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5位莊主看2018,在他們的成功升級、轉型中,我們看到的希望

剛剛過去的2018,是很多人眼中最艱難的一年。即便久經沙場的莊主群體,也在波折中直面壓力與焦慮。 不過即便如此,我們也發現很多莊主在無序與混亂中,堅持自己的腳步,維持著向上的活力。 今天我們介紹的這五位莊主,他們都只是萬千莊園中極普通的那一個。也正是因為普通,所以他們2018的微笑,更讓我們看到了信心與希望。 2019,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但請繼續懷有希望,請繼續抱有信心,希望與信心,賦予你我前行的力量。

1

黃岡花澗谷

三年磨劍 一朝共舞


2018年,對黃岡花澗谷的唐莊主而言,是忐忑又驚喜的一年。

說忐忑,為了籌備這個項目,他整整花了兩年時間到全國考察,走遍了近兩百個項目。然後才沉下心來,用一年時間來打造項目打磨團隊。當傾心“打扮好”去見“公婆”時,心裡的忐忑可想而知。

說驚喜,是因為項目下半年試營業以來,幾乎沒有對外做任何推廣,團隊遊客已經應接不暇。


透過5位莊主看2018,在他們的成功升級、轉型中,我們看到的希望



和很多莊主不同,唐莊主在考察很多項目後,果斷放棄了找規劃公司的想法,而是請了專業團隊做頂層設計、產業規劃和總體商業策劃。

正是這種旁人不太理解的做法,一方面讓花澗谷迴歸“自然時尚生活”的莊園本質,在當地異軍突起;另一方面憑藉自然教育和研學旅行的消費主題設定,輕資產投入快速引爆市場。

更重要的是,通過挖掘手工蔗糖這個非遺文化,讓甘蔗成為莊園的重要產業支撐,並打造了完整產業鏈,僅此一項,就可實現項目盈利。

2019年,花澗谷還將直面更多的挑戰。但唐莊主覺得,路走對了,就不怕兩邊的荊棘。

2

廣州恆然四季都市農場

拆違,拆不了信心


2018年,像很多項目一樣,廣州恆然四季都市農場也遭遇了“大棚房”治理。

由於其獨特的位置,農場面臨著比別人更嚴格的對待,投入了大幾千萬的項目,很多版塊都成為廢墟。更致命的是,拆違再加上其他種種原因,之前一度經營頗佳的蔬菜社區宅配項目也不得不中止。

怎麼辦?林莊主有抱怨,但更多的是接受現實,再出發。


透過5位莊主看2018,在他們的成功升級、轉型中,我們看到的希望



他一方面積極調整業務謀求轉型,利用僅存的一些室內外空間,通過活動策劃,吸引企事業單位,發展各種主題的團建活動。同時在週末時間,開發花藝、輕食等課程,吸引家庭客戶前來休閒。

另一方面,由於拆違後資金鍊受限,林莊主在確定新的主題思路後,開始積極和社會上的專業機構進行合作,先後打造了自然教育、馬術等板塊,並和自己原有板塊融合,形成新的休閒鏈。

如今,恆然四季都市農莊已經開始逐漸恢復之前的熱鬧。雖然不再有高大上的硬件,但新的以策劃、以自然場景為依託的課程內容,正在展現旺盛生命力。

林莊主說,拆違之後,也讓我重新思考都市農場的屬性和未來。或許不久的將來,我還要感謝拆違。

3

同心花海

從造花海到“去花海”

當各地還在拼命上馬花海項目時候,位於湖北宜昌的同心花海已經在2018年基本實現“去花海”。

2016年啟動做花海時,很多人包括親戚朋友都持懷疑的態度。一是項目距離宜昌市較遠,又都是平原地勢,人們會不會跑這麼遠來看花?二是花海項目在國內很多,但真正盈利的鮮見。同心花海一千畝的面積,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如何保障盈利?

