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往事:遠去的獨輪車

高密往事:遠去的獨輪車作為大型農具的獨輪車,今已消亡達40餘年。但是,在高密的歷史上,它曾起過獨挑運載的重擔,功不可泯。

在中國,車的出現有著悠久的歷史。唐代杜佑著之《通典》卷64“古史考”載:“黃帝作車。”這即是說黃帝時代即有車。夏代曾設“車正”一官,專司車輛。事實上,遠古的車,主要指戰車與統治者出行乘坐之車。車用於農事,蓋自漢代。高密農家用之獨輪車始自何代,已不可考。20世紀50年代其消亡前,高密的農用獨輪車有“一人推”、“兩人推”兩種。高密往事:遠去的獨輪車

兩人推在境西部使用,大致以五龍河為界,五龍河以東少有,而是用一人推者。無論一人推或兩人推多用1個牲口--或牛、驢,或騾、馬牽引。一人推多用1人牽牲口引路,使推車者專心致志駕駛,實際也是兩人。兩人推,照顧牲口的職責由車前頭人負責,高多撇繩與口口的職責由車前頭人負責,用搬繩與口喊相結合控制牲口。清代成書的《古今圖書集成.考工典》記載有獨輪車掛帆以借風力,在高密未用。

一人推獨輪車,又叫小車。分車架和車裝兩部分,以車輪軸與車裝耳子相接,車輪安裝在車裝中間。車輪由頭子、車輻、車輞、車軸組成。分別用榆木、國槐木、柿木或杏木製作。車軸初由鐵製,後改黃檀木;刺槐傳入後,又以刺槐替代。車裝全用國槐木製作。高密往事:遠去的獨輪車

兩人推獨輪車,俗稱二把手車子,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稱為雙韁獨輪車。車後車前各1人駕駛。其部件與一人推車同,只是稍大些,惟車軸只用鐵製。

其時,高密城鄉出了不少打製獨輪車的專業著名工匠,遠近馳名,代不乏人。人們稱其為硬木匠。獨輪車打製堅固至為重要,所以特別講究鉚榫。並有一部分專門穿軸換耳子的專業木工。經過穿軸換耳子的工匠拾掇過的小車,裝上物品推起一走,軸和耳子一摩擦,即發出嗡嗡的響聲,如蜜蜂的嗡鳴,極為悅耳。尤其,秋收季節,每到傍晚,農活收工,滿路的小車嗡鳴聲,不亞於交響樂。然而,農人是無心去欣賞這動聽聲音的。他們注意的是隻要小車叫聲不好聽,就需要修理的事。

無論打製獨輪車的,還是穿軸耳子的工匠們,他們和其他手工業者一樣,同樣對社會做出了較大貢獻,百姓在長時間裡沒有忘卻,對他們的一雙巧手稱頌不已。

獨輪車接觸地面部分極少,所以不論平地或丘陵,抑或路寬或路狹,都可使用,尤其一人推之小車,極其靈便。不過,推車這個活的確是一種重體力勞動,非身強力壯的青壯年是難以駕馭的。反之,一些心靈手巧身體強壯的青壯年,將小車拾掇得順順利利,運載物品裝得前後左右平衡一致,捆綁堅固,駕起小車,尤其在平坦點的路上,因勢利導,還真有點駕駛的感覺。

獨輪車的消失,要不是時間較短,記憶猶新,說起來怕不合常理。那是在公元1958年大躍進的年代裡,使用數百年,以至千餘年的獨輪車,幾乎在幾日之間被滾球軸承化的膠腳小推車所替代。高密往事:遠去的獨輪車

膠輪小推車儘管還屬獨輪車範圍,但它與原來的獨輪車有著若干差別。車輪整體改用鐵製,裝以橡膠輪胎,車軸用軸承;車裝雖在形式上與原車無二,但是

小得多。一般不用牲口牽引,僅由1人推即可作業。但是它僅有20年的輝煌年華。

獨輪農車,含小推車,俱為運載大型農具,在農業生產史上,起過巨大作用,立有汗馬功勞,今雖已被淘汰,那是社會的進步。

在高密的農用兩輪大車,由木腳到膠腳,又轉為小型兩輪地排車,以至今之機動車輛,即不屬此篇記述的範圍了。高密往事:遠去的獨輪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