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鄉鎮的初中幾乎沒人了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棒奔霸


有些鄉鎮的初中幾乎沒人了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新世紀之初,全縣撤鄉並鎮,24個鄉合併成5個大鎮,我們這邊5個鄉合而為一。原先5所鄉中學有3所合併到鎮中心地帶,新組建了一所鎮中學,其他兩所因地處本鎮區劃邊緣地帶,與市區和別的鎮接壤,得以保留。


鎮中學為全鎮最大初中,教師也不過百人,學生不到千人。另兩所學校的師資都不到50,學生三四百人,且呈逐年遞減趨勢。


綜合起來看,主要有這麼幾點原因:

第一,農村適齡學生數下降。雖然有二胎政策,但新一代農民不願生二胎,農村獨生子女數量增多,總體生源不足;

第二,城市化進程的威力顯現。農民進城落戶的人數增多,許多鄉村已經人去樓空或是隻有老人守巢,適齡孩子去了縣城或市裡讀書;

第三,社會流動性加強。現在的人已經不是過去那樣固守在一地,一生不肯挪窩了。南下北上,西進東突,哪裡有發展空間,哪裡錢好掙,就湧向哪裡。農村孩子隨同父母到城裡或者乾脆出生在城市裡,在城裡就讀;

第四,農村家庭對於教育的投入加大。不少農民覺得孩子應該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所以他們把孩子送到縣城或市裡的學校讀書,有的租房陪讀,有的買車接送,有的乘坐公交,反正現在交通很便利,村村通公路,有很多公交班次。

你有何高見?歡迎評論!


劍客談教育


表示本人不是在鄉鎮上的初中,而是去到了市區裡面,具體為什麼呢?

我在小學六年級上半年的時候就參加了選拔考試,結果考中了,需要掏3000塊錢就可以去市裡上初中,當時我爸爸很狠心地給我交了3000塊錢,(當時感覺這筆錢不少啊)於是我的命運就開始改變了,我不用去我們當地的初中上學,而是去市區裡面上中學,當時叫邯鄲市第十三中學。


這個學校是一所非常優秀的學校,老師管理的非常嚴格,並且對學生要求十分苛刻(印象最深的就是頭髮剪短,感覺和衡水模式中要求的頭型是一樣的),

我在這裡度過了我愉快的兩年半時間,為什麼時候是兩年半時間呢?因為我又是提前半年考上了高中(峰峰第一中學),於是在別人還在上初中時,我就已經上高中了,等於說我初中上了兩年半,高中上了三年半。


這可能就是市區裡初中的優勢吧,在鄉鎮根本沒有這樣的待遇,而且老師不一定有市區老師教得好,並且去那裡的學生大多都是通過選拔出來的,不會像鄉鎮裡的學生是直接就可以上的,當時我們班級學習成績,還是比較不錯的,我的同桌有一次考了全年級第一名,當時全年級一共有1300多人,她現在在海南大學。以上就是我的經歷,那麼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1. 教師力量強大,鄉鎮裡的大多數的教師沒有市區裡面老師,教的好。
  2. 教室可能會有電扇,空調之類的,辦學條件比較出色,這也是略勝一籌。
  3. 有規定的作息時間,能夠保證學生每天在學校的學習情況。
  4. 因為是全日制,會有許多學生是住宿生,好多地方的人都聚集在一起,這樣還可以多認識幾個外地的朋友。
    歡迎關注,值得點贊!