王莊主心理另有一本賬:自己資金有限,能夠快速營業,快速引爆的項目,花海是為數不多的選擇。不過,她也壓根沒有打算真正做花海。當花海引爆之後,迅速根據市場反饋調整增加項目,才是她的真正目的。


透過5位莊主看2018,在他們的成功升級、轉型中,我們看到的希望


同心花海把傳統民俗活動——泥倉子打造成莊園項目


所以同心花海項目2017年開業時,連餐飲、娛樂等其他所有配套都沒有,只有一片花海。

距離遠,如何引爆?除了抓產品,王莊主和團隊努力在營銷上下功夫,重複利用自媒體傳播和門票活動等手段,快速引爆市場。今年更是在淡季推出不同縣域輪流免票活動,成功做到了“淡季不淡”。

在2017年春季憑藉花海引爆後,同心花海迅速增加泥倉子之類民俗節目、各種休閒娛樂設施、陽光餐廳、沙窩植物館等內容,今年更是申請到宜昌研學旅行基地的牌子。

如今走進同心花海,你已經很難再和傳統的花海項目產生聯繫。正如王莊主所說:對於越來越走向深度的休閒度假而言,觀賞性質的花海只能是表層引流手段。

4

歸零文化村

課程式自然教育時代來臨


2018年尾巴上,南陽歸零文化村的王莊主說,今年最大的收穫,就是自己這種不靠娛樂硬件的課程模式,終於得到越來越多校長和家長的認可。

作為一個只有60多畝的四五線城市項目,就是一片麥田上上課起步,幾乎沒有任何娛樂設施,王莊主這些年的經歷可想而知。


透過5位莊主看2018,在他們的成功升級、轉型中,我們看到的希望



在自然教育和研學旅行大爆發的這幾年,各種親子樂園式教育基地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國外原版高大上課程不斷被引進,對於幼兒園老師出身,堅持將農耕體驗和傳統文化,和自然教育,和孩子心靈培育融合的王老師,著實需要很大勇氣。

好在經過兩三年的堅持,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和家長,主動願意將孩子送到歸零文化村。在這個沒有太多娛樂設施的地方,接受最接地氣的自然教育學習。

更重要的是,這一年,王莊主還將幾位普通的“民間藝人”,培養成能夠帶隊上課的自然引導師。這個意義,相信每位莊主都能夠懂得。

5

那滋味農場

從讓幼兒園來,到去幼兒園


很多莊主還在努力吸引幼兒園來農場的時候,2018年,鄭州那滋味農場已經開始“帶著課程走進幼兒園”。

如果你第一次走進那滋味農場,很大可能會有一種深深的“上當感”:這裡什麼都沒有啊。

沒錯,這個佔地四百多畝的農場,大部分面積都是石榴園、菜地。其他所有設施包括魚塘和餐廳,也完全普普通通毫不出奇。但是如果告訴你,春秋遊時候這裡每天能湧進近2000人,全部是幼兒園團隊,你會怎麼想?


透過5位莊主看2018,在他們的成功升級、轉型中,我們看到的希望


幼兒園“開筆禮”

在自然教育和研學旅行尚未起勢的2015年,這個農場就開始做幼兒園春秋遊。幾位創始人都是跨界進入,起初就是憑藉簡單的課程活動,以及做業務的努力,一家一家到幼兒園去說服校長前來農場體驗。

第二年,全鄭州市3000家幼兒園,就有超過十分之一來這裡做活動。到了去年,梁莊主的主要任務就是委婉給幼兒園解釋:能不能換個時間,實在安排不過來了。

今年開始,那滋味不僅成立了自然教育品牌,豐富了課程內容體系,還開始把農場常見的陶藝等課程,做成課程產品,植入到幼兒園的室內課程。至此,不僅是增加了幼兒園粘性,更意味著那滋味已經開始由農場親子活動,轉向了幼兒教育產業方向。

由吸引幼兒園來農場,到把課程帶到幼兒園教室,梁莊主說,農場的自然教育,不是把幼兒園課堂搬到農場,而是要做符合農場特色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