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先秦書面文都是口語文(下)

小說:先秦書面文都是口語文(下)

(4)先秦書面文的不同文字證明為各自口語

先秦書面文同當時口語一致的另一個證據,是先秦書面文各自所使用的文字並不一致,如《周易》使用的是秦篆,《論語》使用的是魯篆,《楚辭》使用的是楚篆,能夠閱讀《周易》的人,面對《論語》則不知所措,除非也同時熟悉魯篆。而各地的文字之所以不同,主要就因為各地使用的方言不同,各地文字都為記錄、表達各地的方言,是當時的書面語同口語一致的必然。

設若當時文字已經統一,就用不著秦始皇在公元前217年搞“書同文”了。

既然先秦書面文都為各地自有文字寫成,且各地自有文字為記錄、表達各地方言的文字,那麼,先秦書面文也就是與各地口語一致的書面文。

我們現在所見的先秦書面文都是同一種文字,它們都是200多年後的人們整理而成,整理它們的時候,人們已經使用同一種通用語,也就是後來所稱的漢語,也使用上了統一的文字。

(5)先秦書面文裡的“說話”口語

先秦書面文同當時口語一致的另一個證據,是所有的先秦書面文都大量存在直接記錄的“說話”,直接記錄某個人說的話,為先秦書面文最普遍常見的表達方式。

《論語》動輒“子曰”就不用說了,老子的《道德經》全文都是議論,第69章卻也有一句:“用兵者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莊子·逍遙遊》全篇含標點1900字,被斷為九段,文字最長的5、6、8、9四段則基本是“說話”的文字,僅僅第4、7兩段沒有“說話,”全篇記錄“說話” 的字數超過半數。

《左傳》,所有的篇幅主要是個人的說話或人物對話,敘述往往只是說話、對話的過渡和背景交代,說話的字數估計佔到全文的八成左右。

“某曰”(某某說)是先秦書面文最為常見的文字,這些說話本身就是當時的口語,一篇文章裡的“說話”多,其他記述、議論的文字也必然與這些說話保持一致的風格,先秦書面文大量文字是這種說話,由此也可以推論出先秦書面文就主要與當時口語一致的現象。

(6)學者們的相關研究成果

歷代語言學家們對於先秦書面文的論說也證明了先秦書面文同口語一致,是漢語書面文的口語文。

劉師培對於先秦書面文的出現講述得很具體:“上古之初,有語言而無文字,及社會進化,乃各本方言造文字。”根據各地本土方言造寫出文字,說得非常明白。

民國語言大師章太炎對研究漢語讀音的顧炎武的《音學五書》、王引之的《經義述聞》、郝懿行的《爾雅義疏》、阮元的《學海堂經解》及續編等古籍進行了深入研究,他發現,漢語書面文儘管經過數千年的演變,每個漢字都有一個 “本字”,這個本字就是漢語的第一個漢字,也就是漢字被創造出來的時候用於表達當時人們口語的文字,而這個“本字”,也就是先秦書面文所使用的文字,也直接與當時口語相對應。

向熹在《簡明漢語史》裡所言,研究先秦口語只能夠研究先秦書面文,舍此別無其他途徑。他在“商代語法”一節中總結說:“詞序在漢語語法裡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主語在謂語前,賓語在動詞後,定語和狀語在中心語前。”這一描述,與我們現今說話口語的語序習慣和語法規則,完全一致。

章太炎(1869—1936年)於1908年完成的著述《新方言》通過對當時中國各地方言的考察,發現方言的發音和表意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那就是許多方言的口語詞彙與古代漢語文字詞彙的發音、表意基本一致,他所說的古代文字,指的就是先秦文字,他的學生錢玄同對此表述為“古今一代,言文一致”。

也就是說,我們至今依舊使用的口語習慣裡,留存著許多與與3000多年前的先秦書面文一致的成分,比如語序,也就是向熹所說的詞序,我們現在的口語也存在許多同先秦書面文基本一致的現象。

同口語語序基本一致,同口語詞彙基本對應,是先秦書面文非常明顯的特點。

呂叔湘在《近代漢語指代詞序》中說:“秦以前的書面語和口語的距離估計不至於太大。”

梁啟超在《沈氏音書序》裡說:“古者婦女搖琢,編為詞章,士夫答問,著為詞令,後皆以為極美之文字,而不知當時之語言也。”他所說的極美文字,也是指先秦書面文。

(7)對先秦書面文非口語假象的解釋

先秦書面文的時代,文字初現,用於記錄、表達口語的文字並不充足,發音差不多,意思不同的口語也使用同一個文字記錄表達,這種現象非常普遍。而且,因刻寫條件的限制,能省則省,也是必然。

同時,受人們對事物認識的侷限,口語本身的詞彙量也不夠豐富。經過春秋戰國時期長達500多年的來來往往,到秦漢時期,口語的詞彙量已經遠非當初可比,口語本身出現了巨大變化,而先秦書面文記錄和表達的口語依舊保持著當時的口語面貌。公元前100之後的口語因此同公元前500的書面文出現了明顯反差。

因此,先秦書面文是同時代的口語記錄和表達,與500年後的口語相比,表現為明顯的分離,這種分離只是一種時差的造成誤解。後文中會對這種時差進行具體闡述,意思是說,一個語種的詞彙,每經過100年時間的積累和變化,就會出現明顯差異。先秦書面文與西漢時期相隔500年以上,記錄和表達500年以前的口語的文字保存了下來,口語沒有保存下來,這種文字當然就與500年後的口語相比面目全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