喜馬小弟


有些鄉鎮的初中幾乎沒人了,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我是醉清風,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工作在農村,所以對農村教育相對比較瞭解。

以我所讀鄉中學為例:

『93~96年,我就讀於鄉中學,其實就是現在的一貫制,當時叫帽子班。全校6個班,學生共350左右。(當時教我們的老師非常年青,有幹勁,現早己經全部調走)我畢業時以第114名考上縣中等師範學校(領近三個縣唯一的一所),全縣共招收120人。單我們這一屆兩個班就考上了6人。同比我們區唯一的正規中學,建校於建國前,才考上2人。

99年後,該中學不溫不火,勉強維持。

到今天為止,己經舉步為堅很難招到新生100人以上了。』

現在,很多鄉鎮中學幾乎沒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

一:鄉鎮中學設施落後。跟不上需要,滿足不了家長學生的教育需求。

二:師資力量的流失和缺乏。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很多老師選擇調離,到更好的學校更好的地方上班。導致師資力量的流失和缺乏。

三: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現了人類逐級遷移。鄉下往鄉鎮遷,鄉鎮往縣城遷,縣城往省市遷,導致了生源的減少。

四:國民對教育的重視,鄉下教育比縣市差了不少,很多人選擇把子女送到縣市甚至更遠更好的學校讀小學中學,進一步減少了生源。

五:人口出生的減少。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下壓的提高,國民意識的增漲,很多人選擇了少生優生。導致適齡兒童的減少。

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有了前幾十年的教育發展。隨著出生人口的穩定和減少,加上生源的流失,特別是逐漸富裕起來的家庭更多,他們大多選擇更好的縣市學校,這幾年農村中學在校學生明顯減少。正反應了中國教育在發展在提高。更反應了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重視和更高需求。


對此,您有什麼高見?歡迎交流補充。

想知道更多教育諮訊,請關注【醉z清q風f】


醉z清q風f


別說鄉鎮的的初中幾乎沒人了,連農村的小學都幾乎要倒閉了,為什麼呢?因為人少啊。筆者之前讀的小學,還是有幾百人,一個年級兩個班,一個班三十多人,現在一個年級是隻有一個班,才十幾人。

這些小學的老師通常都是一個人教幾科,或者是一個人叫幾個年級,這種情況在我國農村來說真的是太普遍了。家裡稍微條件好的,都會把孩子送到城裡讀書。

所以剩下的,也只能去鎮上讀初中,一般好好學習還是可以考上一所不錯的高中,其實現在的初中教學也都辦的不錯。上了初中之後,你會發現很多同學會陸陸續續輟學,覺得讀書沒啥用,被外面的世界吸引著,所以去毅然出去打工了。

有些鄉鎮的初中幾乎沒人了的最大原因還是因為輟學率高!

有很多人不明白,國家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政策那麼好,學生為什麼就不願到校讀書呢?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1、受當前農村打工思潮的影響。

現在滿街都是大學生,有著高學歷的他們依舊找不到工作,還得給那些小學還沒畢業的人打工。“沒有知識也一樣可以賺大錢”的觀點已經給農村家長和孩子留下了深刻影響,何況上大學也是要不少錢,所以才寧願輟學打工。

2、學校辦學的畸形發展。

很多鄉鎮的初中都喜歡搞“題海戰術”,犧牲掉學生的休息時間以達到提升成績的效果。但是基礎差的同學卻很難跟上,所以會有厭學心理。

3、教師的教育方法缺乏科學性。

有時候老師的教育方法不當也會直接導致學生輟學。

4、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對學習失去興趣。

5、學生偏科想象嚴重、對部分學科缺乏興趣。

6、因成績較差所以厭學,造成輟學。

除此之外,還有著各種因素,比如說家庭經濟、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等等。所以教育部門應該加大力度去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加強與家長和孩子的溝通,讓他們明白上學的重要意義。九年義務教育是法律規定我國公民必須履行的責任和義務。

以上就是我們師錦教育的回答,看完了別忘記動動手指頭點點贊,敬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師錦教育,為您提供更多關於學歷提升和入戶廣州的最新資訊。

