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陷阱》做真實的自己有3個誤區,走出自我舒適區的3個建議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一本剛剛出版的新書《能力陷阱》,前面我們分享了這本書的第一個重點:重新定義你的工作,以及第二個重點:擴大你的社交網絡。接下來,讓我們聊聊這本書的最後一個重點內容:朝不同的方向發展自己。

《能力陷阱》做真實的自己有3個誤區,走出自我舒適區的3個建議

01

我們經常說,要做真實的自己,要做自己喜好且感興趣的事情,但實際上,這裡有一個“坑”,那就是:我們大部分人其實並不知道真實的自己,以及我們真正的興趣和愛好是什麼。所以導致的結果就是,我們只會做自己認為擅長的事,自己覺得輕鬆的事,久而久之,你就會在舒適的能力圈內打轉,沒辦法獲得進一步提升。而今天,我就是要告訴大家,如何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做更真實的自己。

《能力陷阱》做真實的自己有3個誤區,走出自我舒適區的3個建議


首先,我們來聊聊,你所認為的‘真實的自己’,其實並不真實。作者在給哈佛學生上第一堂MBA課程的時候,因為沒有經驗,所以搞得非常狼狽,還打擊了自己的自信心。而很多非常有經驗的教授告訴他的是:要做真實的自己。但作者說,我其實已經做真實的自己了呀:把知識點都教給了學生、內容準備充分、上課也嚴肅認真、雖然有點緊張、和學生互動較少,但這些其實就是作者自己認為最真實的一面。難到做真實的自己不行嗎?

02

當然不行!

作者在諮詢了一些有經驗的老教授之後,慢慢地改變了自己的授課風格,變得輕鬆活潑,積極與學生互動,教學效果也慢慢好了起來。這讓作者知道了一個道理:做一個“隨機應變者”,要比“真實的自己”更好。因為真實在自己,往往會去做那些自己熟悉,且讓自己舒服的事情,而這樣的方式,往往並不是別人熟悉和讓別人舒適的。而做一個隨機應變者,則反過來,是以別人熟悉和別人舒適的方式做事。這顯然是一種換位思考和行動的能力,雖然說起來容易,但其實做起來很難。

《能力陷阱》做真實的自己有3個誤區,走出自我舒適區的3個建議


03

換句話說就是“做真實很容易”,但改變很難。我們就拿怎麼融入一個新組織來說吧,做過於真實的自己常常會陷入三個誤區:

第一個:當自己轉變到一個新的角色時,比如在新的崗位、新的團隊時,人們很難與他們的團隊保持合適的距離,換句話說就是,做真實的自己,很難適應新環境。

第二個:做真實的自己很容易讓我們認為,我們不需要去適應環境和他人,那是一種“討好”,有了這種被動的心態,實際上,這會更加讓自己難以適應。

第三個:做“真實的自己”很容易讓我們過濾掉一些對自己負面的聲音,和不好的反饋,這其實進一步加大了融入團隊的難度。

《能力陷阱》做真實的自己有3個誤區,走出自我舒適區的3個建議


難度不去應該去真實的自己了嗎?答案是:去做更靈活的自己,去發現自己更多真實的一面,實際上:你的真實不只是你認為的那一面。

04

那如果改變這種情況呢?作者建議給出了幾點建議:

第一:不要試著保護自己的身份,過度關注自己的身份,而要從“注重自己的表現”轉變到“注重學到了什麼”。也就是,從關注自己過去的能力,轉變為關注自己未來的能力。比如,每個公司都有那種很難相處,強勢、愛嘲笑、愛挖苦別人,但他們能力突出,思維獨到。如果按照過去做“真正的自己”,你肯定不會去跟這樣的同事打交道,但如果你未來想成為更優秀的自己,那應該放下這樣的戒備,更關注自己會獲得什麼,而不是失去什麼更重要。

《能力陷阱》做真實的自己有3個誤區,走出自我舒適區的3個建議


第二,每天都設定一些不一樣的目標。臉書的創始人扎克伯格,從2009年開始,每年都會給自己設定一個年度目標,從堅持每天戴領帶上班、學習中文、每月讀兩本書、一年跑完365 英里等等。

《能力陷阱》做真實的自己有3個誤區,走出自我舒適區的3個建議


2016 年初他宣佈自己的個人挑戰是全年跑步365 英里並且開發私人AI 助手;2017年他的個人挑戰是走遍並拜訪美國的每一個州。2019年扎克伯格的個人目標是和公眾討論科技的未來。作為世界科技圈的知名人士,他的個人挑戰充滿著意義和正能量,每次公佈都引發全世界的關注。也許,你也應該給自己設定一些“奇怪”的目標,去發現你自己的多面性。

最後,做“像水一樣”的人,在著名的TED演講“重新想想我是誰?”的主題演講中,表演藝術家赫頓引用了武術巨星李小龍的名言:“像水一樣”。李小龍認為你應該利用一切你能利用的資源,不要侷限在一個固定的形象中,要能像水一樣去適應環境,和塑造自我。水倒進杯子裡,就是杯子的形狀,倒進瓶子裡就是瓶子的形狀。

《能力陷阱》做真實的自己有3個誤區,走出自我舒適區的3個建議


我們也應該像水一樣,讓新的環境來塑造我們的自我形象,而不是反過來。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的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