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他挽救了2000名猶太人,他就是民國外交官何鳳山

2010年上海世博園裡,以色列館的“海貝殼”的造型新穎別緻,而其入口處更為的特別,它懸掛了一幅中國人的黑白肖像,令眾多參觀者紛紛駐足觀看。

由此,這也成為了以色列館的一大亮點。根據像旁的說明提示,肖像的主人系二戰期間為猶太人簽發“生命簽證”的民國外交官、原中國駐奧地利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

1939年至1940年期間,在猶太人被德國納粹迫害的特殊時期,時任維也納總領事的何鳳山是最早以發籤證的方式救助猶太難民的外交官之一。

在上海的猶太人後裔中,何鳳山還有另外一個充滿感情色彩的稱呼,那就是——“中國的辛德勒”。

那麼,以色列人為什麼會這麼稱呼何鳳山呢,這裡面又有些什麼樣的故事?

二戰期間,他挽救了2000名猶太人,他就是民國外交官何鳳山

原來,在1938年3月15日,德國吞併奧地利,歐洲戰雲初現,危機日重。

對於當地的猶太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夢魘的開始——一個月後,第一批猶太人便被送進了集中營。

兩個月後,中國駐奧地利大使館降為總領事館,年僅37歲的何鳳山被任命為總領事。

在《我的外交生涯四十年》一書中,何鳳山描述了當時的情景:

“此時,排斥猶太人之風日熾,許多猶太人的店鋪都被納粹的黃衣挺進隊搗毀,老闆被捕入集中營。

奧籍的猶太人,大多想法離開奧國前往美國,然而美國容納移民的數目有限,而且條件苛刻,所以大多是來中國領事館簽證,前往上海。

……本館得自外交部的訓令,即猶太人請求籤證入境者,條件寬厚,不予拒絕。而孔祥熙院長並進一步公開對猶太人的遭遇表示同情……”

二戰期間,他挽救了2000名猶太人,他就是民國外交官何鳳山

何鳳山

在上世紀30年代中葉,奧地利是歐洲第三大猶太人居住國,總人數約18萬,其中的大多數又居住在原首都維也納。

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能否離開被納粹控制的地區幾乎就是一場與生命賽跑的挑戰。

納粹當局發出指令,只要猶太人馬上離開奧地利,即可被釋放。但是,要離開奧地利的話,首先要有目的地國家的簽證。

正如何鳳山說的,當時大多數猶太人首選的目的國是美國,其次是英國,但美國對奧移民的名額有限,而且要求申請人出具經濟擔保;

而英國在阿拉伯人的壓力下,未敢輕易放鬆猶太人前往英控巴勒斯坦地區的限制;

至於其他國家,或許是沒有意識到猶太人的危險處境,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放寬本國的移民政策。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簽證只是外交官手下的一個小小印戳,但在那個陰雲籠罩的非常時期,卻意味著“生存或是死亡”。

二戰期間,他挽救了2000名猶太人,他就是民國外交官何鳳山

求生的慾望使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連續奔走於各國領事館之間,但令人心急如焚的是,大多數國家都“強調自身困難”而拒絕向他們伸出援手。

一位奧地利猶太倖存者曾這樣描述這種絕境下的心情:

“簽證!我們每時每刻都生活在有關簽證的消息中,我們醒來,就被簽證問題纏繞。我們時時刻刻在談這個問題……

我們能去哪裡?白天,我們努力獲得必要的證件、意見、印戳。晚上,在床上,我們做夢,夢裡是長長的隊伍,官員!簽證!簽證!”

艾立克·哥特斯塔伯,一位17歲的猶太少年,他在連跑了50多家領事館後,每次都是失望而歸。

直到1938年7月20日,在幾乎絕望的時候,他走進了中國總領館,但這一次的努力卻改變了幾乎是一個家族的命運。

何鳳山為他和他的家人一下辦妥了20份前往中國上海的簽證,由此成功逃離了維也納。

二戰期間,他挽救了2000名猶太人,他就是民國外交官何鳳山

消息傳開後,中國總領事館門前立刻排起了長龍,許多求助無門的猶太人都來到這裡,以求獲得前往上海的“生命簽證”。

而何鳳山大都如其所願,幫助他們逃離歐洲,去了上海或者轉道其他地方。據統計,經何鳳山之後的簽證,即有兩千張。

是以,以色列人將何鳳山稱為“中國版的辛德勒”,也就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