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往事:远去的独轮车

高密往事:远去的独轮车作为大型农具的独轮车,今已消亡达40余年。但是,在高密的历史上,它曾起过独挑运载的重担,功不可泯。

在中国,车的出现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杜佑著之《通典》卷64“古史考”载:“黄帝作车。”这即是说黄帝时代即有车。夏代曾设“车正”一官,专司车辆。事实上,远古的车,主要指战车与统治者出行乘坐之车。车用于农事,盖自汉代。高密农家用之独轮车始自何代,已不可考。20世纪50年代其消亡前,高密的农用独轮车有“一人推”、“两人推”两种。高密往事:远去的独轮车

两人推在境西部使用,大致以五龙河为界,五龙河以东少有,而是用一人推者。无论一人推或两人推多用1个牲口--或牛、驴,或骡、马牵引。一人推多用1人牵牲口引路,使推车者专心致志驾驶,实际也是两人。两人推,照顾牲口的职责由车前头人负责,高多撇绳与口口的职责由车前头人负责,用搬绳与口喊相结合控制牲口。清代成书的《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记载有独轮车挂帆以借风力,在高密未用。

一人推独轮车,又叫小车。分车架和车装两部分,以车轮轴与车装耳子相接,车轮安装在车装中间。车轮由头子、车辐、车辋、车轴组成。分别用榆木、国槐木、柿木或杏木制作。车轴初由铁制,后改黄檀木;刺槐传入后,又以刺槐替代。车装全用国槐木制作。高密往事:远去的独轮车

两人推独轮车,俗称二把手车子,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称为双缰独轮车。车后车前各1人驾驶。其部件与一人推车同,只是稍大些,惟车轴只用铁制。

其时,高密城乡出了不少打制独轮车的专业著名工匠,远近驰名,代不乏人。人们称其为硬木匠。独轮车打制坚固至为重要,所以特别讲究铆榫。并有一部分专门穿轴换耳子的专业木工。经过穿轴换耳子的工匠拾掇过的小车,装上物品推起一走,轴和耳子一摩擦,即发出嗡嗡的响声,如蜜蜂的嗡鸣,极为悦耳。尤其,秋收季节,每到傍晚,农活收工,满路的小车嗡鸣声,不亚于交响乐。然而,农人是无心去欣赏这动听声音的。他们注意的是只要小车叫声不好听,就需要修理的事。

无论打制独轮车的,还是穿轴耳子的工匠们,他们和其他手工业者一样,同样对社会做出了较大贡献,百姓在长时间里没有忘却,对他们的一双巧手称颂不已。

独轮车接触地面部分极少,所以不论平地或丘陵,抑或路宽或路狭,都可使用,尤其一人推之小车,极其灵便。不过,推车这个活的确是一种重体力劳动,非身强力壮的青壮年是难以驾驭的。反之,一些心灵手巧身体强壮的青壮年,将小车拾掇得顺顺利利,运载物品装得前后左右平衡一致,捆绑坚固,驾起小车,尤其在平坦点的路上,因势利导,还真有点驾驶的感觉。

独轮车的消失,要不是时间较短,记忆犹新,说起来怕不合常理。那是在公元1958年大跃进的年代里,使用数百年,以至千余年的独轮车,几乎在几日之间被滚球轴承化的胶脚小推车所替代。高密往事:远去的独轮车

胶轮小推车尽管还属独轮车范围,但它与原来的独轮车有着若干差别。车轮整体改用铁制,装以橡胶轮胎,车轴用轴承;车装虽在形式上与原车无二,但是

小得多。一般不用牲口牵引,仅由1人推即可作业。但是它仅有20年的辉煌年华。

独轮农车,含小推车,俱为运载大型农具,在农业生产史上,起过巨大作用,立有汗马功劳,今虽已被淘汰,那是社会的进步。

在高密的农用两轮大车,由木脚到胶脚,又转为小型两轮地排车,以至今之机动车辆,即不属此篇记述的范围了。高密往事:远去的独轮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