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

liujinda22


古代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古代的成王败寇不计其数,古代的王侯将相不计其数,古代留名千古的人不计其数,可是,对人生的参悟,又有几个能做到苏东坡那样,顺流如春风拂面,风光霁月,逆流如秋风过耳,依然快乐。所以,后世的人们才会如此惊叹:“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

那么,苏东坡有什么好读的呢?就我个人对苏东坡的阅读经验而言,我觉得苏东坡至少有四大方面值得读的美妙之处。一是苏东坡的思想深邃。苏东坡是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他身上的儒家思想显示无遗,他积极入世,心怀家国,有理想有抱负,体现出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同时,他的身上还有释家和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一起,构成苏东坡的思想体系,且并行不悖,只是随着境遇的不同而各个思想表现的程度不同。

二是苏东坡的作品闪烁着无尽的文学魅力和思想的光芒。他有非常深沉的作品,如《前赤壁赋》,那种对宇宙人生的探索精神,那种对人生得失的哲学体悟,“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崦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给人以深刻启示。

苏东坡的豪放是有目共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东坡的深情是让人落泪的,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苍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三是苏东坡这个人特幽默。有一个趣闻:苏东坡与中书舍人刘攽最为投契,一生知交。二人经常在一起诗酒唱酬。刘攽晚年患风疾,须眉脱落,鼻梁损坏,一日,朋友们到刘攽家聚饮,席间大家套用古人联句相戏,苏东坡用刘邦的《大风歌》打趣说:“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猛士兮守鼻梁。”刘邦刘攽同音,而翻改的联句既合韵律又合情境,闻者无不笑倒。

四是苏东坡胸怀豁达,做人通透。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开启了熙宁变法,此后,变法渐渐演变成了党争。王安石去朝,司马光上台,司马光去世,章惇上台,如此循环反复,变法成了士大夫升迁的撬棍,皇帝支持变法,则变法派得势,皇帝反对变法,则反对派得势,许多人通过支持或反对变法而一步登天。

苏东坡虽然对变法有所反对,但对变法中利国利民的政策还是非常支持的。他与王安石政治主张不同,受到放逐,但当王安石下野,他和王安石却成为了朋友。他与司马光政治主张相近,但司马光上台,尽废新法,他又上书指出个别新法不可废。他以事实作为判断变标准,不像别人在变法中通过站队来谋求政治前途。所以,他既不见容于变法一派,又不见谅于反对变法一派,变法派当政,他受排挤,反对派当政,他同样受打击,故一辈子颠沛流离,屡遭贬谪,45岁贬黄州,59岁贬惠州,62岁贬海南儋州。

然而,苏东坡虽屡遭厄运,但他的通透之处在于,他只对事不对人,从不记恨那些给他使过绊子的人。王安石和后来的宰相章惇等人,都曾排挤或打击他,但苏东坡对他们个人,却从来都没有表露过丝毫的怨恨之情。苏东坡的人生字典里,是没有“敌”而只有“友”的,苏东坡只恨那些可恨之事,具体到某个人,他却从来不放在心头的,正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所说:“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这就是苏东坡,无论境遇怎样,他始终豁达、乐观,对仇怨如风过耳。


帝国的脸谱


1 这句话什么意思?

简言之,谁也惨不过苏东坡。

换言之,不快活,读读苏东坡,便有了力量。

是苏东坡,而不是苏轼。

2 苏轼何时成了苏东坡?

