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康熙皇帝到底有没有微服私访过?为什么?

陳翔六點半藝人


《康熙微服私访记》这一系列的电视剧曾经火遍大江南北。这部电视剧的细节部分有:

《犁头记》、《八宝粥记》、《铜鼎记》、《紫砂记》、《馒头记》《霞帔记》《桂圆记》、《锦袍记》《食盒记》《铃铛记》、《金镖记》《绫罗记》《茶叶记》、《铸钱记》《神童记》《火箭记》。

这么多故事,绝大部分是后人编排演绎的,都不是真实的历史。(《康熙微服私访记》图)

康熙皇帝到底有没有微服私访?

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了康熙皇帝的出行,居然没有一次微服私访的记录。

一、康熙反对微服私访。1717年4月16日,康熙皇帝下谕旨给在京的各级大臣,谕旨曾经说道:

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此等事,朕断不行。举国臣民,以及仆隶,未有不识朕者,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

意思是说:赵匡胤、朱元璋曾经微服私访,主要是防止臣子作乱,恫吓不安分的大臣。康熙自己绝对不微服私访,全天下的人都认识他,微服私访不但无益而且有损大体。了解天下的事情也不止于微服私访这一途径。(康熙东巡画)

二、康熙没穿皇帝服装出行的记载

1.康熙很小就即位了,常年生长在皇宫内院,也没有机会出去游玩。14岁亲政后偷偷溜出皇宫,到了北京郊区走马观花的溜了一圈,匆忙回宫。这是《清史稿》记载康熙微服出行的事情,当天就回宫了,不然皇宫就炸锅了。

2.1687年,天下大旱。康熙决定到天坛求雨,这一次为了表示求雨的诚意,康熙皇帝没有穿龙袍出行,康熙皇帝穿平常的衣服,从皇宫步行到天坛求雨。

这些记载成了文人墨客演绎康熙微服私访的脚本,越传越玄,都不是真的历史。

三、正式出巡和六下江南。康熙不微服出行,却大张旗鼓的出巡,每一次都有特定的政治目的。康熙曾经六次南巡、三次东巡、一次西巡、巡历畿甸、出巡蒙古等地,足迹踏遍中国的东南西北。主要目的是:融合满汉、满蒙民族关系,安抚蒙古王公;笼络汉族知识分子;考察民情,考察吏治。每到一处康熙都会对当地的老百姓的生活、农业收成,官吏的政绩等进行一番考察,作为官员升迁的考察大项。(康熙南巡画)

不过康熙的出巡次数非常多,涉及的地区也比较多,这成为后世演绎的基础。

康熙皇帝为什么不微服私访?

一、安全因素。康熙皇帝前期,清朝尚处于未统一状态,局势比较混乱,微服出行这是给反清复明人士机会刺杀他。后期虽然平复了大的战乱,完成了统一,但隐藏的反清复明势力隐藏在民间,这股政治势力不可以小觑。嘉庆皇帝在1813年时被天理教200人左右攻击皇宫,事后嘉庆痛苦失声,何况是康熙时期了,民间并不是那么太安稳。

清末时期,孙中山利用会党起义N次,搞得清政府也是防不胜防。出于安全考虑,康熙皇帝不会冒险微服私访的。(反清复明的天地会腰牌)

二、时间因素。康熙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日理万机,忙的很,况且还有一大批后宫嫔妃等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康熙也抽不出太多时间来微服私访,皇宫的侍从人员如果一天见不到康熙皇帝估计朝廷都要震动了。康熙深知这些事情,绝对不会去私访的。

三、公开出巡的因素。为了了解各地的政情、民情以及其他因素,康熙皇帝以公开出行的方式去了解。也就不会去微服私访了,最多不过是稍微放纵一下心情,短暂游玩一下而已。

四、“密折”奏报制度。康熙皇帝为了了解各地的具体情况,给自己宠信的大臣“密折”奏报的特权,官员人数不多。江宁织造曹寅就是有密折奏报特权的官员,康熙曾经这样说:“地方细小之事,必具密折来奏。”

涉及到各地的风情、民情、政情等都汇报给康熙,康熙也因此可以分析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结合官僚体系的汇报进行印证。(密折装的盒子和奏折图)

通过这些手段,康熙已经十分详细了解了情况,没必要微服私访处理那么多的事情。都是后人演绎的。


穿越再现彼岸


影视剧中的康熙,总是有“微服私访”的情节设计,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康熙有没有这样“亲民”的经历呢?