師錦教育


我們一個易縣狼牙山腳下不算很小的一個山村,80後的我們小時候上學一個年級一個班,一個班基本都在二十多到三十人不等,我在外地落戶了,買了房老婆孩子也都在這邊,妹妹一家還在村裡,妹妹孩子上學了才知道現在只有幼兒班一年級和二年級,而且沒個班也就十幾個人,三年級以上要去當初我們上學時的鄉中學現在叫中心校上學,現在教孩子們的老師只有兩個,都是本村的我的同學,上學時學習成績還沒我好現在倆人居然都是村裡的老師,有一個是她老公爹是村支書,另一個也是有關係的,這樣一來村裡本來孩子就少,現在越來越少,80後90%以上都搬出來了,在外地工作的 打工的基本都在在買房不回來了,還有一部分去縣城買房子了也不回來了,我們的父母還都健在,等我們的父母百年以後村裡,一個400多戶人家的村子基本就沒什麼人了


天津中駿派克商貿


我的老家在農村,說說我老家的情況吧。

在我上學那會兒,也就是1995年以前,村裡的孩子都是在公立學校上學,縣辦的三中,四中等都特別好,大家爭著去,我也榮幸的考入三中!當時學校的老師都還不錯,基本上是踏踏實實的教學。等我考入高中,也就是我們的縣一中,就發現有的老師開始再外面經商了,他們參股一些小廠子,年底分紅,對教學也不那麼積極了,當然是個別的年輕老師,多數年齡大老師還是挺好的!

進入2000年以後,教育逐步開始市場化,一大批私立學校興起了,私立學校老師工資高,對公立老師的價值觀造成不小的衝擊。2010年後,縣城開始出現輔導班,這下,許多公立老師再也坐不住了,暗中都開始掙外快了,到現在,村裡的老師在假期幾乎沒有休息的,比不放假還忙!

市場的衝擊下,村裡公立小學被衝擊的七零八落,學生極速減少,老師也越來越少。去年去母校三中,漂亮的教學樓,明亮的教室,多媒體教學,跟以前真沒法比,然而,學生就五個班,七八年級都是兩個班,九年級一個班,總共不到200人,多數教室都是空著的!

是農村學生太少了嗎?現在農村孩子數量是比以前少了很多,但是農村公立中學學生減少的原因並不在此,許多學生都去私立學校上學了!

在農村家長看來,現在公立學校老師教學都不積極,端著鐵飯碗,不怕失業,學生成績好壞工資差別不大,所以普遍幹勁不足。而私立學校老師為了多掙錢,必須提高教學成績,因為私立學校老師工資都與學生成績直接掛鉤,所以私立老師都把學生管的嚴嚴的,還主動加班加點給學生補課。現在農村家庭頂多也就兩個孩子,所以不怕花錢,基本上都去了私立學校!

公立老師忙著去校外輔導班上課掙錢,私立老師忙著在校內給學生補課提成績,農村家長也不是傻子,孩子去哪裡上學好,他們自有選擇!


家庭學習規劃師


鄉鎮中學生源問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問題。在九十年代,各個鄉鎮都有中學,當時孩子也多,各個鄉鎮中學雖然不至於爆滿,但平均也有四個教學班。教學設施簡陋不說,升學率也沒有保證,關鍵是有些地區設立了縣重點初級中學,有限的教育教學資源和財力投入都傾斜到了縣重點初中,這就造成鄉鎮中如同後孃養的,發展後勁兒不足。

隨後鄉鎮中的教育教學設施雖然有所提升,但是和縣重點初級中學的升學率就拉開了很大差距,很多孩子在鄉鎮中初中畢業,並沒有如家長所期盼的那樣順利考入高中而是考的非常爛,這就讓一些重視教育的家長費盡心思找人拖關係,也把孩子開始送入縣重點初級中學,雖然每年的消費也高,但是相比家長期盼孩子成才來說,花點錢也值。

失去了升學率,家長不願意把優秀的孩子送入鄉鎮中學習,失去了優秀生源,導致鄉鎮中老師的工作熱情不高漲,特別是一節課大部分時間用於維持課堂紀律,導致學時佔用率不高,課程進度雖然能夠講完,但是教學效率就差了很多。我身邊一個朋友兩千年左右在一所鎮中任教,常聽她說的一句話,“別說動腦筋的數理化,寫寫背背的政治歷史語文也沒人學習,一個班集體裡三四十個人,想學習的都在初一,初三沒人學習”。