那一定是关乎苏轼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一职,官微薪少,死里逃生,心情抑郁,苏轼便闲了下来,建雪堂,开垦东坡,自耕自足,于是戏称为“苏东坡”。

在此之前,苏轼做官也有屡受排挤,但不至于送命,这一次却真的伤了心了。

自此,苏轼儒家的济世思想开始向苏东坡道家的致虚守静转变。

这一变化,才有了人人敬仰的苏东坡。

3 苏东坡真的很惨,然苏东坡也真的强大,是后天磨炼的强大。

因与王安石新党变法政见不一,自请出京,任杭州通判,疏浚西湖,筑堤建坝,三潭映月,苏公堤才是闻名天下的美景。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的背后是苏东坡默默的作为。

因与司马光旧党政见不一,苏东坡一贬再贬,直到海南儋州荒远边地,然依旧生活得有滋有味,风生水起。办学堂,改民风,拿出俸金修路。甚至筑房置田,意欲海南终老。

“日啖茘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苏东坡在困境之中的洒脱旷达。


好不容易熬到新皇登基,想起他来了,诏他回京,却死在了回京的路上。

这样的不幸很多很多,然命运的悲惨总在苏东坡的手上神奇的开出美丽的花来。

他人眼中的苟且耻辱苏东坡总能过成了诗情画意。

除了做官,样样都行。书法,“宋四家”之一,《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绘画,音律,美食,无一不通,样样都精。

爱吃的诗人,总能将柴米油盐过成诗的样子。

4 为何如此被虐,还不轻言放弃?

做官不顺,窝囊活着,不如游山玩水,惬意一生。

依苏轼的名气,完全不成问题,然苏东坡依旧哭着,乐着,在官途上坚持着。

相比之下,陶渊明是懦弱的,不高兴就回家种地了。

李白是不负责任的,不乐意就游山玩水了。

苏东坡却是个智者,世界在他心里永远是美的。

渴望官途显达,“何日功成名逐了,还乡。”

现实却一再残忍,“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唯一不变的,永远的洒脱旷达,苦中作乐,甘之如饴。

“青蓑黄箬裳衣。红酒白鱼暮归。归暮。长笛一声何处。”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5 对理想的坚持是苏东坡一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东坡)

如此说,也如此做。

对理想的坚持,数一是杜甫,数二是苏东坡。

杜甫最苦,连诗都是苦涩的,苏东坡也苦,可诗却是美的。

苏东坡的人格魁力是大于其诗的。

生活得不快活,读读苏东坡,不是苏东坡过得比谁都惨,而是我们能从苏东坡身上获取强大的力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逆而不屈,笑看风雨。

千年过后,再谈苏东坡,除了他的诗词书画艺术外,更赏识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与人格魅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黄庭坚评其:“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

钱穆评价其:“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人格是伟大的。”


一绿浮芳


要是你被生活打击得寻死觅活的,那你肯定没有了解过苏轼这个人,读过苏轼的诗。

宋朝时,发配岭南已经算是烟瘴之地判死刑了,苏轼还要到更南的海南去,新党的人满心欢喜地想着这回总得弄死你了吧!但是别人苏轼不在意啊,吃饱喝足了就领着老婆小妾在沙滩晒日光浴,还摸着肚皮问下人,老爷我肚子里有啥?!下人都说是知识、抱负、墨水,唯有小妾一语中的说“老爷您肚子里有满腹牢骚。”


苏轼笑呵呵地连连点头。

您可别以为那时候的海南是度假胜地,说白了那时候它比现在亚马逊还原始闭塞,买不到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得自己自给自足。苏轼得自己晒盐、种菜、喂猪、建房子不说,还得时时提防当地土著人的刁难,和他们搞好关系。说是有下人,可是真要干起活来不给力,下人一个不顺心都把苏轼骂得晕头转向。真要那么舒服,古代人还能谈流放烟瘴而色变?

普通人真要到这地方,恐怕半路上一到岭南就自己把自己愁死了,还能像苏轼那样云淡风轻?!你看同样和王守仁一样流放到龙场的那对父子,半路上楞是把自己愁死了。

我们现在人,动辄受不了判若云泥的落差,有个变故便寻死觅活。自己成就还没怎么样,就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人家苏轼心理承受能力才是真的厉害。22岁进士第二名(欧阳修误判,实际为第一),为八品县官。之后,一路高升至38岁为太守。那是真的见过世界什么样,天什么样的人。43岁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一般人恐怕又得寻死觅活吧?!可是苏轼就是心态好,在去黄州路上写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谁说我过得不好啦?这长江的鱼肉真肥美,山笋真飘香,闲暇还钻研美食做东坡肉,这可真是个好地方啊!后来,苏轼又觉得不过瘾,黄州实在太妙了,陆续作三篇《赤壁赋》,歌以咏怀。


