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看到這四點才算看懂了這部電影

當美國總統的朋友、著名黑人鋼琴演奏家唐·雪利前往南部路易斯安納州進行表演時,他已經預想到自己可能會有的待遇:休息間隙他想去小便,不得不開車一個小時回到酒店去;當他準備吃飯時,卻只能擠在廚房的儲物間裡;他晚上不能輕易出去,稍有不慎就會遭遇他人的驅逐甚至毆打。

大部分時候,那些白人沒有說我瞧不起你,你不夠資格,你給我滾,而是非常彬彬有禮地拒絕說“這是我們的傳統”,“黑人從來沒有在我們的俱樂部裡吃過飯”,“請你尊重一下我們的傳統”。臉上始終帶著微笑。

綠皮書:看到這四點才算看懂了這部電影

但是,接下來他們就要把他當做藝術家,洗耳恭聽他的鋼琴表演,把他當做國家的驕傲供奉著。黑人雖然能夠掌握精湛的白人藝術,但是在生活上,他們還是不能和白人在一起。美國人承認他的成就,但是不承認他的身份。僅僅因為膚色,就必須尊重種族隔離法。黑人的歸黑人,白人的歸白人。

更奇怪的是,連反對歧視的白人司機也不反對,甚至連黑人鋼琴家自己都覺得可以忍受,但他沒法買到自己的西服時,只能怒氣衝衝的離開。

綠皮書:看到這四點才算看懂了這部電影

黑人電影裡有過很多展現苦難的電影,比如《一個國家的誕生》《為奴十二年》《紫色》,但在幾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裡,苦難來自於日常生活,來自於彬彬有禮的待遇。

文雅的暴力

當納粹分子一邊聽著貝多芬,一邊建起集中營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理解,這些審美如此高超,學養如此深厚的人,怎麼可能屠殺無辜的人?這就像綠皮書裡所展現的,這些欣賞高雅音樂、舉止文雅禮貌的人,怎麼會對客人做出如此無禮的舉動?他們給他保留最好的貴賓停車位,細緻入微地安排晚宴,但是卻不能容許他用廁所,不能容許他一起用餐。

綠皮書:看到這四點才算看懂了這部電影

這就是西方人的思維。倫理和審美是分開的,外表和動機是分開的,他們對藝術的美並沒有帶來對人性的善意。

偏見的殘忍

種族隔離制度有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但歸結到最後都是因為偏見。這些曾經的黑奴就算被解放,但因為素質低下,最終還是遭受歧視,又受到各個州法律的肯定,最終固化為一套制度,讓黑人形象進入到惡性循環。

這種偏見讓白人和黑人隔閡日深,種族隔離從此而來。

綠皮書:看到這四點才算看懂了這部電影

富人和窮人也是如此,上流階級和下層階級之間充滿偏見。這從身為藝術家的黑人與身為保安的白人之間的隔閡也可以看出。鋼琴家不吃炸雞,不能容許亂丟垃圾,不能自己提行李……所以他和司機之間始終保持距離,甚至連他都不介紹。

只有經過長期的合作,患難見真情,鋼琴師看到了這些看似粗俗的習慣背後的人性,也放下了架子。這個底層的意大利司機,也會寫情書,也非常顧念家庭,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具有同樣的人性。鋼琴師看到,過得快樂最重要,擺大架子沒有用。

個人的無力

在《肖申克的救贖》裡,當黑人罪犯瑞德20年後被釋放出獄時,卻不敢邁出那一步,因為他被監獄“institutioned”,體制化了,習慣了監獄無自由被管制的生活,已經沒有辦法自己管理自己。個人的自主性被馴化後,到最後就有了“奴性。”

在《綠皮書》裡,我們也看到整體的社會環境對個人的規訓。他們表面上不同意種族隔離,不認可這些規範,但是卻沒有辦法反抗,而只是攤手作無奈狀,隨手將一切責任推給整個社會,傳統。當年納粹對猶太人的滅絕,集中營裡的工作人員也是如此,我不過是個上班族,我沒辦法。我只是個普通白人,我沒法改變種族隔離。

綠皮書:看到這四點才算看懂了這部電影

甚至到最後,他們也只是改變了自己。意大利人對黑人種族有了更多的理解,鋼琴師對底層家庭生活有了更多的理解。至於他們如何去改變社會,電影則沒有表現。

文明的弊端

黑人有顆高貴的心,卻過著最悲哀的生活。他高貴而孤獨,恰如現代城市人。這是現代文明最大的悲哀,當他進入南方的隔離社會,這種內在的孤獨外化了。白人對他的歧視,以及下人對他的尊重,本質上都把他推到了一個遙遠的距離:孤獨。這種狀況的存在表面上是由於他的性格,教養,根子裡可能是種族環境,而說到底,是現代文明的悲哀。

綠皮書:看到這四點才算看懂了這部電影

相反,身處底層的白人避免了文明的殘害。他底層的生活雖然讓人覺得有些粗俗,但並不難過,溫暖的大家庭,反而有了現代社會最大的溫暖。

本質上這是一部保守主義的電影。美國就是這樣一個追求平民生活、崇尚家庭溫暖的電影,歐洲式古老帝國的高冷自負和裝模作樣並不可取。所以最後,黑人鋼琴師放棄了古典音樂,走入了酒吧,和那些普通的黑人民眾一起,享受流行音樂的快樂和幸福。

這才是美國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