康熙皇帝的官方巡视

《清圣祖实录》中记载:康熙五十六年三月庚申,谕大学士、学士、九卿等“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此等事朕断不行。举国臣民以及仆隶未有不识朕者,非屠无益,亦且有妨大体。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

康熙老爷子在这段话中,不仅言辞犀利地指出皇帝“微服私访”这个事情,归根结底就是“钓鱼执法”,自己绝对不会干这种“下三滥”、有损国家形象,君王形象的事情;其次如果是为了了解基层,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微服私访”。

康熙如此这般否认微服私访的必要性,到底是真的从未这么干过呢,还是干完了之后发现不太对才极力反对,以阐明自己的立场呢?

当然,康熙在其一生之中超级喜欢到处巡视,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曾经三次东寻,除了到辽宁谒陵祭祖外,还去过吉林巡视。

六次南巡,到达苏杭地区,途径山东。江苏、在济南、扬州、南京逗留了不少时日。

西巡三次,其中一次是专程跑去,另外两次是顺道,途径山西太原,到达陕西西安。

而其中次数最多的莫过于北巡,达四十八次之多,一般配合避暑、行围,同时也视察地方。京畿周围,是康熙最喜欢去巡视的地方,多达二十七次,主要是去考察下水利,了解农业、观览民情。

除此之外,还专门巡视了五台山,去了五次之多,目的据说是进香,同时也考察地方。

如此酷爱旅行的皇帝,在历史上也是少见。

康熙“微服私访”的另外一个说法

关于康熙“微服私访”有出现在清人徐珂编《清稗类钞•巡幸类》中一篇《圣祖六巡江浙》,说康熙三十八年(1699)第三次南巡中,四月初三康熙去苏州太湖的洞庭东山,又是钓鱼,又是单独与百姓交谈之类的情结。

而当代美国著名学者史景迁注意到康熙与江南的关系,认为南巡是康熙个人统治体系的一部分,南巡给了皇帝检查官员的机会,可能他有时确有接见平民的情形。

史景迁在《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一书中特别就《圣祖六巡江浙》的相关内容加以判断。他是这么说的:

1699年南巡也证明了皇帝确偶尔离开随从,几乎单独一人与百姓交谈,4月30日和5月1日皇帝在苏州,5月5日在望亭,但是《大圣祖仁皇帝实录》中没有一处提及5月2日、3日、4日三天,甚至具体的日期也没提到,弥补这一疏漏的唯一说明在一份杂记中,其中记录着5月2日皇帝离开苏州,在遇见几个渔夫并且自己钓了几条鱼后,他独自于巡抚坐上两只独木舟,然后两人来到岸上与几群不同的村民谈论庄稼和当地民情,皇帝评论说凡事必亲见,这段经历可能纯粹是围绕仁慈皇帝的原型杜撰出来的。作者正史的空白来表现他所叙述的皇帝离开众人进行了微服私访、但空白可以解释为没有记录者在场,宫廷史官乐意忽略没有官僚机构参与的皇帝对百姓亲善的例子,而通俗杂记的作者则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但是有一点是需要指出来的,那就是在《圣祖六巡江浙》中,并没有讲康熙隐姓埋名,改装易服,其中还这样记载了一段:“有山中耆老百姓等三百余人执香跪接,又有比丘尼艳装跪而奏乐。上云:‘可惜太后未来。’先驱引导者,倪巡检、陈千总也。在山士民老幼妇女,观者云集。”

这段文字怎么看也不像是在描写皇帝微服私访,只是强调巡视地方的具体细节,因此,这一描写也存在着不是杜撰的可能性。

“微服私访”这个事情,宋太祖、明太祖貌似比较喜欢干。康熙认为自己跟他们不一样,他们这是故意张扬于外面,震慑百官,而自己多次巡视地方,相貌都被不少人知晓,微服私访徒劳无益。而且,更重要的是,康熙有比“微服私访”更好的途径,那就是“密折制度”。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朝代说


康熙皇帝是走出紫禁城,巡察地方最多的皇帝。对于他的微服私访,史书记载不多,但据史书记载,他在位61年,其中先后一共有18年的时间是在全国各地巡察,多达一百三十次,他巡察次数最多的是在城南北的热河各地,多达七八十次,不过在民间最有影响的是六次南巡,一共有549天。康熙皇帝的六次南巡给他执政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当然,康熙南巡自然是有目的的。比如笼络知识分子以及游览各地美景等,但他每次南巡必到的地方更是治黄工程现场。康熙皇帝以民为本,他一心希望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常亲临河工,指授方略。历经几十年的治理,两河安宁,漕运无阻,百姓生活安定,对当时的社会稳定和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

康熙帝南巡访察吏治时,发现了一批清官好官。第一次南巡前夕,两江总督成龙逝世,当时他十分痛惜,在他南巡到兖州的,见到知府张鹏翮,发现他是一名清廉的官员,便将其升至吏部尚书。后来在江苏吴江的一次微服私访,又发现知县是清官好官,便超擢为御史,后任湖广总督。康熙帝他不仅善于发现好官、清官,还很关注地方官史的贪赃和渎职。他首次在宿迁暂住的时候,发现漕运总督邵甘问题严重,便将其革职。