也许在黄州,到底算是中原,还比较有人气。新党人一看他过得那么潇洒,还作小诗,气得骂娘,又上书皇帝说他不思悔改。好吧,皇帝又把他贬到岭南惠州去了。那时候岭南可是烟瘴之地啊,苏轼北方人的小身板,有个水土不服就一命呜呼了。那时候到惠州可不是当官,而是让他去和原始森林里的土著民族沟通感情,和豺狼虎豹打交道。古来大多数流放岭南的,要么在半路上把自己愁死了,要么就是恨不过,自己抹了脖子。可是苏轼就不一样,表现得视死如归,如鱼入大海,鸟倦归林,流放日子楞是被他过得和隐居休假一般。

然后新党听说他还没死,再把他贬到天之南去。一直到苏轼快走不动了才回到中原,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晚年回到中原宣告:总有小人想让我死,我偏不死,就得好好活着,气死你们哈。

这才是大情怀的境界,好死不如赖活着啊。


不书公子


人的一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的,有些人一碰到一些挫折,就各种低落,郁闷,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就会怨叹人生,家庭出身,觉得自己是如何的怀才不遇,命运多舛。

但其实,生活就是如此,不可能按照你的意愿在过的,这个就需要一个乐观的人生观,比如可以看看苏东坡的人生,看看他是如何面对惨淡的人生的。

苏轼生于公元1037年,他与父亲苏洵、苏辙号称三苏,嘉祐二年,苏轼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是欧阳修,欧阳修看了苏轼的文章,觉得非常之好,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为了避嫌,就将苏轼定为第二名,就这样苏轼错过了状元。

不过榜眼也不错,而苏轼的也名动京城,正当他准备一展鸿图的时候,突然他的母亲过世了,苏轼只能回家守丧,一直到了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苏轼回到了京城。公元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再次回家守丧三年。

而苏轼回来的时候,刚好碰上了王安石变法,十分赏识苏轼的欧阳修因为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所以遭贬,公元1071年,苏轼也上书议论新法的一些弊病,被贬为杭州通判。

1074年,苏轼被调往密州担任知州,公元1077年,在徐州担任知州,公元1079年,在湖州担任知州,但没多久,苏轼回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很低,俸禄自然很低,苏轼就带领家人种田,贴补家用。

公元1084年,苏轼被调往汝州,因为旅途过于劳累,他的幼子在路上夭折,他就上书奏请到常州居住。公元1085年,司马光被任命为相,苏轼被调回京,但是他也看到了司马光这些人的一些弊端,所以苏轼也不被司马光等人所容。

公元1089年,苏轼被调往杭州,他就在西湖边上修筑了苏堤,公元1094年,他被贬到岭南的惠州(广东惠阳),公元1091年,被召回朝,但又被贬到颍州担任知州,公元1094年再被贬到惠阳。

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到儋州(海南儋州),而在宋朝,因为不杀士大夫,贬至儋州,这比满门抄斩要轻一点的罪,公元1101年,苏轼被朝回京,在路上常州病逝。

苏东坡虽然一直被贬至各地,但是他一直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苏东坡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从他的词中,我们丝毫看不出他的失意与落魄,更多的是奋发向上,积极乐观。


历史简单说


因为苏东坡哪怕是再被贬的时候也不忘了给自己寻开心,也会不时的干点有意思的事情出来。

苏轼,自子瞻,号东坡,是宋朝的一位大文豪,是个跨界的牛人,工书法,会画画,写诗填词更是不在话下,还培养出了苏门四学士也算是一个教育家了,还是个大吃货,东坡肉、东坡肘子等名菜传世。可是这个牛人他也喜欢装逼,还曾强行装逼失败。有诗为证,苏轼有一首词《定风波》。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序中的大概意思就是说,三月七日去沙湖路上遇到下雨,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被淋得很狼狈,但是我不觉得。而正文中说大意不要怕下雨,唱着小曲在雨中行走,看着其他人躲雨的狼狈,真有优哉游哉啊。