鄉鎮中學校的師生關係也很緊張,管的鬆了,學生沒成績,管的嚴了,學生放學在路上堵著你,即便沒有發生衝突,這對老師來說不僅僅是用笑話就能夠尷尬的過去。很多鄉鎮中老師對部分學生的上課態度,就是愛學不學,搗亂說說聽就算好孩子,不聽也沒辦法。時間長了老百姓對鄉鎮中學就有了很大意見,逐漸失去了民心。

這兩年隨著對教育的投入,鄉鎮中已經不再是過去的鄉鎮中了,教育教學硬件有了很大進步,和重點中學一樣也是高樓林立,但是依舊是沒有多少學生。給別地區嚴格控制鄉鎮間生源流動,嚴格劃片招生,才使得有些鄉鎮中學沒有倒閉。只能說重視教育,不應該是簡單的蓋多少間大樓、配備多少多媒體,更多的是讓教育工作者安心從教。我是海棠小醉,希望大家關注我,一起助力三農發展。


海棠小醉


在我看來,這是生源減少直接引起的現象。我的母校變遷就能說明這一點。我的學歷是高中,86年畢業,校名是上華中學。因為我居住的村莊很大(如今也還有2200多人口),所以不出村就能從小學、初中讀到高中。今人沒想到的是,2001年開高中同學會,發現母校已改為馬達鎮初級中學,高中部已搬至城裡,更讓人意外的是過了沒幾年,原來的母校又改為中心小學了,初中部也搬往城裡了,人們感嘆現在讀個初中都要進城了,真的不方便啊。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受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導致人口數量的減少;二是人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學校的追求。生源減少也就不足為奇了。


笑對人生13335928839


過年回家和親戚聊天,聊起了小時候我上學的學校。學校前幾年蓋起來新的、漂亮的教學樓,但是學生越來越少了,老師也越來越少了。聊天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年級只有一個班,一個班裡面只有一個學生。說了一句開玩笑的,話說是這個孩子考試的時候,一個人在那考,老師都不用監考。不管他分數考多少,他是第一名,也是最後一名。

為什麼鄉鎮中學的學生越來越少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城市化進程的影響。

隨著經濟的發展,相比以前,人們手中有了更多的錢。於是乎都在縣裡、市裡購置房屋。相應的,孩子也就在購房所在地上學。

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

優秀的教師,過硬的硬件條件。是吸引家長送孩子到城市裡讀書的最重要的原因。即使有的家庭沒有在市裡、縣裡買房,但是他們仍然選擇了將孩子,送到有更好教育資源的地方上學。

部分不能到縣裡市裡上學的孩子更需要我們的關心。

由於各種原因,有些父母不能把孩子送到條件更好的學校,這部分孩子也是教育管理部門更應該關注的。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曉曉筆記


我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學校總共有700多學生,老師有50多個,50多個老師只有唯一一個本科畢業的。我很幸運,這位高學歷的老師是我們班的班主任也給我們帶物理。

我上小學的時候全校大概有100多學生,七八個老師,全校只有一個老師會漢語拼音,這個老師一直帶一年級語文。

從我自身的上學經歷可以看得出一個問題,就是鄉鎮學校師資力量太差了。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家長會毫不吝嗇的為孩子投資,找好學校去上。這就導致鄉鎮學校生源越來越少了。

還有留守兒童大多數是從生下來就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小學是在村裡上的。過了六七年父母在外打工也基本穩定了,經濟有所好轉了,有的甚至在城裡買房了,剛好孩子到上中學的時候了,所以也就跟著父母去城裡上學了。

以前鄉鎮學校孩子多還有一個主要原因,那就是村裡一家最少都是兩個孩子,多的有三四個,所以學生也多。隨著社會的發展,七零八零後的父母都響應國家政策計劃生育優生優育,每家只有一個孩子了,所以上學的孩子也少了。

我能想到的就只有以上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