康熙帝微服私访记载不多,但它的南巡,对中国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南巡途中,兴修水利,解决了黄河水患,同时考察官员以及处理一些贪官污吏,做了许多有利国计民生的事,虽然他在南巡沿途减免了百姓的赋税,但地方官员还是会将办差费用部分转嫁到百姓身上,且康熙帝南巡时还建了不少行宫,御道等,致使许多百姓颠沛流离,朝中不少官员持反对态度,反对南巡!🐴🌺🌺





飞天ZY漫雪


准确的说,无论是出于帝王的威严还是安全,康熙做到微服私访的概率还是比较少,史书也没有确实记载过!



受到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的影响,很多人就认为历史上的康熙也是如此,化作百姓,体察民情,是一名真正深入基层的好皇帝!那事实真的如此吗?不可否认,康熙可以说是古代帝王体察民情、巡视地方最多的皇帝,在位61年,出巡近三百多次,尤其六下江南最为有名,从京城出发,途径河北、山东、江浙,最远到达苏杭一带。



对于微服私访这回事,翻看《清圣祖实录》,上面记载,康熙每次到地方“巡幸”,并不是电视剧里所谓的微服,也绝非私访,但康熙皇帝“巡幸”期间极力避免骚扰百姓这是事实,他南巡期间一切从简,所需的物资供应都是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购买,而不是从地方官员和老百姓身上索取,他每经过一个地方都是让百姓安居乐业,不受南巡的影响。而且康熙南巡时,一路都是轻装南下,除了必要的仆人和护卫,并没有多大的仗式,史料记载康熙南巡期间“便道至浙江观风问俗,简约仪仗,卤薄不设,俋从者仅三百余人。”



康熙皇帝一生频繁的巡视地方,关心民生,体察民情,给人民留下了勤政爱民的好印象,或许是后人出去对康熙皇帝的敬重,同时也是出于普通大众对上层领导能多下基层,体察民情的一种夙愿的体现,后人根据康熙南巡的事迹编撰出微服私访的故事!


木子夏锦论史


历史上康熙皇帝还真的微服私访过,康熙怕别人拍他马屁不说实话,康熙就和几个贴身武功高手智囊人物就偷偷出皇宫微服私访了,历史记录康熙微服私访还留下好多小故事。皇帝想知道民间的真实情况就的微服私访才行,皇帝大张旗鼓出宫那叫劳民伤财,只有微服私访才是真正的爱民为国。康熙有一次想微服私访民间传说的一件事情,民间流传洪桐县有一个大恶霸经常偷偷抓老百姓在他的煤矿干活,只让干活的人下煤矿干活,不让干活的工人们上来生活。这个煤矿下面地方特别大,煤矿下面什么都有,旅店,卖吃的,卖穿的,还有唱戏的,反是在下面的人都不能够上煤矿上面生活,煤矿上面有人看守,谁上来就杀死谁,康熙皇帝就想去洪桐县看看到底是真是假。康熙皇帝和贴身随从一起就去了洪桐县,来到洪桐县一打听这个煤矿还真有,和传说中的那个煤矿差不多。康熙皇帝和贴身随从一路打听来到大恶霸开的煤矿,康熙一看这个煤矿非常大,煤矿上的人特别多,煤矿窑口还有好多人站岗,康熙皇帝想到煤矿下面看看真实情况,康熙皇帝正想着,一看天色以近中午就来到煤矿旁边的小饭店吃饭,谁知道这是恶霸开的黑店,康熙皇帝和贴身随从一吃饭喝酒就中计了,康熙皇帝和贴身随从都被饭店老板的迷药蒙翻了。饭店老板就和手下人,把康熙皇帝和贴身随从都装在大口袋里面,用车拉着就送的煤矿下面了,康熙皇帝和贴身随从到了煤矿下面,过了一会儿就醒过来了。康熙皇帝一看煤矿下面真是另外一个世界,煤矿下面男男女女人还是挺多的,有拉煤的工人,有卖饭的 ,有卖衣服的,还有说书唱戏的,煤矿下面到处都是油灯,所以什么都能够看到了。康熙皇帝问下面的一个男的,你们这里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呢?这个男的说,我们这里的人都是被大恶霸抓来闹到煤矿下面的,可不是我们愿意来这里生活的,我们这些人都是可怜的人。康熙皇帝问,你们在这里生活多少年就出去了,这个男的说,这辈子都出不去了,咱们在这里也活不了几年就死了,能够在下面活七八年就顶是高寿了,一般人生活三四年就死了。康熙皇帝问,那咱们怎样就出去了?这个男的说,除非上面有人解救咱们才能够出的去,有的人也想逃跑,可是还没有到煤矿窑口就被上面的人发现砍死了。康熙皇帝和贴身随从都犯愁了,康熙皇帝问自己的贴身智囊,这可怎么办才好呢?康熙皇帝这个智囊告诉皇帝,万岁爷你在煤炭上按上你的皇帝大印,这样上面有好心人看到就会报告官府的,这样咱们不就有救了么,康熙皇帝一听这话非常开心。康熙皇帝从衣服里拿出皇帝大印就往大块煤炭上面按印,煤炭被车拉到煤矿上面,这时候正好碰到朝里来人正在找康熙皇帝,正好找到这个恶霸的煤矿上面,朝里来人一看从下面拉上来的煤炭上面有皇帝大印,朝里来人特别生气,是谁胆大包天敢把万岁爷闹到煤矿下面受罪,朝里来官调动军队就包围了大恶霸这座大煤矿。朝里官员领兵下煤矿下面,把康熙皇帝和下面所有的男男女女都解救了上来,康熙皇帝一到煤矿上面特别气愤,就让朝里来的官员把大恶霸一帮恶人都砍了头,从此这里在没有出过这种大恶霸伤害老百姓。