怎么样有没有觉得苏大学士这么干逼格很高,是不是想给他双击666。但是告诉你,他这次强行装逼失败了,雨中漫步看起来很浪漫很潇洒,但是容易受凉感冒啊。苏大学士这次就感冒了。有诗为证。苏东坡的还有一篇游记《游兰溪》。这里面写道: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这段写的是苏东坡在沙湖买了块地,去看地的路上生病了,去找一个聋子医生看病的经历。而这件事情发生在元丰五年三月。跟定风波中所写的淋雨是同一个月,而且还是同一个地点。

不要以为浑身仙气的东坡居士不会生病,淋了雨也是会感冒发烧的。想必“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这可不是“微冷“,而是“贼冷”啊,要不怎么能冻感冒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雨中漫步确实很装逼,但是不要装逼过头,该打伞还是要打伞的,没看到苏大仙人都会淋感冒么。








葳蕤且饕餮


积极进取、豪放旷达、性情中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对逆境“逆袭”——我们可以从苏东坡和王巩、宇文柔奴的故事体悟一种人生的襟怀——


柔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世有奇女自不俗,苏东坡挥笔点赞!


世有奇女自不俗。

在苏东坡眼里,柔奴是一位可以用诗词来褒扬的奇女子。

柔奴是谁?苏东坡又用什么样的词作来点赞呢?

柔奴姓宇文,本是洛阳城中大户人家女子,谁知一朝家道败落,便天涯沦落烟花巷,成了一名艺伎歌女。

若说柔奴是一位奇女子,主要有四奇:

一是才貌双全,艺惊四座。为诗人、画家王巩一眼看中,成为其侍妾,出离了沦落。佳人才子,情定终身,已是传奇。

二是王巩因苏东坡乌台诗案受到牵连,贬官南蛮之地——岭南宾州(今广西宾阳),树倒猢狲散之时, 柔奴断然只身相随,始终不离不弃。可见蕙质兰心,绝非俗常女子。

三是特别出奇的是,柔奴不仅才艺俱佳,甚至还深通医理草药,同情底层百姓,以高明医术救治百病,赢得了广泛的口碑,被誉为“神医”。

四是当奉诏北上,王巩和柔奴归来时不仅没有饱经沧桑之感,反而豁达坦荡,精神焕发,显得更加年轻。当苏东坡问岭南如何时,柔奴坦然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话中深意及不凡见识让苏东坡大为震动,为夫妻二人特别是柔奴而心折。

柔奴的身心状态可以说是反差最鲜明的“逆袭”了——对逆境的“逆袭。”

于是,大家苏东坡情不自禁,挥笔点赞,写下了千古传唱的名篇《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词作画面反差强烈,鲜明唯美,用笔行云流水,意味超拔深长。如琢玉郎与点酥娘,天设一对璧人;皓齿清歌,令炎海飞雪;万里归来,饱经沧桑,却是愈加青春;岭南南蛮之地,瘴疠之地,却是笑时犹带岭梅香,此心安处是吾乡。一个漂亮、清奇、坦然、独立不迁的奇女子跃然纸上。


一首诗一个故事。我们还可以对比一下白居易的《琵琶行》。同是被贬的状况,白乐天的名篇却充满了不平、抑郁、同情,当然还有一定的批判精神。诗中的琵琶歌女亦曾名噪一时,而年老色衰后终被抛弃,沦落凄惨境地……白居易同病相怜,写得非常传神细腻,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两相对比,一喜,一悲;一积极,一沉郁;一从容,一凄然;一安心,一伤情。两首诗均是顶尖诗人的顶尖之作。艺术上各有千秋,思想性其实也难有高低之分,但在创作者和笔下人物的心境心态上,却显然有高低之别。

