻烦。1932年冬,济南商会请客,张颜山与交通银行行长同席,在座的大都西装革履,手持雪茄,唯独张颜山身穿粗布大褂,抽着旱烟袋。这个行长认为张是“乡巴佬”,席间常常露出鄙夷不屑。张颜山不露声色,事后却从各个银行把存款提出来,陆续存到交通银行里。不久,张颜山亲自到银行要求立即全部提出存款。银行一时无力兑付这么多存款,束手无策。行长见状急忙托人找张说情,并设专宴向张颜山赔礼,请求分期支付。张颜山以这种独特的方式,狠狠教训了这位以貌取人的行长。

张颜山身为巨商,不仅在生意上讲信誉,而且重德行。在旧中国,富商赌博、宿娼、抽大烟是很普遍的现象,张颜山却痛恨这些社会恶习。他规定,“泰生东”所有人员不准抽大烟、不准娶小老婆、不准逛妓院。有两个分号的老板抽大烟被张颜山发现,自知违反了规定必受惩罚,再三向其恳求,表示痛改前非。张颜山则表示:“规定在前,为时已晚”,毫不犹豫将二人赶出了店号。

对于家乡民众,张颜山乐善好施,热心公益。1917年春,张颜山在家乡邵家塂村西建客店4栋16间,为过往行人提供食宿,遇有贫苦者则分文不取。1919年大旱,张颜山令人开仓赈济,全村六百余人,每人发粮30斤;同时又在村西客店每天早晚各赈粥一次。抗战初期,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张颜山告诫家人,除最大限度地减免应收地租外,每年春天都要发放一定的度荒粮赈济饥民,许多人因此得以果腹,保全了性命。

1930年,军阀刘珍年盘踞烟台,发动商家兴修烟台城内外道路,张颜山为此捐款1.5万元,历时三个多月,将烟台东口子(现金沟寨上塂)一段道路修筑成石条大道,改变了过去道路泥泞、人车行走困难的状况。张颜山少时家境贫寒,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在以后的商业活动中多次吃亏,所以他对教育特别重视。1928年,他在本村办义学1所,建校舍20余间,广收本村儿童入学,延师施教。1931年,刘珍年勒令胶东各县兴办中学,牟平因官贪民贫,无法筹集建校资金,学子们只能望校兴叹。张颜山得知情况后毅然捐款1.4万元,在城东关弥勒寺附近原牟平师范旧址上,扩建校舍64间,扩建后达到154间,占地22亩,教室、图书室、理化仪器室、游艺室、礼堂、饭厅、体育场等一应俱全,成为当时胶东一流的县立中学。1933年,张颜山在牟平捐建恤养院,此外还多次向牟平、烟台、青岛、济南、上海等地的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捐款,累积达十数万元 。

20世纪30年代,张颜山开始在外埠投资金融业。1931年,他投28万元巨资在上海开办“义生钱庄”,由于所用非人,被经办者卷款逃匿。后钱庄又焚于战火,事业遭到重创 。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上海等地港口被日军封锁后,染料货源几近断绝,泰生东生意每况愈下。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泰生东的染料货源断绝,仅能以库存来勉强维护门面。同时,由于时局动荡,经济萧条,张颜山所办的实业屡遭劫难,大部分亏损或被迫歇业。这时的张颜山已经是年过七旬的老翁。其间,张颜山又做了几笔买卖,由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一进一出间,只赔不赚,因此元气大伤。辛辛苦苦经营了几十年的“泰生东”由败落到倒闭,使他精神上备受打击,身体日渐虚弱,无奈中他将家搬到了天津。1939年天津发大水,房屋被淹,他又搬到上海,借寓于虞洽卿路(现西藏路)一品香旅馆内,用积蓄来开销日常生活费用。其间他虽几次想回烟台重振家业,但终未如愿。

1941年3月,张颜山在上海去世,终年79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