酒杯酒666


虽然我们大家都被『康熙微服私访记』圈粉!但是从各种历史证据以及古籍记载来看康熙帝并没有微服私访过!而康熙微服私访记也是后人为了纪念以及怀念康熙帝的功绩与盛名而杜撰出来的!而在记载康熙帝每日生活的『清圣祖实录』中也曾提到过,康熙曾有圣谕:“”朕尝观书,见·····明太祖等皆有微服之事·····此等事,朕断不行·······”可见康熙帝是反对微服私访的!

但是康熙帝六下江南!多次南巡体察民情也是众多帝王所不及的!而且八岁登基之后斬鳌拜,平三藩,灭准葛尔等都是流传千古的的伟大功绩!



鱼乐说说说


历史上的康熙皇帝,有没有微 服 私访过,有的但是没乾隆皇帝,出宫多,因为乾隆下过江南去寻找过他老爷爷,顺治皇帝,但是没有乾隆皇帝,私下来多,这些有历史记 载 ,不像电视据里说的那样,(戏)说的乾隆皇帝这么 放 荡 不 济 ,走到哪里就招亲,康熙帝也好,乾隆皇帝也罢他们都是有道明君,对人民对国家有着责任心,对军事化和政治管理和现在的国家,一样的,不可 忽略的心理,也想走向最高的发展和统一,微服私访也是为了检查下面贪官污吏,防 止 腐败,对人民负责,对国负责的心态,为了更好的发展和统一。


河北省石家庄市邢台


清朝是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王朝,康熙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也是历史上在为时间最长的皇上。康熙一生文成武功,为大清稳定做出突出贡献。

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康熙皇帝经常带着三德子法印一个妃子一个宫女去民间暗访,而且每到一处便能惩处贪官,奸臣,看得我们大快人心。

那么康熙皇帝到底有没有微服私访过?我认为是没有的。理由如下:

第一:此时清朝刚立朝几十年,汉人反满情绪还没消散,此时出去私访危险性太大

第二: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康熙皇帝出去微服私访一去就是几个月,国家的谁来把持朝政?有野心大臣趁机叛乱也犹未可知,而且出去私访能访到什么?我估计也是收获甚小的。

第三:康熙皇帝一生几乎都在打仗,从亲政开始,除鳌拜灭三番收台湾打葛尔丹,好像还和俄国打过,他是一个好战的皇帝,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微服私访。

综上可知:康熙皇帝不可能去微服私访





张土豪12


俺是老簋,俺来说说。

康熙帝作为满人入关第二帝,天下汉人反清情绪依然存在,作为头号目标,皇帝自然不敢带着随身太监,和尚以及宠妃就微服私访的。

《圣祖仁皇帝圣训》及《清圣祖实录》都有康熙帝“省方”的类目,即视察四方,包括江南,山东,直隶等地康熙都去过。

不过康熙帝不是微服出巡,基本所到之地一般百姓和低级官员是没有机会一睹“龙颜”的。



李簋


微服私访一般主要指皇帝或者官员隐蔽身份换成便装秘密出行。

目的主要是体察民情,查询疑案难案。

用来表达皇帝,官吏,勤政爱民,为人民排忧解难。

清朝大概有十二位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以及末代皇帝溥仪。

努尔哈赤是清朝奠基者,皇太极建立清朝,顺治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帮助下迁都北京,入主中原。康熙皇帝八岁登基,在位6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被尊称为千古一帝。战胜鳌拜,夺回大权,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战胜沙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实际控制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开创中国古代四大盛世(西汉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康乾盛世)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只要天下太平,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欣欣向荣,各族儿女和谐发展,比啥都重要。祝福祖国明天更加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