其实柔奴的“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正是出自于白居易的诗句:大抵心安即是家。这也说明人思想感情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情境之下的心态表现。

回到柔奴的故事中,王巩是受苏东坡乌台诗案牵连贬得最远、最惨的一个。二人虽然是诗文唱和、山水同乐、情同手足的挚友,但苏东坡始终心存愧疚,生怕王巩在艰难困苦的南蛮之地一发沉沦,消极委顿。然而王巩却是本心不改、正直不改、豪情不改,精神挺拔,笔墨不辍,更加勤奋地创作、著述;两人在书信来往中自然常常切磋诗文书画心得。同时,苏东坡叮嘱王巩注意保重身体,学习养生之法,而王巩也在回信中常常谈及长生之道。

柔奴之所以成为奇女子,背后是深层次的原因,简单来说,主要包括:忠诚而深情;积极而乐观;知顺逆而从容;懂文化而有见识(此心安处有白居易书袋可掉,其实也折射着王巩的诗书涵养和思想境界);深谙艺术而知音唱和(二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确实能体悟养生之道而身心怡然自得(与医道相通)。


最后补几笔——得为岭南正正名:虽然古代岭南确实属南蛮之地、瘴疠之地、文化相对落后之地,但其实也存在“言过其实”的夸张认知。古代岭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的寂寞凋零、失落颓唐,以及荒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当然,更不用说今天的岭南了——已经成为中国人口最多、发展最快、也是最为宜居宜业的先进地区了。

自然养人和人养自然同样重要。


经行天下光未央


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这句话,一语道出了苏东坡留给我们后人的最大的财富—人生要有豁达、乐观的心态。

我们经常说李白了不起,杜甫伟大,苏子英明,为什么?不仅仅是他们的遭遇,不仅仅是他们的才华,更主要的是,他们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

读李白,我们更主要的是感受他那豪迈不羁,追求人格独立自由的精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读杜甫,我们感动于他身处窘境,但却发出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高尚情怀!



苏轼,我敬佩他的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豁达潇洒,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通透


苏东坡的才华,我就不多说了。先看几个名头,就可想而知了:词人,豪放派词的开创者;诗人;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画家;书法家;美食家,现在还有许多以东坡命名的菜;水利专家,西湖的苏堤至今还发挥作用......

苏东坡的遭遇,人生起伏也令人唏嘘不已。“乌台诗案”让他的人生走到谷底,堂堂的太守,差一点就被“秋后问斩”。可是,死里逃生的苏东坡却并没有消沉,而是对人生的另一番思考。

最后东坡“突围”(这是余秋雨先生用的词语)了,他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



这段话的意思大约就是:人看问题要能换位思考,有时“竹杖芒鞋”的确“轻胜马”(无官一身轻),这样想了,才会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和潇洒。人生最美的风景不是功名利禄,而是享受“清风徐来,水波不惊”的平淡生活。是“坐看风起云涌”的那份内心的淡定。



怎么样?看看苏轼的经历,听听苏轼的感悟,想想苏轼的豁达、乐观!你的那些不快活,还算什么呢?


烟花三月09


读苏东坡百余万字,执笔10余万字,苏东坡一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命运多舛,但是他始终保持生命蓬勃和天性解放:我似乐天君记取!――

苏东坡在华人心中的地位,用喜欢来表达似乎意犹未尽,以甚爱喻之倒更妥帖。

是的,有中国人的地方,大抵都会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会激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还会遥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和歌咏“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等千古佳句名言。

是的,有中国人的地方,东坡先生的身影无处不在,他的芬芳诗意无时不在。



掬一束诗行,犹如山涧清流汩汩而下,不经意溅起浪花朵朵,轻柔地拂过我们干涸的心田,滋养浮萍一叶叶,葱绿沧海变桑田。

随时,随缘,随遇,随安。

东坡先生在我们身旁,亦如昨天般。

走进中国诗词文章的浩瀚星河里,与先生一起可仰望星宿,可俯首揽月,亦可与一杯香茗相视而笑。生命是花开的,时光是静谧的,长河亦是相连的。

就如走进东坡先生家竹林时,心情也是特别的。

春笋初发的季节,林间日光婆娑,叶儿沙沙摩挲,箜篁幽幽中一片澄明的清净,仿佛正响彻当年少年的读书朗朗。



十年前,如许的情怀,我行走在三苏祠的每个角落,倾听四面八方清风飘拂过妙音阵阵。又或在眉山晨晚时分,驻足林荫下,风景秀美且清幽,空气薄凉而清疏。

想着东坡先生曾嬉戏或栖息于此,诗意油然而生。这一方水土中,难免情不自禁蓬勃诗情画意,张扬诗意缤纷,脱口而出的美好抒发,迎面冲动而来……

远远的,峨眉峻秀;清清的,岷江澈凉;高高的,大佛庄严,如此加持的眉山山水更加淳朴、恣意、灵气。

当年的东坡先生置身于这样的幽美如画里,加之天生才情,洞开心灵之窗不是自然而然么?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评说:“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的人,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集逸士志高,集绅士优雅,集侠士豪放,集智者通透,集禅者精神,集君子情操,集文人情怀,集政客本领,集玩者情趣……苏东坡所展现的人性之美,俨然天纵奇才,难怪林语堂先生这般的推崇和赞美。他还说:“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对于这位伟大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发明家、政治家,即使是林语堂先生的这些激赏,或也不能全面地反映真实如许的东坡先生。



在散文成就上,苏东坡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及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诗歌造诣上,与书法家、大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

在作词风格上,与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

在书法高度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芾”。

在绘画艺术上,与文同并称湖州画派始祖。

东坡先生一生与水结下不解之缘,抗洪,抗旱,疏堵,他与水抗争,与天地抗争。

他主持西湖治理工程,利在千秋,功在万世。

他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馆。

他喜欢炼丹、酿酒,好茶、美食、山水、交友、花木……

他爱上一切有味是清欢的生活美好。



苏东坡正直一生,赤诚一生,飘逸一生,豪情一生,亦风流一生。

对堂妹的一往情深,有情人终未成眷属,因而在苏东坡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和遗憾。

温润敦厚的妻子王弗给予的关怀和爱护,弥补了他早早丧母的伤痛。

续弦王闰之的温纯和宽厚,犹如知心姐姐、心灵导师,让历经政治磨难的苏东坡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知己的情意。

侍妾王朝云在苏东坡最艰难的日子里不离不弃,相依相偎相护,度过了最艰苦却十分美好的晚年光景。

唐朝女诗人鱼玄机说:“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有情郎亦如东坡先生,人生何来遗憾呢!



清初诗人王士祯说:“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王国维则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道:“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

历史上文人墨客对苏东坡赞不绝口,历朝历代的政客对他也十分崇敬,阡陌之上,时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歌唱嘹亮而来……

出世的姿态,入世的精神。苏东坡,觉醒的有情众生。


诗漫读书会


在我们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锁住我们向前的脚步,但在这种困镜中保持积极向上,保持乐观的态度,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说到乐观,我也不禁想起宋朝第一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这个天生的乐天派,在仕途失意,仕途坎坷的苏东坡却依然不忘到了当地,寻找美味解解馋。他发现黄州当地的猪肉,多且好,但人们却不怎么去吃,于是苏东坡就利用这一优势,总结出了一道菜的做法,就是流传至今的东坡肉。因此,他还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羹等60多道著名菜肴。说到这里我都快流口水了……看来不仅是宋朝的大文豪,还是宋朝的第一大吃货,老苏更是北宋著名的美食实验家。

老苏被贬黄州时,写过一篇《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辰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不仅对吃这方面很有研究,他苏东坡还被一件东西深深迷住了,那就是他对沉香的着迷。源于宋代流行的香文化,当时人们用香礼佛,祭祀祖先,清新空气。无论皇家富贵,还是寻常百姓,香都沉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苏东坡曾经为了制作一种雪中春信的香。专门收集梅花的雪水,花了七年的时间,才能找到满意的香味。

苏东坡和弟弟手足情深,发现什么好东西都会和弟弟分享,为此他四处寻找,想为弟弟找一块,上好的沉香,功夫不负有心人。

苏东坡后来找到了,一件形状漂亮的沉香山子,适逢弟弟六十大寿,苏东坡就把这个,沉香山子作为寿礼,寄给了弟弟,与沉香山子一同寄出的,还有苏东坡写的一篇

《沉香山子赋》

金坚无润,鹤骨龙筋,膏液内足。

这十二字后来成为对海南沉香的经典描述,事实上这几个字并不能,完全概括海南沉香的气味之美。

在此,我不仅喜欢苏东坡的乐观态度,而且喜欢他的直爽的性格。直爽到什么程度呢?

东坡性不忍事,尝云,如食,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朱弁

就有些话,放在肚子里不说出来,就是饭碗里有苍蝇一样,不吐出来很难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非要说出来,所以他这直爽的性格,然后再加上他的文才,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出来,天下传诵,不得了啊~

人生只有不快活,只因未读苏东坡。作为年轻人,遇到逆境时,就想一下东坡肉也是不错的。










FLY小浩


人之所以不快活,无非是看不开,放不下。要想获得解脱,不妨读读苏东坡。从苏东坡大起大落,豁达自在的一生,或许你能得到一些启示。

苏轼青年时期,聪慧过人,21岁参加科考,就和曾巩,弟弟苏辙, 章惇,吕慧卿,程颢,程颐等,创造了史称“千年科举第一榜”的科考史上最豪华阵容,直接影响了北宋历史,苏轼也得到了仁宗皇帝和欧阳修的赏识,仁宗皇帝评价苏氏两兄弟说,这两人有做宰相的气质,当时的苏轼可谓踌躇满志,顺风顺水,前途看似一片大好。

可入仕后,他却历尽宦海沉浮。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作诗有讪谤朝廷意,被御史弹劾下狱,酿成了有名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在次年寒食节写下《黄州寒食诗帖》。

诗文通篇表现了一种阴霾的意象,可以想见他当年谪居黄州时所过的那种灰暗烦闷,惆怅孤独,心境窘迫的生活。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他大笔一挥,却也成就了《寒食帖》成为天下第三大行书,遂使《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名作。

元祐年间苏轼被召还朝,后来又因不满司马光的政见,再次外调,历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州。哲宗绍圣初年,罢斥旧党,苏轼又遭贬谪,放逐惠州,海南。一次比一次艰难,一次比一次困苦。苏轼一生所受的威吓侮辱,折磨伤痛,简直不可言说,可他却有所坚持,胸怀磊落,不俯仰妥协,不随波逐流。

黄州的贬谪,只不过是苏轼流放生涯的开头而已,可对他而言,却也有着不凡的意义。饱经生死忧患,他自认为应当死去而竟未死去的生命,却死而后生,豁然开朗。他一生最好的诗文、书法皆完成于此时。

在黄州江边,他畜养牛羊,除草种麦,逍遥自在,还把东坡肉搞成了一个传说。著名的《江城子》写于此时,“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著名的《赤壁赋》也写在这段时期。他放浪山水之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则“自喜渐不为人识。”

饱经诟病屈辱之后的苏东坡,没有自怨自艾,却在自己的坚持中,繁华褪尽,大彻大悟,唱着“大江东去,浪淘尽……”乐观旷达地了却一生……

自此,反观自我,我们应有所了悟。生活是自己的,不要和自己过不去,我们应心中坚持一份信念,抛去纷扰,以最好的方式开心地活下去。

看到这里,给我这个新人点个赞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